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仁君汉文帝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是成康之治,大概是指约公元前1043周成王至前996年周康王在位期间的四十余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关于周朝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尚书》、《诗经》、《易经》等文献,《尚书》是一部关于夏商周的记言古史,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据说的作者是先秦诸子,如孔子等曾对其进行过编纂,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加之其记载比较粗疏,可信度并不高。所以,第一个有可靠记录的治世是“文景之治”</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孝文帝</h1> 历史上真正有较为详实记载的治世是文景治世,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班固所著的《汉书》、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中都有描述,有一点需要强调,文景之治的功劳主要是汉文帝(前203年-前157年),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心胸开阔、贤明仁慈、爱民如子的古代帝王,绝对可称得上古今第一仁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汉孝文帝二三事</p> <p class="ql-block"> 孝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是刘邦的第四子,却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刘邦之后第一继位的是刘邦与吕雉的长子刘盈;刘盈在位7年死,其子刘恭继位4年死;来历不明的异母兄弟刘弘在位4年,吕后死后被废杀。这时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刘恒得以继位。可能由于非原配嫡生,在皇子中地位较低,并且8岁就被封为代王远离皇宫远驻北方,于是为人低调谦逊,富有同情心,所以在位期间颁布了许多善政。</p> AI 图 1.废除肉刑 黥(qing)、劓(yi)、断、宫等肉刑在古代非常普遍。黥就是脸上刺字,劓就是割去鼻子,断(刖yue)就是断人腿脚,宫就是割损男阳,非常残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文帝下诏废除黥、劓、断左右趾三种肉刑。宫刑没有废除,所以司马迁被汉武帝实施了宫刑。九江王英布就因受了黥刑而被称为黥布。黥刑在汉景帝时又恢复了,宋江对脸上的刺字非常烦恼。黥刑直到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才真正废除,可见汉文帝思想超前两千多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AI图 2.废除株连 连坐制度虽然在夏商就出现,但真正贯彻连坐是从暴秦开始的,《史记·秦本纪》:“(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秦朝丞相李斯便享受了“夷三族”的刑罚,直系亲属团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汉文帝下诏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依据。现在的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本来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以至将他们收为官奴婢,朕认为这样的法律十分不可取!自今以后废除各种收罪犯家属为奴婢及各种相连坐的律令!<br data-filtered="filtered"> AI图 <p class="ql-block"> 3.救济弱者赡养老者</p> 救济弱者、关照老者是现代社会的观念。但试想在两千多年前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真正为老弱着想的帝王凤毛麟角,汉文帝则是帝王中的翘楚,孝文帝下诏救济鳏、寡、孤、独和穷困。文帝还下令:“年龄八十岁以上者,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帛和絮。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今天的县长都做不到。 AI图 4,不接受贡献之物 有人向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文帝说:“每当天子出行,前有鸾旗为先导,后有属车做护卫,平时出行,每日行程不超过五十里,率军出行,每日只走三十里;朕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到何处呢?”于是,文帝把马还给了进献者,并给他旅途费用;接着下诏说:“朕不接受贡献之物。命令全国不必要求前来进献。” <p class="ql-block">AI图</p> 5.心胸广阔尊重将军 后元六年,文帝到细柳军营慰问军队,天子的先导进不来军营。先导人员说:“天子就要到来!”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div> 没过多久,天子到来,又不得进入。于是皇上就派使臣手持符节诏令将军:“我想入营慰劳军队。”将军周亚夫于是传话:打开营门传令跟随皇上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得车马驱驰。”天子就拉着缰绳慢慢地行进。到了大营帐中,周亚夫持着兵器作揖说:“身穿甲胄的武士不能大礼参拜,诸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很严肃,倚在车前的横木上以示敬意。文帝说:“唉,这才真是个合格的将军啊”!<br> 据说,年羹尧也学了一次周亚夫,令雍正非常不爽,年羹尧最后被赐死大概与此有关。<br></div> AI图 6.不摆架子尊重官员 文帝每次上朝,郎官和从官进呈奏疏,他从来都是停下辇车接受。奏疏所说的,如不可采用就放过一边,如可用就加以采用,并加以赞赏。<br> 贾谊进谏说:出任过高级官员,现在他有了过失,陛下免去他的官职是可以的,斥退也可以,命令他自杀也可以,诛灭也可以;但不要捆绑、押送和任小吏责骂笞打,更不应该让百姓见到的。文帝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所以,读汉史会发现被赐自杀的官员比较多。<br> 文帝还废止了关隘检查制度,吏民出行不必带证明身份的符传。<br>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7.重视农业免除农税 文帝下诏书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为重要。现在那些辛苦勤劳的农民,还要缴纳租税,这样做,使从事农耕本业和从事工商末业的人没有区别,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税赋!” 8.朴素勤俭 文帝在位23年,所乘车辆、所穿衣服几乎都是在代王时的,旧了之后还让皇后给他修补,然后再继续穿,常穿着草和麻制成草鞋上朝,他禁止后宫穿着长衣拖地的时尚款式,宫内的帐幕和帷子也没有刺绣和花边的装饰。在位23年,没有修建新的宫殿,也没有对旧宫殿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当工匠告诉他修建露台需要一百斤金子时,他惊讶地放弃了这个计划。 AI图 9.最孝顺皇帝 二十四孝中唯一的皇帝是汉孝文帝刘恒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长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核心是说薄太后生病,汉文帝三年不解衣带侍奉,汤药非自己亲自尝过不会让母亲服用。 明 仇英 纯孝图 10.令人泪目的遗诏 汉文帝在位23年,留下的遗诏说:“朕听说,天下万物萌生,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是万物的自然规则,有什么值得特别悲哀的呢!现在这个时代,世人都乐于生而厌恶死,为了厚葬而破产,为了强调服丧尽孝而损害身体健康,朕很不赞成这些做法。况且,朕本人已经没有什么德行,没有帮助百姓,现在死了,如果再让臣民们长期地为朕服丧哭悼,经历寒暑变化那么久,使民众父子悲哀,老人伤感,减少了他们的饮食,停止了对鬼神的祭祀,这是加重了朕的失德,怎么对得起天下人呢!朕获得了保护宗庙的权力,以渺小之身,托身于天下君王之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依赖上天的神灵,社稷的福运,才使境内安宁,没有战争。朕确实不聪明,时常害怕自己做出错事,而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耻辱,惧怕年久日长,自己可能会因失德而不得善终。现在万幸的是我得以享尽天年,又可在高庙奉养高帝,哪里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诏告天下官员百姓:令到以后,哭吊三天,就都脱下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亲戚中应当参加丧事穿丧服哭吊的,都不要赤脚;孝带不要超过三寸粗;不要在车辆和兵器上蒙盖丧布;不要调发百姓到宫中来哭吊;殿中应当哭祭的人,都在早晚哀哭十五次,礼仪完毕就停止哭祭;非早晚哭祭时间,禁止擅自前来哭祭;棺椁入土后,凡属‘大功’的宗室亲戚,穿丧服十五天,‘小功’穿丧服十四天,‘纤服’穿丧服七天,然后脱下丧服。其他未在诏令中规定的问题,都要比照诏令的用意办理。此诏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大家清楚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围的山脉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许有所改变。后宫中的妃嫔,从夫人以下到少使,都送归母家。”乙巳(初七),文帝被安葬在霸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文帝是人不是神</b></p> <p class="ql-block"> 文帝是善良仁慈的人,他并没有宗教背景,只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君主,他通情达理,知道人总是要死的,奢侈的生活没什么意义,他汉文帝刘恒活了46岁,在位23年,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包括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废除肉刑,重视农业。对老百姓而言,善待体桖人民的仁君远比“大帝”有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当然他是人,也有脾气也犯错,还莫名其妙地偏爱邓通,赏给他一座铜矿,允许他造钱,有人认为他可能有“断袖之癖”。文帝最大的优点是听劝,这是常人、特别是帝王最难做到的,唐太宗李世民把汉孝文帝作为楷模,所以也善于纳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