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

老杨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是一栋外形如“尊”的建筑,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2023年9月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馆内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5个专题,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漫步于展厅之间,仿佛穿梭在时光的长廊里,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些精美的文物,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与创作力。</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后,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中国考古博物馆应运而生,2023年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全部来自考古挖掘一线;展出的所有珍贵古籍,全部都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中国考古博物馆藏品数量1896件,珍贵文物1095件,陈列展览2个。</p> <p class="ql-block">2023年习近平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p> <p class="ql-block">在一层序厅中央,有历史大道,两架殷墟出土的两辆商代车马,及一面巨大的青铜镜,和星空穹顶。</p><p class="ql-block">地面上的历史大道由黄铜板铺成,刻有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纪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下来,没有断代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两架商代车马分别在历史大道两侧,也暗示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p><p class="ql-block">在序厅里还有志愿讲解员会定时给观众讲解介绍馆内藏品,让大家可以在参观前对展馆专题和重要藏品做个了解。</p> <p class="ql-block">刚进展厅便有惊艳之感,精美的穹顶上闪耀着星宿,穹顶之下,人类文明的长河在缓缓流淌,从史前至新中国成立,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事件与人物就这样铺陈眼前。时间轴的两侧是殷墟的车马坑,是文明的见证,是残酷杀殉制度的反应,是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在一层序厅,脚下是一条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的中国历史大道,以距今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禄丰种为起点,一直延续到了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并且听展厅讲解员解说,大厅上方星空穹顶展示的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当天,2022-10-16北京天安门上空的星象图。</p> <p class="ql-block">大厅两侧陈列的是两辆殷墟时期的马车,是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整体搬迁而来的,马车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马车,是木质结构为主,展示了中国早期精湛的工艺,而经过了3000年,马车已经腐朽成泥,由我国考古专家从泥土中整体剔除出它的整体框架。</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天王俑</p><p class="ql-block">唐,1955-1961年在陕西西安郊区发掘了175座隋唐时期的墓葬。第203墓出士了二件天王俑,两件俑一头戴盔甲,一束发,均着铠甲,一手叉腰,另一手握拳头前举或上举,两足分开,分别踏卧牛、卧鹿。底座较高均有一圆孔。俑的形象威武生动,装饰华丽鲜艳。脚踏动物和小鬼,是盛唐时期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闲来无事,约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票,原以为都是“古墓派”,去了才知道自己认知太浅薄了。博物馆是以人类文明起源史为课题,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探究中国文明历史发展的专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从史前170 万年的元谋人,到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山顶洞人;从直立人到智人。沿着年代痕迹,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从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到陶寺文化。从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兴图形,到夏商周断代工程,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从石器、陶器、青铜、玉器、陶瓷到铁器,从文字符号、甲骨文、篆书、隶书到唐宋元明清诗词歌赋,……用文物展现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公元前2600年)安徽蒙城眉迟寺遗址。夹砂灰褐陶,形体厚重,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上部刻划一组符号,从上至下为"日、月、山"形。这件大口陶尊出自2岁左右的儿童墓,与另外一件陶尊相扣合。大口陶尊上的刻期符号意义重大,与殷商时期一些表意字的构成非常接近。</p><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器身上刻有了太阳、月亮和山的图案。结合全国其他遗址的考古发现,类似的符号共出现了20余个,分布地域范围很广。</p><p class="ql-block">这组符号究竟有何深意?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是“旦”字,也有学者提出是“炅”字,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枚族徽。但不管具体给出怎样的解读,有一点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刻画符号有着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看到大口陶尊上神秘的符号,仿佛能触摸到远古文明的脉搏;凝视陶人面像,似乎能与几千年前的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朱书文字陶扁壶让人惊叹于文字起源的奇妙,彩绘龙纹陶盘上栩栩如生的图案展现着古代艺术的魅力,而绿松石龙形器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令人折服。</p> <p class="ql-block">它,刚出土时被叫“大炮弹”。数年之后才有了正式名称。它,器身刻有神秘符号,让人一眼就能跟汉字联系起来,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这是比甲骨文还要早将近1500年的汉字萌芽。</p><p class="ql-block">大口尊被叫做“大炮弹”真的是形象又贴切。以最著名的“日云山”大口尊为例,这件夹砂灰陶器,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壁厚3厘米,口沿外折,深直腹,下部渐收成尖底。器物烧制火候较高,胎骨坚硬,周身刻画有浅篮纹,腹部有一个非常形象的陶文刻画,陵阳河遗址出土了多件大口尊,刻有不同的形象符号。这些大口尊出土时,多竖立于墓主人的脚端,刻画符号的一面朝向墓主人,部分符号还有涂朱痕迹,说明其是作为重要礼器使用的。</p><p class="ql-block">对于“日云山”大口尊上刻画的符号,考古学家将其解读为“太阳、朝霞、山”,描绘的应是太阳自山峰顶冉冉升起的情形。你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是日出,不是日落呢?在陵阳河遗址的正东方,有一座名叫寺崮山的山峰,陵阳河的先民们发现每年总有两天,太阳会从峰顶冉冉升起,太阳和山峰之间常有云气萦绕,这两天就是后来的春分和秋分。</p> <p class="ql-block">玉玦</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网环状,有线切缺口,加工技术已十分成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推测为耳部装饰。</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像</p><p class="ql-block">195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人面像长7厘米,宽9.0厘米,细泥红陶。经复原后可看出为男性,面部宽度大于高度,造成丰颐的效果,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以黑彩表示。眼睛及口部作长条形,与背面穿透,双耳扁平,穿有小孔。</p> <p class="ql-block">立鸟异形陶器</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造型独特,形似瓶子,中空,顶部饰一立鸟形象,中部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此器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广场。广场由红烧土铺垫而成,中部有一处圆形烧火痕迹,应是氏族成员聚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有学者根据其出土位置和陶器上鸟的形象,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朱书文字陶扁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这件陶扁壶的正面鼓腹部有两个用朱砂书写的字符,其中一个字符能被清晰辨认,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这是早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统,距今4000年左右,比甲骨文的出现早了千年。对于壶上的另一个字,有学者推测认为它是“尧”字,两字合为“文尧”。“文”乃“文德”之意,而尧帝正是“文德”之君。从时间上推算,朱书扁壶的烧制时间应为夏朝,有可能代表着对圣君尧帝的追忆。也有人认为这个字是城邑的“邑”字,还有人认为这是上下分开的两个字,目前争议很大,尚无定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朱书文字陶扁壶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壶鼓腹部用红色写着一个醒目的汉字“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相像,另一面还写着一个字符,但目前还不能识读。</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发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壁画、石刻、铭文呢?这件山西陶寺遗址的陶器,恰好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两个疑似的字符,其中一个和商代甲骨文的“文”字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文”到底是不是文字,就很难讲了。</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彩绘龙纹陶盘是陶寺遗址的代表性文物,这样的龙盘出土了四只,分别在四座大型墓葬中,而且每座墓仅出一件,是当时贵重的礼仪用品,也是中国早期礼制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陶盘内描绘着一个盘绕的龙形图案,身子似鱼似蛇,带喙有獠牙,保存较好,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而且只发现了4件,山西博物院一件,襄汾当地一件,其余两件在考古所并列展出。</p> <p class="ql-block">陶釜灶</p><p class="ql-block">集锅和灶为一体,出土于山西陶寺遗址,是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的先民使用的灶具。它的上面是有一些烟炱痕迹的,说明当时应该是被人使用过的。直到现在家里还是会用灶配锅这种形式来进行生火、做饭。灶的使用,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未曾中断的连续性。</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 陶鼓</p> <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馆有一个展馆是《宅兹中国馆》,我没理解宅兹是什么意思问讲解员,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我,“这里是中国”。我回家又在网上查,“宅兹中国”是何尊铭文中的一句,记录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它仍保持着出土时的状态。作为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连二里头遗址都没有原件,整体被迁移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这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龙身曲伏有致,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十分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2002年在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遗址VT15M3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 。</p><p class="ql-block">夏绿松石龙形器长64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长度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 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p> <p class="ql-block">诗经中“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这句话,也在绿松石龙形器中得到了印证。</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件文物时,又是被老祖宗手艺与审美征服的一天。整个龙形器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冲击效果。</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除了惊叹它的精美外,有很多细节千万别错过。</p><p class="ql-block">①头部和整体:它分为头部,龙身,铃铛,龙尾和条形饰,整个造型灵动活泼。方形龙头,梭形眼,鼻子和眼睛是由绿松石和白玉组成。学者认为鼻子的白玉部分其实是蝉的形象,这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循环,灵魂升天的信仰。往下尾巴卷曲,最下面是一条条形饰,这几部分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②菱形纹路细节:看考古学家冯时的《夏代史料考证》,他提到夏商的龙纹饰一般分两种:菱形和鱼鳞型,这件龙形器则是12组菱形组合。冯时认为,龙同时兼具阴阳两种属性,菱形表示阳,位于东方的升天之龙具有阳的属性,即是这条。</p><p class="ql-block">③了解寓意,大有来头:据说有个神人用天文软件观察公元前2017年6月21日的苍龙星象星象图,在图上把各星体连起来对应的形状就连成了这件绿松石龙,就是这件龙形器的对应来源。龙头眼睛、鼻子、龙身上的铃铛、龙尾和条形饰均指向“银河”,每一处都能在星宿上找到位置。而6月21日是夏至,绿松石龙形器记录下的星象图则被认为表明了二里头“夏”的寓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这条龙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龙图腾最直接也最正统的根源,相关的研究很多,这是其中一个说法。</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奢华至极的牌饰</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这件器物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估计是佩带在身上的佩饰,但从其工艺和纹饰上来看又绝非一般的装饰物,可能代表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牌呈长圆形,中间弧状束腰两端各有两个穿孔钮。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嵌成兽面图案。图案组合精巧,极富装饰效果。凹面附有麻布纹。</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饰牌,有两枚,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共有三枚,还有一枚收藏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三枚牌牌是贵族墓葬的随葬品,虽然不知道墓主人的身份,但他可能是个绿松石收藏家甚至是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p><p class="ql-block">小巧的铜牌饰好像一只精致的手机壳,色泽明亮,纹路清晰,镶嵌的绿松石经过了3000多年依然无一松动脱落。</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史学界一直认为我国成熟的镶嵌工艺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发现将我国的镶嵌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两千年,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于烈火中范铸的贵金属-青铜,再配以镶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绿松石,金玉共振的局面开启了东亚的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绿松石片打磨成山字形、钩形、梯形、长条形、圆形,拼接出奇异的造型,依稀能辨识出触角、鼻子、眼睛。以绿松石为衬托的兽面图案十分醒目,刚劲、张扬、充溢着穿透挣脱的力量;图案高度抽象,富有张力,具有视觉的压迫感,幽绿的光泽氤氲着神秘、深远的气象。</p><p class="ql-block">其形制似盾牌,有学者认为铜牌饰为宗教仪式器物或护身符,二里头遗址发现有绿松石作坊和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它的制作方式是青铜铸造成外轮廓和兽面纹,然后再粘嵌绿松石,这种类型的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二里头遗址一共出土了三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玉璋</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约公元前1750年至前1530年。在龙山文化的石峁古国就出土了大量玉石璋,但到二里头时代后,这种象征广域王权国家意识形态的礼器,辐射到了整个东亚大陆,意味着文化上的融合和统一。</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象牙杯</p><p class="ql-block">为商晚期牙雕,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杯高30厘米,口径11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质作米黄色。上部敞口唇薄,中部微有收敛,腹腔下部安有圆形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身嵌有绿松石。商嵌绿松石象牙杯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象牙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 展览文物目录。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镇所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该杯是用象牙根段制成,敞口薄唇,杯腹微收敛,腹腰中空,下部嵌有圆形底。杯身一侧靠近口和底的两个小圆孔,插入錾榫。杯身通体饰满花纹,纹饰分为四段。第一段为杯口下部,刻有兽面纹三组,两侧有身、尾、口,均向下,眉、眼、鼻镶以绿松石,其下镶绿松石和细带纹一周。第二段为颈部,饰兽面纹三组,口、眼、鼻也镶绿松石,在口下雕大三角形纹,两侧分别刻对称的倒夔纹。第三段为腹下,刻变形夔纹三组,眼以绿松石镶之,其下绿松石镶细带纹三周。第四段近切地处,亦饰兽面纹三组,目字形眼,大鼻翘目,口均向下,镶绿松石。錾部形状呈夔形,头向上,宽尾下垂。錾上端两面雕鸟形纹,勾喙短冠,眼镶绿松石,錾背中部雕一兽面,下有一突起的兽头,双角上竖,口、眼、眉均镶绿松石,錾近杯身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杯右侧的錾是用另一块象牙板制成镶嵌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象牙杯出土于大名鼎鼎的妇好墓,至少3200岁了,妇好墓一共出土了三件象牙杯,也是殷墟文物中仅有的三件可复原的象牙器皿,弥足珍贵!妇好墓的发掘在新中国考古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去国博、豫博以及展出这件象牙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亲眼目睹一下你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分量!</p><p class="ql-block">三件象牙杯出土于距离墓口5.6米的填土中,与大量的雕花骨笄重叠在一起,象牙杯已经被压成碎块,有些部分甚至已成粉状,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象牙碎块的二次破坏,考古人员将那部分填土用木箱整体取出,运回室内作后续处理。</p><p class="ql-block">对于出土象牙文物的修复到今天仍然是世界级的难题,遑论当年。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郑文兰在文章中提到一些细节:“当时正值暑夏,安阳地区高温燥热,木箱运回室内,水份蒸发很快,由于木箱内的填土已经干燥成为坚硬的土块,勉强清除硬土块会使象牙碎块更加破碎,所以首先要对填土注入水份以便清理,这时必须注意不能将象牙碎块弄湿,否则会加速象牙碎块进一步粉碎和层层剥裂,特别是碎块的边沿部分若遭损坏,将无法粘对复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由表及里分层用滴管将水渗入土内,供之逐层软化,逐层清除,直到接近象牙碎块时再用竹片或塑料薄片将象牙碎块表面粘附的土轻轻刮去,之后用棉球或毛笔小刷蘸少量的水将象牙碎块表面擦净…”</p><p class="ql-block">单是这将象牙杯碎块从土中取出的第一步就已经百费周折,后面的每一步并不比第一步更简单,这象牙杯得以修复展出,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的“弟弟”,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晚期,通高80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足高31厘米。</p><p class="ql-block">器口为长方形,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较直,下部略内收,平底,圆柱形透底空心足,足孔深28厘米。腹部左、右、下分别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三排乳钉纹。四足上端均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口下长边一面内壁中部有铭文三字:司母辛。</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鼎</p><p class="ql-block">商代曾六迁其都,最后由盘庚迁都于殷,即今之河南安阳小屯村。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她就是商代第23代王武丁之妻、传奇王后“妇好”,甲骨文中关于她的占卜记录有两百条之多。武丁以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之运,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在当时非常活跃,根据甲骨卜辞记载,不仅主持各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小国,妇好被称为“中华第一女将”!</p><p class="ql-block">武丁作为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其在位五十九年的时期为“武丁中兴”,武丁有三个儿子:长子祖己,次子祖庚,三子祖甲,其中长子祖己便是他和第一任王后妇好(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谥号为“辛”,后人尊称她为“母辛”)的儿子。祖己由于死的早没有继承王位,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年代导致了妇好墓里出土的“司母辛鼎”和著名的“后母戊鼎”比较的话形制相对较小。</p><p class="ql-block">铭文“司母辛”铸造在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此鼎。在商王武丁时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铭文,说明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同时并存的同一种文字体系,商朝既有甲骨文也有金文。</p><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海贝6800枚。除了司母辛铜方鼎,还有妇好青铜钺、铜爵、妇好圈足铜觥、铜首玉身虎等等不同类型,但同样皆是精美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铜方壶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p><p class="ql-block">铜方壶通高64厘米,口长23厘米,口宽19厘米,器体高47厘米,重35千克。</p><p class="ql-block">整体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器盖呈庑殿顶式,中间有庑殿顶式短柱钮,盖下边沿有子口,与器口相衔接。盖四角及盖面中部各有扉棱,盖面以阴线饰夔纹四条,两两对称。口下颈部四面各饰蝉纹一组,四角扉棱下各铸一鸟。腹部上端每面各饰一怪龙,腹部四角饰大兽面纹,以扉棱为鼻,口向下,巨角内卷。长方形圈足四面也均饰兽面纹,由对称夔纹组成。器物内底铸有铭文“司qiao母”。肩部装饰的一首双身龙纹体现了古代独特的透视法,表现了龙的正面和两个侧面。</p><p class="ql-block">铜方壶不仅展示了商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作为商代晚期的代表性文物,它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钺</p><p class="ql-block">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大型青铜钺。共出土两件青铜钺,据考古推断为商代晚期(武丁世),是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青铜钺。</p><p class="ql-block">妇好墓共出土两件青铜钺,其中一件上饰有双饕餮噬人头纹,另一件饰一头双身龙纹,其下饰三角形纹。两件均铸“妇好”铭文。</p> <p class="ql-block">有“吉”字的甲骨</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p><p class="ql-block">西周,中国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铜牺尊长40cm高38cm,身上附四只动物,盖纽上为站立凤鸟,项背附一卷尾虎,胸前和臀部各附一回首卷尾龙。它出土于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张家坡井叔家族墓。(丰镐遗址,西周王朝的都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南)。因器上刻有“邓仲作宝尊彝”六字铭文,也被人称为邓仲牺尊。</p> <p class="ql-block">邓仲牺尊是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进门的大门口就可以看到它的雕像,文创店里也到处可以见到它的影子,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这件西周中期的青铜铸器1984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县张家坡的井叔家族墓,这里也就是当时西周的都城-丰镐遗址,形象生动奇特,是青铜礼器中难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这件牺尊的身上添了不少“挂件”,奇特的造型实属罕见。远看好像是小马却又头生双角,好似小鹿,同时在腹部又有双翼,颈上立有一卷尾虎,尾上和颈部又各挂着一条卷尾龙,在尊盖上立有一只凤鸟,身上纹饰缛丽,富丽堂皇,体现了铸作的高超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审美。</p><p class="ql-block">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这件牺尊称为邓仲牺尊。</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邓仲”是邓国名“仲”的贵族,邓国是周王朝在汉水流域分封的诸侯国,位于今天河南邓州一带,专家研究认为,“邓仲”可能是嫁于井叔家族的邓国女子的媵器,也就是西周时期的嫁妆,它随着主人一路从邓国来到国都丰镐,见证了3000多年前富贵奢华的政治联姻。</p> <p class="ql-block">战国 青铜剑 长沙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层展厅出口处,全国少有的可敲击编钟区
拿起小鼓槌,亲自按乐谱敲击青铜钟磬,敲出了数千年前的天籁之音,亲耳听到穿越千年的"金石之音",余音绕梁,很好听。</p> <p class="ql-block">考古博物馆最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触摸距今四千前年的陶寺遗址陶片和距今三千年前的二里头遗址陶片,都是真正的文物原件。那感觉很奇妙,亲手触摸上千前的文物,用这种方式与古人交流,真得感慨万千,个人在历史中是渺小的,但留下的文化和人类的发展是永恒的。</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龙凤纹瓷罐</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元代磁州窑产品,直口,圆腹,下腹内收,平底,以白釉为地,施黑、褐色釉,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一周,腹部一面绘龙纹,一面绘凤纹,寓意“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西晋 青釉人物瓷瓶</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杏园魏晋墓地出土。圆睛阔鼻的胡人跪坐在瓶腹上,手捧圆盘,长长的瓶颈仿佛是异域风格的高帽,瓶腹上的凤鸟纹和铺首纹却是中国陶瓷的传统饰样。</p> <p class="ql-block">鎏金錾花九曲银勺</p><p class="ql-block">唐,这件银勺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是唐代的制品。看到它时,我只想说,优雅,真是优雅!整个银勺采用鎏金和錾花两种工艺,勺子部分做成九曲花瓣状,表面有鱼子纹,勺把回转流畅,像天鹅颈一样优雅。勺把末端是凫头形,真的是漂亮到不行!</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罗汉</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真迹</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知名度高,古代中国更是必看,其实如果常去国博就知道,国博的古代中国虽然陆续在小修小改,展品略有替换,但是最新的考古成果展示不多。因为现行相关规定当地发掘的文物,一般都留在当地所在省甚至直接在当地建博物馆,所以这些年的国博有入藏新东西,但是跟几十年前全国文物去国博时候没法比。</p><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属于历史研究院,算是社科院体系,人家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多个文博重镇有自己的考古队(国博也有考古队,少)。</p><p class="ql-block">​所以国博知名度高,但是考古博物馆东西多,紧跟考古发掘节奏和历史理论发展。</p><p class="ql-block">​比如都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现在这些年,经过考古发掘,浙江良渚,安徽含山凌家滩等等考古发掘,理论其实变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考古馆北面</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如果读过《翦商》《何以中国》,那么,那些熟悉又遥远的地名,曾经活生生的人物就展现在你眼前。</p><p class="ql-block">​展厅里播放着贾湖骨笛吹奏的曲子,而且难以想象距今7000年前石家河人是出于什么原因捏出了这么可爱又传神的陶塑。​夏都二里头的青铜爵是当时能够铸造的较大型的青铜器,绿松石青铜牌的工艺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殷墟大量的妇好墓出土文物,象牙杯、司(后)母辛鼎、妇好爵、妇好鼎、妇好青铜铲、妇好墓的玉器、骨器感觉快把殷墟博物馆的大部分精品文物搬到了考古博物馆。​面对满墙的商代人牲,《翦商》里描述的可恐的人祭人殉场面似乎更加具象化。​那么周公旦制礼乐制度,行宗法分封,则是一次文化与政治的飞跃。</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展览向国人传达以下几个信息:</p><p class="ql-block">​[一]是我们的民族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二]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三]我们民族屈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四]我们民族奋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可能这几个表述很官方,但是全程看完展览,从个人的体验来说就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我能清楚认出汉隶“小麦千石”“大麦千石”,统一且未断绝的汉字,让今人更容易与古人“神交”。</p><p class="ql-block">​通过唐代精美的铜镜,你能想见一个盛唐气象,那是一个多么强盛的王朝,匠人会花费那么多的心思制作这么精美的铜镜。</p><p class="ql-block">​我们民族对于统一的渴望,清代的《续修台湾府志》、《平定台湾战图》(复制品),《台湾史稿》都放到了非常显眼的位置,那么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要实现一统。</p><p class="ql-block">“​民族觉醒”主题展上启1840年,下达1949年,百年来,中华民族面对冲击,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在展览的结尾,圆形大厅播放着《东方红》。</p><p class="ql-block">全程参观下来,我觉得整个展览是在塑造国民的国家认同、国家自豪感是非常成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