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步起跃教授简历</p><p class="ql-block"> 步起跃教授是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终身教授,也是该学院数学系的系主任,同时也是威校招生委员会的主席。他是美国威乐斯利女子学院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步起跃的教育背景包括在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完成本科学习,并在该校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1985年,他赴美留学,并在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担任数学系系主任,2012年被选为威校招生委员会主席。这些经历和成就显示了步起跃教授在学术和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母校往事 熊建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2月21日,恰逢冬至,天气晴好,应老同学沈忠艰邀约一同前往母校二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个月前,二中百年校庆,无奈事多又逢阴雨,故而没去,今天也是为了补回那一“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同前往的有一位在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同届校友步起跃,所以二中书记邓勤和办公室主任莫太平两位校领导在校门口迎候,并一路陪同参观,我也是沾了一回美国教授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母校二中,百年沧桑,儒风蔚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是1971年春季入学初中,1975年高中毕业的,虽然在校只有四年半,(有半年是初二为了把春季入学调回秋季入学)但学校给我的影响却是久远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母校领导的陪同和讲解下,大家边走边聊,我的眼前呈现着现代和古风交织的校园,而脑海里却不由自主的闪回当年二中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各个学校在建筑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二中的大门,三中的走廊,省中的操场,三初的花园,六中的橱窗。当时二中的大门两旁各有一个水泥砌成的四方柱子,柱子有一米见方,高约四五米,外立面黄色,上面矗立着三面红旗,特别气派,所以二中的大门名冠全市并不是虚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成门,在全市范围内,类似建筑只有两个,而在学校的唯此一座,二中的文化气息由此凸显,加之地处文在桥畔,愈加彰显斯文在兹,古风厚重。我们入校学习的年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当动乱时期,大成门作为办公楼使用,上面是校长室,下面是老师办公室。九十周年校庆时,曾作为校史馆,现在重新组合,上下拆通,迎面是一尊由雕塑大师吴为山创作的孔子塑像,里面是沉浸式课堂,师生皆可席地而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校史馆已经搬到大成门的东面,据邓书记介绍,是在原来的垃圾堆放站的旧址上改造而来,也算是变废为宝的典型案例了。比起十年前,现在的校史馆已经面目一新,灯光、投影、数字化设备使得这里的陈设既高大上,又显得很亲切。从这里的展览中,我们得知市二中前后走出了四个院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校史馆的照片中看到常柴厂的身影,那个年代受极左思潮影响,老师教的少,生怕惹事;学生学的浅,简单了事。但每学期学工、学农,有时还要学军肯定少不了。常州柴油机厂和二中是对口单位,所以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去常柴厂学工,每次一周,整个初高中四年下来,把常柴厂各个车间都转遍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3年夏季,我们初中毕业。有的同学比我们大一两岁,于是毕业走向社会。其他学校不设高中的,并入二中,有出有进,所以我们由原来的10个班,变成后来的9个班,我由初一(1)班分到高一(8)班。1974年春,高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再次分班,根据当时历史背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抽出两个班即高一(1)班和高一(2)班办成特色班,到常柴厂连杆车间、烧结车间和翻砂车间进行劳动与学习,在当时称为半工半读。其他7个班仍正常上课,记得我班抽调过去3个同学。半工半读班除了免去5元学杂费外,每个月还可领取6元劳务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学生的困难。二中当时这一举措在全市教育界堪称首创。据老同学谈跃明回忆说,当时为加强半工半读两个班的学生干部队伍,在两个班合建一个团支部,学校党支部李力书记和高一(2)班班主任还村老师特地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从(5)班去担任两个班的团支部书记,谈跃明毅然服从安排,调到(2)班。随着教育改革,一个学期后,半工半读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刚进二中报到的第一天,副班主任吴仁安到班里来发放新书,我手拿着俄语课本,怯生生的问,英语书呢?!吴老师的回答很生动,你到大学里开第二外语时再学吧,从此我和33个俄语字母打了四年半交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二中,从大门到大成殿这一段路约有四五十米,道路的两旁南面是橱窗,张贴喜报和学生的优秀作文,高二时我创作的短篇小说《新老师》曾或此殊荣。北面是黑板,约有十来米长,每个星期要更换其中的一边。我高中时期加入共青团组织,并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分管宣传。课余我到各个班级收稿件,作为出黑板报的资料。每周末的星期六(那个时候还没有双休)下午一节课后,要把各班的投稿修改做好编辑工作,并将其中一边的黑板用粉笔分好区域,把稿件题目写好,并交给各班的板报积极分子负责誊抄,一般来说,他(她)们都是由各班主任老师推荐的美术爱好者,字写的好,还能画些插画。黑板报出好,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我后来做老师用抹布在黑板上写大字,俗称“抹布字”的胆量就是那个时候练就的,现在想想也真的为我那时的“痴胆大”后怕。反过来说,也幸亏听从父亲的叮嘱,在小学几年,利用假期,练习毛笔字,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成门的后面就是大成殿,以前的大成殿就是学校的大礼堂,有一个小舞台,可以容纳一个年级在这里开会,如果召开全校大会的话,除了这一个年级以外,其他班级在各自的教室里面收听广播。现在这里已经作为学校的行政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面是明伦堂,里面上下两层,一楼是托儿所、医护室、音乐和美术办公室,二楼是单身教工宿舍。在市二中宣传队的经历中,我们的排练地点最早是在阶梯教室,后来节目的场面大了,就改在明伦堂排练。我们随着郑宁老师(后来去了香港)的琴声排练,每逢周三、周六的下午,老师们被组织起来进行政治学习,我们则利用课余时间集中排练。有时也觉得整天在这里唱唱跳跳太枯燥,所以,只要一有机会,好动的我们就往后操场跑,那里有好几张水泥乒乓球台,大家一起玩儿“领猪头”这样的打法,三球两胜,循环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大成殿通往明伦堂的两边,各有一排长长的走廊和教室。西面一排是校团委办公室和史地组办公室等,东面有一个阶梯教室,从小学来到中学,一切都感到新奇,一切都觉得大,校园大,操场大,教室也大,还有一个是当时的小学所没有的,那就是阶梯教室,地面是台阶形的,椅子上还有小桌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在阶梯教室南面,还有一个学校图书馆。当时我走进去感觉地方很大书好多,图书馆里有一位李文进老师,我初中一年级时,正处在全国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学校要求每个班级选一个学生担负起学习马列著作的重任,班主任刘祖金老师推荐了我,当我从李老师那里拿到厚厚的一本马克思的宏篇巨作《资本论》时,书包里都装不下,我只好捧在手里拿回家。当然由于知识程度太低,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行政办公楼旁的柏油路往北,路的西侧矗立着三幢非常气派的教学楼,每幢都有五层,每层都有卫生间。当年我们在此就读时,也是在这个方位,前后有三幢两层楼的教学楼,卫生间则在操场附近。下课铃一响,有些内急的主纷纷以百米速度飞奔前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教室墙上不挂钟表,学生也没条件戴手表,每当中午时分,附近锻造厂的“回声”(锅炉多余的气体)响起,大家就知道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纷纷整理书包,准备回家吃午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中的面积大约有五十亩,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大门在南侧,面朝西横街,东面紧邻小学和武警支队、北面操场外是大观路,西面是围墙,围墙外的一路之隔是老的护城河。当年的二中操场分为内操场和外操场,内操场是全校师生做广播操的地方,外操场是开运动会和踢足球用的。当时的外操场靠护城河一侧没有围墙,经常有外面的人进来“踢野球”。说起二中的围墙还是我们高二时期修茸的,当年是和同年级的班各分一段,各自“施工完成”。所以在毕业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当步行或骑车路过时,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回望一下,因为这里的一段围墙凝聚我们的劳动汗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发展,我的二轮也换成了四轮,每每经过怀德北路,发现二中的围墙不知何时变了,由土墙幻化成铁艺加琉璃瓦组成的镂空墙了,显得更加灵动,显出江南的诗意。隔着镂空的围墙,隐约可以看到外操场的彩色塑胶跑道和内操场高大的两层楼室内球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来的阶梯教室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北面一段冠名为“慕学”的碑林长廊,南面一座三层建筑拔地而起。一楼是师生食堂,二楼是大会堂,三楼还有其他用途,其样式和功能和以前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时,阶梯教室北面,是一个比较简易的食堂,可以提供带饭学生的蒸饭用,当时作为市二中红卫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我们,按陈其新老师的要求带了早饭来,先练功再早饭,我们先练“二十四式”和“十路弹腿”,后来又提高难度动作,练棍棒操,棍棒从哪里来呢?学校又不可能发给我们,这下好了,家里的竹竿遭殃了,当时我就把家里晒衣服做支撑架的竹竿拿到学校,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手上不知轻重,一根竹竿不到半天功夫就敲断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以前的饭堂旁边,有一个小的二层楼,楼上是学校的广播室,里面有一套广播器材,在当时可算是“尖端设备”了。学校要求有人值班,防止小偷。经过宣传队负责人丁浩生老师的同意,我和同学石浙苏两个人住在广播室值班。大概住了一个多星期,父亲单独找我谈话,认为一个中学生,晚上单独住在外面不好,所以遵从父命,就搬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类似的往事还有许多,譬如,冬季长跑到北京(按班级每人每天距离统计);军训拉练徒步到拖拉机厂;为学雷锋捡废纸买理发工具等,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叙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对学校或者校园生活并不陌生,尤其像我,后来还从教十五年。但是对少年时代校园生活却念念不忘,看来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记忆习惯,早年尤其是孩提时代,比较单纯,比较朴实,所闻所见,不易忘怀,我的梦中场景经常是校园和教室。有时觉得老师要收卷,我还没做完,非常着急,一着急,梦醒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如今的校园西南角,紧靠文在桥,原来是煤气换气站,现在已经搬走。学校匠心独具在此建了一座“思本亭”,西北两面镌刻上从老子、孔子到瞿秋白、毛泽东等78位中国文人、贤人、名人的头像。下面是四字骈文,对仗工整。主题是“仰数百代风流人物,承五千年灿烂文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校园各处,还看到进贤登科、庙学复敕、千言古训、文宣寻迹、明伦弘道等二维码,学生和游人到此,可以扫码解疑,学校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来到二中,很有感慨,不虚此行。邓书记亲自陪同,亲自讲解,出乎意料。第一次看到很多有关二中的史料,很有收获。见到二中校训“诚肃”的石碑,并照相留影,颇为值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年——2025年,是我们毕业五十周年,现在已经有同届校友联系我,跃跃欲试要到母校举行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即将“奔七”,但是在百年母校面前,我们还相对年轻。这真应了那句名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母校二中,虽已百岁,仍是青春勃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母校——二中,明年再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熊建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3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