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我们的文字叫汉字,我们的语言叫汉语,我们的民族叫汉族。中国文化、思想和众多观念,都形成于汉代。</p><p class="ql-block">汉代人的生活追求,与今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老子总结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们如何知道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人吃什么样的美食,穿什么样的华服,住什么样的豪宅?所幸汉朝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习惯,生前享用的物质条件,必要带到阴间。当然实物要留给儿子孙子,不能真的埋到地下,但可以做成模型陪葬。</p> <p class="ql-block">先要安居,然后才能乐业。汉代建筑在地面上几乎荡然无存,但是汉墓出土的冥器向今人展示了汉代的建筑。本次展览的特色之一就是民居模型。最简单的是干栏式房屋,虽然小,也是瓦房呢。两面坡悬山顶,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禽家畜。比干栏式进步一些的是曲尺式(L形)房屋,也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猪。L形较短的一侧是厕所,排泄物掉落下层,与家禽家畜的粪便混合在一起就是农家宝。今天称如厕为上厕所而不是下厕所,可能就是来源于此吧。比曲尺式更先进的是三合形房屋,本次展览没有展品展出。</p> <p class="ql-block">有普通民居就有豪宅。五层仓楼一定是大庄园主的家,大门旁有四阿顶阙楼,下层是粮仓,楼上住人。三、四楼的斗拱很精美,一斗两升上又有三升,支撑起更宽敞的楼上居室。第五层是望楼,起瞭望防卫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四层灰陶仓楼,门口有一个肩负大口袋的背粮人,正在举足跨进院门,四楼窗前坐着主人。五层联阁式彩绘陶仓楼,门口趴着一条狗,主楼和附楼有过街楼相联。</p><p class="ql-block">可见,汉朝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住解决了,就要追求美食了。《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要享用美食,首先要有足够的粮食。汉代因为铁制农具的普及,土地可以深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丰收。而且因为有铁制农具,百姓乐于开荒,田多了,粮食产量就增加了。《史记》记载当时粮食多得价格非常便宜,“粟至十余钱”。</p><p class="ql-block">有余粮,就要有粮仓。圆形的粮仓,古代称之为“囷[qūn]”,《诗经》名篇“伐檀”中出现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这是来自广州的囷,设计巧妙,底下的四根立柱顶部做成蘑菇形状,起到防鼠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方形的叫仓,两层粮仓来自河南焦作,与岭南建筑风格迥异。悬山顶,一斗三升,二楼的空间更大。谷仓底部开了几个防霉透气的孔。如此豪华的粮仓,说明焦作地区在汉代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p> <p class="ql-block">汉代有了灶,炊具就不需像青铜鼎那样下面做三只脚了,釜可以直接入在灶台上烹饪。三眼灶左侧龙头状的凸起是灶台的烟囱。</p><p class="ql-block">粮食吃不完,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来酿酒。两只陶壶盖上写着“酒百石”。汉代一石是120斤,一百石要一万多斤,不是两个小壶装能下的,但那是家人给贪杯的墓主人的一个美好愿望,陪葬一百石美酒,希望他在阴间可以尽情享用。</p><p class="ql-block">汉代酿酒原料,有谷物也有果物,果酒比较少,主要是葡萄酒和甘蔗酒。汉代人在酿酒时会加入香料或草药,比如加花椒酿制椒酒,加菊花酿制菊花酒等。</p> <p class="ql-block">美食需要专业人士来烹饪,曾经有一位笑容可掬的绿釉厨师在2019年“天下惟宁”展中出镜,这次来了他的一位同行。这位陶厨师正在杀鱼,他一手按鱼,一手持刀(木制的刀已经腐烂)。头戴平巾帻,身穿三层衣服,大袖用襟膊挽起,笑容不如上次那位那么夸张,但明显的心情也非常愉快。陶厨师开心,制作这个陶厨师的工人也一定很开心。</p><p class="ql-block">汉代的厨师一定是非常有前途的职业,这幅线描图描绘了富户家中厨房。有人汲水,有人劈柴,有人烧灶,有人做面食,有人烧烤,还有人屠宰。汉代人杀猪杀羊,与今天不同,他们用一根大棒子把动物活活敲死。为什么不用刀,那不更方便?不得而知。最有趣的是下层中间的两人,一人坐在地上,一人高高举起瓢,也许是师傅正在惩罚顽劣的徒儿?</p><p class="ql-block">这幅线描图不知道来自何处汉墓。汉墓画像石或画像砖也是今人了解汉代生活日常的一个重要渠道。从汉画、汉俑中可以推断,汉朝人民确实安居乐业,生活非常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8.苏博西馆“汉代艺术百态:生活与信仰”参观记,感谢志愿者王老师的精彩讲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