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微群文阅读:课型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践研究”中期检查活动

唐小琴

<p class="ql-block">  本次“1+1微群文阅读:课型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践研究”中期报告活动旨在系统梳理研究进展、总结实践成果并规划后续方向。以下为具体活动流程:</p> <p class="ql-block">一、负责人王佳韵总结试点阶段(2024年9月-12月)成果:</p><p class="ql-block"> 已完成12组“1+1”文本组合教学(如《兰亭集序》+《赤壁赋》的生命观对比),覆盖3个试点班级(共120人)。收集学生前测后测数据、课堂观察记录及教师反思日志,初步形成《课型实施案例集》。</p> <p class="ql-block">二、展示文本组合效果:</p><p class="ql-block"> “同类主题关联”(如《祝福》+《灯下漫笔》)的学生参与度高于“异质文本对比”(如《逍遥游》+《过秦论》)。</p><p class="ql-block"> “学生反馈显示,《红楼梦》选段+《牡丹亭》唱词的‘文学意象对比’活动参与度最高,说明文本趣味性影响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三、课题组成员从“课型体系构建”“课堂实践成效”“教师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开汇报。</p><p class="ql-block"> 重点说明已完成的“主题关联型”“文体对比型”“思维拓展型”三类课型设计框架,结合实验校数据呈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如多文本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表达等),并总结教师教研协作机制的建设经验。</p> <p class="ql-block">四、课例分享:</p><p class="ql-block"> 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交流:通过“《乡土中国》选篇与现代散文联读”“古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等具体教学案例,展示“问题链引导—文本联读—观点碰撞—迁移应用”教学流程的实际操作,同步呈现学生课堂反馈与作业成果,直观体现微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问题梳理与共识凝聚:</p><p class="ql-block"> 课题组成员围绕“当前实施挑战”展开分组讨论。教师代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课时分配紧张”“文本筛选难度大”等具体问题,项目组汇总整理后形成“问题清单”,并现场讨论初步解决方案(如优化课型时长、建立共享文本资源库),确保后续研究更贴合一线需求。</p> <p class="ql-block">  陈玲老师:“试点发现,‘1+1’课型在1课时内完成‘精读+拓展’存在时间压力,部分班级需压缩拓展文阅读时长,导致关联探究不充分。”</p> <p class="ql-block">  专家指出:“需关注‘1+1’课型中拓展文的功能定位——是深化主文理解,还是引导跨文本迁移?当前案例中迁移活动设计不足。”“建议引入‘思维可视化工具’,如用‘双气泡图’对比文本异同,用‘因果链’分析观点关联,提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操作性。”</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验证课型实践可行性:确认“1+1”组合在课时内可实施,但需优化时间分配。聚焦“思维训练深度不足”“文本组合趣味性差异”两大核心问题,明确下一阶段改进方向。优化课型流程:新增“预学单”前置任务,缩短课堂导入时间,为拓展探究预留更多时长。明确了思维训练的改进路径:采纳专家建议,嵌入拓展文探究环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