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风光 (2014年6月)(一)平遥古城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旅游地图</p> <p class="ql-block">1.平遥古城墙</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墙,作为平遥古城的象征,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墙之一。城墙最早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洗礼和历代修葺,才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规模。</p><p class="ql-block">城墙周长约6.4公里,高12米,宽3-6米,墙体用青砖砌成,结构坚固,至今仍巍然屹立。站在城墙上,你可以饱览整个古城的风貌,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庄重的历史感。想象一下,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士兵们守卫家园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我们这些游客俯瞰古城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瓮城</p><p class="ql-block">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形状或圆或方,高厚与大城相同。圆者似瓮,故称之为瓮城。若敌军攻进瓮城,也因瓮城内地方狭小而不易于成规模进攻,不仅延缓了敌军的进军速度,而且还会遭受守军居高临下的还击,也就是所谓的瓮中之鳖。</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迎熏门(南门)</p> <p class="ql-block">南熏门夜景</p> <p class="ql-block">红衣大炮</p><p class="ql-block">红衣大炮是明代攻守城常用的一种前装滑膛式火炮采用整体模铸法,炮管长,管壁厚、前 后粗、弹药可装</p><p class="ql-block">10公斤左右,弹丸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炮身中心两侧的圆柱形炮耳可调节射程,有效射程为500米左右,最大射程为1.5公里。</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墙高约12米,平均宽5米,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城墙顶部有点将台。城墙上72堞楼,3000垛口,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蕴含丰富儒家文化内涵。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典型特点,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是平遥古城重要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古车辙</p><p class="ql-block">古代,由于马车 轮边框外包青铜和铁,因此对路面摩相对较大,而平遥古城明清时期贸易繁多,车马出入频繁长日久形成了深深的车辙印,在古城下西门,下东门,南车辙就有保存,现南门古车辙总长为47米,这些深深的印是平遥古城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的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俯看城内民居</p> <p class="ql-block">晋商归来</p><p class="ql-block">表裏山河的山西,曾孕育了"海内最富"的晋商集國他們稱雄國內商界達五百年之久。在馳聘商海、飲譽歐亞的過程中,晋商竖起了三座豐碑:駝幫、船幫和票幫。</p><p class="ql-block">船幫破浪渡扶桑,駝玲聲聲傳四方,票商運幕千裏外,日進門金美名扬……</p> <p class="ql-block">南薰门外的“交易”</p> <p class="ql-block">2.平遥古城市楼及南大街</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市楼(此照片选自网上)</p><p class="ql-block">古市楼位于古城中心,是平遥古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虽然市楼不高,但它的独特风格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了解平遥古城商业历史和文化氛围的重要地点。</p><p class="ql-block">市楼内陈列着各种古董、文物和艺术品,这些物品不仅反映了平遥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还展示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荣景象。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代商人们如何通过贸易和手工艺,将平遥古城打造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街道店铺</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城夜游</p> <p class="ql-block">风情街</p> <p class="ql-block">雲路老街</p> <p class="ql-block">文庙欞星门</p> <p class="ql-block">听雨楼</p> <p class="ql-block">晋商店铺</p><p class="ql-block">晋商,特别是平遥商帮,在明清时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平遥商帮以其诚信和团结的精神,在商业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票号业务中独树一帜。平遥古城作为晋商的金融中心,控制着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展示了晋商文化的繁荣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内的建筑和文化遗迹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体现。‌城内的古建筑如日升昌票号、协同庆票号、蔚泰厚票号等,不仅是金融历史的见证,也展示了晋商的商业智慧和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平遥日升昌票号简介</p><p class="ql-block">‌平遥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日升昌票号由平遥县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创立背景</p><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号的创立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经营网点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日升昌票号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国金融流通和资本周转,对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傍晚拍,未开门)</p> <p class="ql-block">日升昌票号的银库</p> <p class="ql-block">协同庆票号(照片取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蔚泰厚票号(清晨拍未开门)</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县衙</p><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内部建筑</p><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是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其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遵循封建礼制。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东侧线上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等,西侧线有牢狱、公廨房、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丰颐昌客栈</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二层客房</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寻根祭祖园</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洪洞县修建了大槐树公园,1998年更名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p> <p class="ql-block">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根祖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明初大移民</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的移民事件</p><p class="ql-block">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p><p class="ql-block">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p><p class="ql-block">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移民古迹区</p><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根</p><p class="ql-block">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二代大槐树</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p class="ql-block">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反映当年移民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民俗游览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