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的美篇天心阁的记忆

三三

<p class="ql-block">天心阁,雄踞于長沙城东南古城墙上,初为古人观星象、祭天神之所,清乾隆年间重修,阁内供文昌帝君和魁星,以保文运昌盛,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地,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美誉。</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古城墙原为土筑,最早可追朔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長沙王吳芮筑城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長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将其改用石基砖砌,成为重耍的护城军事重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3年長沙为扩大城市规模开始拆除城墙,当时長沙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先生誓言与城墙共存亡,经各界呼吁,省府决定保留天心阁及其下城墙,现得存天心阁古城墙長251米高13.4米,顶面宽6.1米的珍贵历史遗址。</p> <p class="ql-block">建筑大师刘敦桢</p> <p class="ql-block">登天心阁而知古長沙,天心阁位于長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建阁之初担负着军事防御,消防暸望等功能,清乾隆年间城南书院迁址于天心阁城墙下,天心阁作为与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清末进士黄兆枚题的“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道出了天心阁的气势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古阁城墙曾是著名的军事城防工事</p> <p class="ql-block">红袍大将<span>军</span>,铸于明末,大者長一丈,重三千余斛,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大炮曾在天心阁城楼上猛轰太平军,使其不易攻城,太平军久攻不克,遂绕道北去,使太平军入湘以来唯一没有攻破的城池。</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主阁雄姿,原天心阁毁于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现楼为198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及至近代,天心阁成为风云际会之所,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都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巍巍古阁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天心阁下長沙城,最忆风华常念远。</p> <p class="ql-block">古阁中的文昌帝君,以保文运昌盛。</p> <p class="ql-block">一位年青学子在朝拜文昌帝君</p> <p class="ql-block">一对年青人在了解天心阁历史。</p> <p class="ql-block">天心古阁与现代長沙</p> <p class="ql-block">潇湘古阁,秦汉名城。</p> <p class="ql-block">在天心阁公园里,保存着一组抗日战争纪念建筑群,它们是崇烈亭,崇烈门,崇烈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烈亭原址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午炮亭建于民国初年,内置一黄铜火炮,每日正午呜炮三响,以警示全城。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改建为国耻纪念亭,崇烈亭匾额为蒋介石所题,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崇烈门,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張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人修建,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崇烈门上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为蒋介石所题。</p> <p class="ql-block">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园盘和园柱构成,园柱上端顶着一个园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立着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1938年蒋介石实行焦土抗战,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大火燒了五天五夜,長沙城毁于一旦,死亡百姓三千多人。</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和警示后人,長沙市政府在天心阁城墙下修建了文夕大火警示钟和纪念碑文,铭耻雪志,复兴長沙。</p> <p class="ql-block">文夕大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副楼</p> <p class="ql-block">崇烈亭</p> <p class="ql-block">公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城墙下的茶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