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亲爱的父亲二三事(三):故乡的往事(二)

非凡(蔡)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思想受祖父的影响非常大,他自始至终都是想离开家乡出外谋生闯天下,可是,在那个计划经济、交通闭塞的年代,没有致富的门路,谈何容易!他时常提醒我们,离开家乡出外打拼,还有一线希望,也是最好的选择,希望子女有朝一日,能够走出门头山,在外立住脚,就不要再回到这里生活。</p><p class="ql-block"> 因为家乡虽然靠近海边,但是我们家不是渔民,海上的海蛎、花蛤、蛏、紫菜、渔网等等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家只是纯粹的农民。而且,家乡的地势是高山镇最高的,丘陵山地,山高无水,农田绝大多数都是山地旱地,连东张水库的水渠灌溉水也无法流到用到,都是靠天吃饭,春夏季只能种植红薯、花生,秋冬季只能种植大小麦等,到了干旱少雨年份,没有收成,更是饥不饱食,雪上加霜,生活异常艰辛困苦。 </p><p class="ql-block"> 面对万千艰难,父亲硬是凭借自已的智慧和勤劳让家人们生活慢慢好转。一穷二白的家境,养育我们六个孩子成长成人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他和母亲身上,在那个饭不饱食、衣不蔽体的年月,父亲和母亲分工协作,各有一忙。从我的记忆起,母亲不仅要哺育六个子女,忙碌家务劳动,还要挤出时间在田间劳作,到生产队出力出工赚取工分,还频频受人欺压欺负。父亲则奔忙外出打工,基本上都是春节过后,趁着初几能够买到便宜火车票就要奔赴远方工地,很多时候到了临近春节才从工地回来,一年到头在家时间屈指可数,都是打苦工、拉板车为了赚取一点苦力钱,除了缴纳生产队的超支款项外,还有一点余款,购买粮食和生活用品,以及红白喜事、家庭零星开支。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劳累奔波,他们永远不得轻闲;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晨抢夜忙,他们始终苦不轻言。</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历经无数风雨和磨难,尝试了很多赚钱方法,不知经历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干过许许多多的苦活累活脏活……</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每当台风过后,父亲都是起得特别早,冒着台风大雨、路滑、洪水的危险,到海岸边去捡拾被台风海浪席卷刮到海边、吹到海岸边的木头等物品,可以有用的东西,或做柴火,或做日常用品。</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每当夏季时节,计算了适当的时间点,大海落潮时间段附近,挑着两个竹制的大箩筐,步行半小时以上,踩着齐腰深的海水,到北龛尾(北坑尾)的海面上,采捕海瓜子(俗语叫洗乌连),从齐腰深的海土里捞出带着很多泥土的海瓜子,经过反复搓洗,把泥土洗净,时间有限大约一个小时,然后赶着还未涨潮时分,赶紧收拾,紧锣密鼓,挑着沉重的两个箩筐带一些泥土的海瓜子,踏着齐腰深的海水,迎着波浪,快速回程。我也多次陪同父亲去,一起捞海瓜子。我记得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情况非常非常危险,差点两个人回不来了,应该就是在涨潮的时间点没有掌握好,大约晚了几分钟,海水排山倒海席卷而来,我们路过一排排海蛎石,步行非常艰难,使出全身力气,奋力突围前行,惊险异常,终于度过险关,没有被涨潮的海水卷走吞没,惊得一身冷汗! </p><p class="ql-block"> 捞回这些海瓜子,有几个用途:首先,是可以用来堆肥,跟草木灰或者肥土混合在一起,让海瓜子发臭发酵,用来给农作物施肥,因为当时没有化肥,即使到后来有,也是非常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第二个,是把海瓜子蒸熟晒干后,把海瓜子的外壳压碎,把壳去掉,把海瓜子肉干拿到市场上去卖,可以换钱贴补家用,当然经济状况允许的话,也可以把海瓜子肉干留作自己食用;另外,蒸煮海瓜子留下的汤水,味道特别鲜美、口感很好,可以加入盐巴,当作调味品,做菜煮饭时使用,当时那个年代连味精鸡精都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