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在湖面上的村庄

老芋头

<p class="ql-block">因为吴哥窟旅游行程里有洞里萨湖一项,百度上搜索了一下,看到它是东南亚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湖,所以觉得去一趟也行,没想到到了那里才发现,洞里萨湖最引人眼球的不是大湖,而是湖边的一个村庄,因为当地人生活在湖面上,他们被叫做“浮村”,意思是“漂浮在湖面上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作为东南亚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湖的洞里萨湖,湖水丰水期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它像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周边有着广袤的热带雨林,大多是长势极高的红杉林。在这片红杉林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百姓,他们以湖为生,以船为家,所以有了“浮村”这个称呼。</p> <p class="ql-block">“浮村”的村民没有国籍和身份,以捕鱼为生,生活在船上或湖面上搭建的高脚楼上。这些村民大多是越南人的后代,他们有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柬越战争留下来的越南军人后裔,也有从越南逃到柬埔寨的难民,因不被柬埔寨政府接纳而在洞里萨湖附近定居。由于越南和柬埔寨之间的历史恩怨,他们无法获得柬埔寨的国籍和身份,也无法返回越南 。</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枯水期,这些高脚楼看上去像是空中楼阁,高高在上的。据说到了丰水期,水面会蔓延到房屋底下几十公分,根本见不到地面,就好像这些棚屋都插在水中一样,我想这样的景观一定也是非常精彩的。</p> <p class="ql-block">浮村的村民主要靠打鱼为生,一直在船上生活。他们有的把家直接安置在船上;有的在木筏上搭一个房间,可以用船拖着根据湖水的涨退而迁徙;条件最好的是在湖水比较浅的红树林里搭建高脚楼,备有小船作为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用几个塑料桶捆扎一下也能成为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生活状态还非常原始,几乎没有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电,消遣活动大多是坐到凉爽的地方乘凉。近年来,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部分村民用鱼船改造成观光船,接游客游览洞里萨湖。还有一些女性村民用一些小木船,带游客在红树林里游览,以此增加收入,村民的生活条件稍微有所改善,搭建的高脚楼越来越多,从浮村到洞里萨湖中心湖区的河道两旁,几乎都建起了高脚楼。许多村民有了手机,闲暇时,睡在吊床上玩手机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开着船卖东西的商贩,俨然是水上商店了。</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当地人饲养的牛,白色的,腿特别长,非常好看,被称为白牛。据说肉味鲜美,是非常好的食用牛肉。我特地让司机停了一下车拍下了二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尽管当地居民逐渐接纳了这些越南后裔,但他们因为没有身份,没有证件,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又地处偏远,经济条件非常落后。整个地区政府设置了一个警察所进行治安管理。另外就只有联合国难民所援建的一个水上学校。一个简易医院和一座教堂是美国基督教会援建的。水上学校上半天课,学费当天收取,每次500瑞拉,合人民币1元。照片中是一位刚放学回家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由于上学只有半天时间,有的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干脆不让孩子上学,所以当地小朋友们有大把的空余时间。</p> <p class="ql-block">他们有的帮父母捕鱼,或做些下手活。</p> <p class="ql-block">当然,他们也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拍到了放风筝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这个放风筝的小朋友看到我在拍摄他,害羞得趴在了地上,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了,淳朴吧!</p> <p class="ql-block">用小网兜打鱼的小孩。</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两个钓鱼的小朋友,马上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这样的生活我们不是也曾经有过吗?</p> <p class="ql-block">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玩的小姑娘。我小时候就经常把父亲送报纸用的自行车偷偷推出去骑。</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开着机动船玩耍的小朋友,操纵船的动作非常娴熟,快速超越了我们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我还拍到了出家的小和尚。</p> <p class="ql-block">总之,“浮村”虽然条件简陋,老百姓比较穷困,甚至连身份都是跟其他人不平等的。但他们生活得非常平静、安详。这让我不禁又想起了这段话:我们习惯地把幸福解读为“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其实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自己的!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