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茂林吴语探寻“作孽”深意

茂林吴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茂林吴语探寻“作孽”深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吴小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于斯长于斯,我与茂林的山水草木一同呼吸,在岁月的流转中,十几岁便结识了“作孽”一词。在茂林吴语的悠悠声韵里,它带着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如古老的歌谣,传唱在生活的每个缝隙。需特别指出的是,在茂林,“作孽”一词有着独特的意味,更多地被用来表达“可怜”之意,这是故乡语言文化中一份别样的情感色彩。虽如今也有人将其写作“造孽”,但我们的乡音,执着地分辨着“作”与“造”的不同,那是故乡赋予语言的独特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遇生活的褶皱,那些令人心生困惑、双眼迷茫的时刻,一句“作孽啊”便会不自觉地从舌尖滑落。这短短的叹息,像是打开了情感的闸口,将无奈、惋惜、悲悯等诸多情绪一泄而出。而当说“作孽”时,更多是对他人遭遇不幸、艰难处境的怜悯与同情,是看到生活中那些令人心酸场景时内心最直接的触动,它是茂林人在生活漩涡中挣扎时的心灵慰藉,亦是对命运不可捉摸的默默抗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孽”字,其内涵之繁杂,宛如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它是伤害的化身,是罪恶的使者,是邪念的土壤,是低贱的注脚,仿佛世间所有的负面都能在这一个字中寻得踪迹,万恶不赦,却又如此深刻地嵌入生活的纹理。追根溯源,《说文》中记载其最初意为“庶子”,那个在旧时代宗法制度下被视为“后娘养的”群体,带着命运的枷锁,在家族的边缘徘徊。庶出即“旁出”,就像树木旁逸斜出的枝桠,于是与“蘖”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段玉裁说:“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 东汉何休也曾言:“犹树之有蘖生。得其义矣。”从草木到人世,这一字之差,却道尽了多少人间悲欢与冷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犹记得年少时田间的岁月,初次知晓“分蘖”一词。水稻秧苗初入大田,不过寥寥四五根,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从旁慢慢滋生出许多新苗。书本上称之为“分蘖”,乡邻们则亲切地叫做“发兜”。到了收获季节,原本稀疏的一兜,已然长成繁茂的一大簇,那是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而与之相对的,人子旁出的“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背负着沉重的偏见与压力,草木的蘖是生机,人的孽却是千夫所指,这是何等的不公,又是古代宗法制度虚伪面目的深刻映照——既以无后为大之名行三妻四妾之实,又将庶子视作孽障,这矛盾的背后,是人性与制度的扭曲纠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有一部《孽债》,剧中五个上海知青的孩子,皆是原配夫妻的头生嫡亲,可他们的命运却被时代的洪流卷入“孽”的漩涡。这里的“孽”,早已脱离了最初“庶子”的含义,演变成了罪与过的沉重象征,是时代在个体生命中刻下的深深伤痕,也是生活偏离正轨后的无奈叹息。在泾县吴语的软糯腔调里,“孽”与“业”虽不同音,却同样蕴含着因果循环的深意。老早民间所言的“罪过”,自佛教而来,哪怕只是饭米糁落于地,老外婆那一声“罪过罪过”,也满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与怜惜。“孽”,又写作“业”,囊括了一切罪过,业缘、业根、业力等诸般说法,宛如神秘的梵音,在岁月深处回响,诉说着善恶有报的法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汉王刘英带来佛教的火种,泾县南乡茂林便与佛缘结下不解之缘。“作孽”二字,在信佛者的唇边,是对生活的警醒,也是对他人命运的慈悲关照。邻里间若是谁遭遇不幸,旁人便会依据其倒霉的程度,细分为“作孽呃”“老作孽嗰”和“作煞孽了”等不同层级,而这每一层级的表达,都饱含着对他人可怜境遇的同情与不忍,那最高级的“前世里作孽呃”,则像是一句神秘的咒语,将现世的苦难与前世的因果相连,是人们在无法解释命运时,诉诸于轮回的无奈寄托。前世作孽现世报,现世作孽来世报,这朴素的观念,如同无形的丝线,编织着茂林人对生活秩序的理解,也约束着人们内心的行为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溯往昔,儿时记忆里,吵架竟也与“作孽”相关。旧时茂林人把吵架叫做“作孽子”,一声“来看呐,隔壁二九官又在造孽呃!”,喊出的是生活中的烟火纷争,也带着对邻里不睦的一丝叹息,同时也隐含着对陷入争吵这种不愉快情境中的人们的一种“可怜”之感,似乎在说他们因一时的冲动或矛盾而陷入这样的境地是可悲可叹的。如今,站在 2025 年的新岁起点,各行各业在时代的浪潮中艰难前行,焦虑如同迷雾,弥漫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人在这混沌中最易迷失,最易造次。然而,即便身处盛世,又有谁能保证一生无过?但我们或许可以坚守内心的宁静,不主动去作恶作孽,哪怕是面对那些人云亦云的谬论,跟风附和的错事,也要保持清醒,不被盲目的洪流裹挟。正如《庄子·人间世》所言:“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唯有内心平和,才能在这纷扰的人世间,避开那些无端的“孽障”,守得一方心灵的净土,让茂林吴语中的“作孽”,不再是生活的沉重叹息,而是化作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祈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