<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 <p class="ql-block">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宋太宗赵匡胤的女婿——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魏咸信墓前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就是“二僧墓”,也称“腾兰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译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在以后的150多年里,多位西方高僧在白马寺译出395卷佛经,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 <p class="ql-block">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中的第二景,是人类祈福、辞旧迎新的象征。马寺钟声为白马寺的佛事活动,元旦前夜、除夕夜当晚,白马寺对中外游客开放,在北京时间凌晨零时撞钟祈福。每年都吸引了日韩等国的游客,甚至曾有来自英国、德国等地的数千名中外游客参与。</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断文碑,人们一进山门就能看到。它矗立在山门内的西南方,只剩半截碑身,残高约1.7米,碑文难以辨识,相传为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所撰。</p><p class="ql-block">它之所以得名断文碑,并非因为碑身断裂,而是因为碑文的排列格式:它的碑文没有自上而下通写,而是将碑横分成几段,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看上去像文字断开了一样。</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为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有身长5米,重八吨的缅甸卧玉佛一尊。</p> <p class="ql-block">六祖殿,殿内供有佛教禅宗的六位祖师。</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为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玉佛一尊。</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为高台悬山式建筑,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这些佛像皆为元代“夹纻干漆”遗像作品,为一级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以及韦力天将泥塑像等。</p> <p class="ql-block">这个像“桃子”一样的石头,其实是东汉时期的青石宝塔塔尖,后来由于塔身年久坍塌,僧人们就把塔尖放到了宝塔的原址位置,相传能给人带来平安吉祥,所以游客们经过这里总喜欢摸上一摸。😀</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为硬山式,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的台基,最下部的地基以及石头的墙是汉代的原物,中部是宋元时代重新加固,最上部带窗子的部分则是民国期间进行了加固。</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题字“清凉台”的“凉”字多了一点,为古代的繁体字写法。</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位于清凉台的西侧,重檐歇山式,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是中泰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整体效果格局整饬,气象宏伟,宝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规整,碧草如茵。</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的落成是中缅友好交流上的又一件盛事,必将载入中缅两国友好交流的史册。</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它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唐代名相狄仁杰墓,位于今白马寺山门外东南不远处。1999年前后,白马寺寺院把白马寺镇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归寺院所有,并进行改建。</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阳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p><p class="ql-block">奇云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迹,还体现出独特的声学现象。在塔南侧20米处击掌或敲击石块,可以听到塔上传来一片蛙鸣声,因塔面上凹凸不平,使回声不齐所致,这一现象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早了4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塔周围地面上的53块莲花代表着善财童子53餐,据说沿着莲花绕塔可增福延寿,智慧无量。</p> <p class="ql-block">风起洛阳城,尘落白马寺。白马寺,一个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的旅游胜地,是你不能错过的精神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