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晋剧典藏】晋剧皇后王爱爱的艺术人生·晋剧《打金枝 》(七九年版)王爱爱 马玉楼 田桂兰主演

福全

<p class="ql-block">晋剧皇后王爱爱剧照</p> <p class="ql-block">梨园文摘:晋剧皇后王爱爱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文/王越 陈卓</p><p class="ql-block">听说过晋剧的外省人都知道山西有个王爱爱;喜爱晋剧的三晋父老,都爱听王爱爱的演唱。的确,王爱爱老师的演唱音色甜美,音城宽广,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灵巧多变,表演补实端庄,情真意切,在晋剧的青衣行中独树一帜。聆听王老师那甜美动人的演唱,犹如炎热的酷暑饮了一杯香茶,清爽宜人。</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在 50 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艺术形象,如《打金枝》中的沈后、《明公断》中的秦香莲、《算粮》中的王宝钏、《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教子》中的王春娥、《出水清莲》中的王桂英、《三上桃峰)中的青兰、《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等等。无论是雍容端庄的皇后和公主,还是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无论是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还是光彩照人的共产党员,她都能塑造得栩栩如生。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王老师艺术之树依然常青,依然有着清脆圆润如银铃般的甜美歌喉。那么,王老师到底有着一段怎样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自古瓜儿苦后甜</p><p class="ql-block">1940 年 6 月 10 日,王爱爱老师出生在山西榆次南关。酷爱戏曲的爷爷王金奎娶了三个老婆,其中两个是唱戏的。他还承办剧团当班主,剧团名叫新生剧团(剧团于 1956 年并入榆次专区群众剧团,后改称榆次专区人民晋剧团)。她的奶奶筱桂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旦角儿,王老师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郁戏曲氛围的大家庭里。</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王老师经常能在家里见到当时的戏曲名人,因为每逢年底各剧团封箱以后,她的爷爷就从省城把这些名角儿请到家里,吃住,唱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小年纪的王老师自然会受到艺术熏陶。大约到了7岁时,爷爷奶奶发现她嗓子不错,开始让她学唱戏。奶奶自然就成了她艺术上的启蒙老师。奶奶对她要求很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出去练功,喊嗓子,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天在城墙根下喊嗓、练功,练唱的曲子就是奶奶教给的人物唱段。那时,她奶奶也不懂什么丹田、头腔共鸣等科学唱法,只是叫她吸住肚子唱。就这样每天唱啊唱,直到她唱不动了为止。另外,她奶奶还叫琴师给她调唱,为她以后那无论唱多少戏也唱不倒的金嗓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有人好奇地问王老师,为什么她 70 多岁了嗓子还是这么清亮,是不是因为她天赋条件好。王老师说:“嗓子天生好是个因素虽主要的还是小时候练下了。”如此看来,童子功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老师学唱戏也经历过艰苦的磨炼,每天除了练唱几个小时之外,还要练基本功,身段功,把子功,毯子功。她奶奶身上有功夫,手上很有劲,如果看见她哪儿练得不对,拎起她的小胳膊就能把她甩到三四米远处,那时都是砖地,疼得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练跑圆场时,奶奶用一条带子把她的双腿绑在一起,她在前边跑,奶奶在后边跟,跑慢了奶奶就会踩了她的脚,步子跑大了就会摔倒。练唱腔时,奶奶在她身后拍着她的肩膀打节拍,唱不对了奶奶就会打得很重,以致她的肩膀经常是黑青的。到了晚上睡觉时也不敢放松,她要把两只脚当枕头一样轮换垫着睡;拿顶时必须等一炷香燃完了才能结束。奶奶通过这些方法,让她苦练腰、腿功。这样严格的训练,让王老师从小饱尝学艺的艰辛,当然也为她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由于爷爷自己经营着新生剧团,9岁的王老师自然就有了登台演戏的机会。她演的第一出戏是《凤仪亭》中《拜月》一折,她饰演貂蝉。她奶奶特意为她定做了小戏装——小红装,小红裤。当她彩扮上一出场,观众就给了个碰头彩!观众喜欢地叫着:“快来看!这是筱桂花的孙女子,这娃娃大了可了不得!”王老师小时候名叫王玉爱,榆次方言爱用叠词,叫“爱爱”也更显亲切,于是“王爱爱”的名字就叫响了,一直叫到现在。</p><p class="ql-block">当时,王老师和她的两个姑姑,再加上她奶奶收的一个徒弟,四个女孩子正好是四个行当,即小旦,青衣、须生,小生,她们这娃娃班就能演不少折子戏了。王老师 13 岁时,奶奶不幸患上绝症,从北京协和医院回家后仅一个月就去世了。16 岁时,王老师入榆次专区人民晋剧团,拜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老师。她继承了程玉英老师创造的“咳咳腔”神韵,相继演出了《教子》、《明公断》、《樊梨花》、《回龙阁》等传统剧目。她那银铃般的嗓子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1960 年,王老师 20 岁时调入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出团,拜师牛桂英。牛老师在吐字归韵方面给予了她很多指导。王老师在两位老师演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吸收了声乐的发声方法,逐步创立了自己的艺术流派——“爱爱腔”。20 世纪 60 年代,她在电影《汾水长流》中演唱的主题曲《汾河流水哗啦啦》,一下子让她近乎家喻户晓,晋剧《含嫣》中一曲《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儿黄》成为她的成名之作,这也是“爱爱腔”形成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王老师的艺术人生走向辉煌。“爱爱腔”成为当今人们争相模仿、学习的声腔,她也荣获“中国金唱片奖”,并且桃李满天下。她还被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被誉为“晋剧皇后”。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持续的艰苦奋斗,任何闪耀光环的背后都有无数的辛酸。观众,戏迷喜欢王爱爱,喜欢看她的戏;殊不知,王老师的母亲却不能看她演戏。从王老师7岁学戏到2010年她母亲去世,这么多年,老人家总共只看过她的三场戏。即《龙江颂》、《雏风凌空》和《明公断》,而且是看一次就大病一次。</p><p class="ql-block">她母亲说:“妈妈就不能看我娃演戏,一看就想起我娃小时候练功来了,可怜的,心疼得妈妈还颤抖了。”其实,当年母亲是不同意她学唱戏的,唱戏多苦啊!但母亲是个童养媳,能有多说话的权利呢?好在王老师经过无数艰苦磨砺成功了一“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p><p class="ql-block">独树一帜的“爱爱腔”</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创造的“爱爱腔”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辉煌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她在晋中小有名气后,于1960年调入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出团,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全团人员吃住和学习都集中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南宫),过着集体生活。一二十个唱小旦和青衣的女青年,住在二层楼的一间屋子里,欢声笑语,朝气蓬勃,充满着无限青春活力。这段纯洁的美好生活至今深深地留在王老师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太原是省城,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中心。山西省戏曲剧院(1962 年改名为山西省晋剧院)是全省最有代表性的晋剧最高表演艺术团体。在这里,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乔玉仙、刘俊英、梁小云等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有张一然、方冰、赵步颜、王辛路、刘元彤、林凡、温明轩、刘和仁、陈晋元等一大批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奏和管理人才,再加上当时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青年演出团很快地成长起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这些青年名家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和三晋父老乡亲的厚爱,曾九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并出省巡回展演,这一系列演出使他们声名大振,为山西戏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样优越的环境,自然为王老师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她得到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老师的真传,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牛桂英是晋剧“牛派”艺术的创始人,她的演唱很有特点,行腔委婉,讲究字眼和韵味,被誉为“云遮月”。王老师认真吸取了牛老师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深入体味和领悟其中的奥妙,这使她在唱腔和吐字归韵上有了质的飞跃。她将程派和牛派艺术的特性进行了认真分析,又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巧妙地把牛派和程派两者的艺术精髓进行了融合,并加以创新,既保持了程派热情奔放、刚劲激越的特点,又吸收了牛派稳健大方、委婉缠绵的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民歌的唱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点,她首创的这个流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爱腔”。</p><p class="ql-block">“爱爱腔”在民间广泛流传,几十年来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晋剧领域最主要的艺术流派之一。这一艺术现象吸引了业内很多专家进行研究。其中,著名戏剧理论家郭士星先生认为,王爱爱老师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爱爱腔”在晋剧旦行中独树一帜。他总结的“爱爱腔”理论也得到了王爱爱本人的认可和称赞。他认为“爱爱腔”主要有四个特点:</p><p class="ql-block">一是音色纯正,吐字清晰。王爱爱不论唱什么唱段,什么剧目,总是声音透亮甜美,韵味无穷,一字一句都能使观众听得清清楚楚。她的喷口有力,放声收韵都很严谨,严格做到腔随字走,拖腔总是根据字的韵母行进,虽十转百转口型不变,本音始终一线,字与字之间总是上字字尾收足再出下字,并在两字交界处自然划断。这种功力节奏不仅表现在演唱节奏缓慢的平板,夹板、慢二性,慢垛板上,也表现在节奏很快的流水,紧垛板上。如在《见皇姑》里,有一段长达 38 句的成套唱腔,她将紧垛板唱得出字如流,一气呵成,节奏紧而不乱,吐字快而不浊。没有深厚的演唱功力和运气、换气的熟练技巧,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演唱水平。</p><p class="ql-block">二是润腔灵巧,刚柔兼备。王爱爱的艺术悟性极高,其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善于表现人物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她特别注重装饰音、顺音、滑音等的运用,同样一段唱段,有些人唱得平淡无味,她则唱得悦耳感人。</p><p class="ql-block">三是优雅质朴,稳健大方。王爱爱的演唱和表演,沉着老练,不浮不躁,不瘟不火,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稳健大方的大家风范。</p><p class="ql-block">四是感情细腻,贴近生活。王爱爱的艺术修养很高,特别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演唱,把生活体验化人剧中。她能深刻理解人物,以精熟的技巧加以体现,能准确真实地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p><p class="ql-block">在郭士星先生总结的四点基础上,我补充三点:</p><p class="ql-block">一是音调高,提高了晋剧传统唱腔的音调。据晋剧音乐家段成明先生讲,过去晋剧的音调一般是F 调,从以丁果仙为代表的坤角出现后,开始使用升F调,新中国成立后由升F调变成G调,王老师的则为升G调。在晋剧《含嫣·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儿黄》唱段中,王老师有多处高音“i”作滑腔。1960年,段成明先生设计这段唱腔之前,测试了王爱爱老师的音高,发现王老师能唱到这个高度,他就在唱腔中使用了这个升 G调的高八度“i”,如第一句“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儿黄”。这是“爱爱腔”的一个声腔特点,王老师的音调比一般晋剧女演员要高。</p><p class="ql-block">二是装饰音多,声腔有独特性。如在晋剧“十三咳”的基础上,“双手攀尽陌上桑”吸收了祁太秧歌里《韩湘子度妻》的音乐元素。“蚕生方如蚁,蚕成两寸长,早晚常厮守”这三句在晋剧“十三咳”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压缩集中,并与祁太秧歌《卖烧土》的音乐元素结合;“移箔避热复避凉”的“避”字从夹板转入二性:</p><p class="ql-block">5 2 5|5 5 i 5 4 3 2</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音乐板式创新,很不好唱,但也是“爱爱腔”与众不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三是气息饱满。王老师比一般演员气息控制时间长。她经历过唱腔的严格训练,极其讲究气口,气息均匀,换气科学,不该换气时一口气将拖腔唱完,很注重唱段的完整性,如《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颜”字,拖腔 16拍,将演唱气势带向高潮。</p><p class="ql-block">我认为,“爱爱腔”的形成得益于王老师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得益于她幼年艰苦的训练,得益于优秀艺术家的辅导,得益于著名导演刘元彤先生的指导,得益于晋剧音乐家刘和仁对她音乐的指点,得益于她身处一个优秀的艺术环境。但这些都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王老师自己对演唱的琢磨。</p><p class="ql-block">最初,王老师不识谱,1964 年去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的那段时间对她启发很大。王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人,音乐设计刘和仁要求她把每个休止符、三连音、符点等细小的地方唱到位,有连接线的地方,不要换气,否则就破坏了唱腔的圆润。王老师非常尊重音乐创作者的要求,有意识地加入装饰音,倚音,滑音。</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精彩唱段。2001年 10月18日,她举办了个人舞台生活 50 周年大型演唱会,将自己 50 年来的艺术人生浓缩在小小的戏剧舞台上,演唱了 15 个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唱段,演唱会非常成功。王老师说,举办这场大型演唱会,主要是想了却丈夫生前的心愿。</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丈夫名叫刘惠生,于 2000 年突然去世,生前一直想为爱妻举办一场演唱会。极度痛苦的王老师在子女的支持下,忍痛策划筹办。演唱会上,当王老师唱到“鞋弓袜窄人挨挤”这段唱腔时,一声哭白“夫啊”令观众顿时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晋剧皇后王爱爱剧照</p> <p class="ql-block">“原说是,他年必定重相聚,谁料,重聚时已是生死时光一须臾……强挣扎赴刑场,把夫君寻觅。”这时有一个拖腔,似乎她在到处寻觅夫君。“有什么言语快快嘱咐我几句,难道说就这样死别生离?”如泣如诉的哭腔,似王老师心中的话语,观众听得泪雨滂沱。对于自己创造的声腔,王老师始终追求完美,直到现在,她还经常听听自己的录音和光碟,不断进行改进。王老师说得对,任何艺术都有遗憾,否则艺术就不会发展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爱爱老师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辛勤耕耘的艺术园丁。2002年,她从山西省晋剧院退休;2004年,被聘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名誉院长——职务虽说是虚的,工作却是实实在在的。多年来,她每天都要去学院上班,查岗、调整课程安排,指导学生练功、出席各种活动等等,她把培养新人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指导学生练唱,强调科学练声——打开口腔,这样才能找到共鸣。她要求学生勤练基本功,唱念做打全面发展——即便是青衣行当,也要能做前桥、后桥、蹦子,抢背等动作,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演出。王老师收的徒弟 ,原有9位——史佳华、耿玉珍、杨志爱、王成兰、陈转英、刘建平,苗洁、党月萍、卫青梅;2007年喜收12位弟子——杨丽丽、魏建琴、李月萍、郭全秀、雷改琴、王中壁、陈虹、刘焕莲、郭爱爱、李莉花、刘淑琴、郭素梅;2013年,再收10位弟子——李拴生(男)、卢华廷(男)、谢冬梅、张文萍、陈惠娟、刘培花、李素花、赵红艳、史叶青、王艳梅;2014年收耿忠翠,2015年1月31日收王晋花,2020年8月29日收王春梅、乔春梅、张万芳,2023年12月5日收汾阳鼓锋晋剧团青衣郝晓燕为徒。如今王老师是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大多已经成为山西省戏曲事业的中坚力量,如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花奖”得主史佳华,“梅花奖”得主苗洁,还有“杏花奖”得主陈转英、刘建平、杨志爱、魏建琴等。虽说弟子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王老师依然经常叮嘱他们,希望他们谦虚做人,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王老师每天都要读一到两个小时的书,她读过莎士比亚,巴金等人的书,读过《红楼梦》等。尤其是《红楼梦》,她前后读了三遍,书中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使她很受启发。她特别喜欢薛宝钗,喜欢她的宽厚,即使黛玉给她钉子碰她也不计较。依王爱爱的话讲:“这样才能和谐快乐,幸福。”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王老师读书时如同琢磨她自己的唱腔一样,喜欢认真思考。有学生问,为什么同样演唱《明公断》,他们唱时观众没什么反应,而王老师唱时观众却掉泪。王爱爱讲道:“首先得从人物出发,其次是从剧情出发。你得琢磨,我的唱腔和这个人物符合不符合?你就是站在那儿唱——一个演员站在那儿唱,就没有把演员变成剧中人。你要是把自己变成剧中人,你看能不能感化了观众!”的确,感情是唱腔的灵魂,情感真挚,就能获得极大的艺术效果。王老师抒发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来的,所以,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能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什么王老师的唱腔人们特别爱听呢?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唱得有韵味。她要求弟子,每当拿到曲谱时,一定要细细地看,不可以拿上曲谱只看个大概就觉得自己会唱了,必须注意曲谱上细小的音乐提示;如果只是直巴巴地按乐谱唱,不注意起伏,没有抑扬顿挫,唱出来就不优美。唱腔也和人的修养一样,经常读书,与有学问的人交谈,就能提高。对于戏曲目前存在的不景气问题,王老师虽也着急,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王爱爱老师说:“我老了,我要把我的艺术都教给学生。现在,我是国家级晋剧传承人,这缘于党的关怀、群众的爱戴,我一定不辜负这个称号,要活到老学到老,积极地跟上时代,叫晋剧也跟上时代。特别是现在,戏曲处于这种状况,但我不灰心,我相信戏曲还有辉煌的一天。活一天,就要对晋剧事业爱护一天,对后一代负责一天,对未来期盼一天。”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为学院的孩子们授课,成立了工作室,举办了“爱爱腔”培训班,还赴香港讲学,她为流派传承不遗余力。王老师,最美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晋剧精品系列: 马玉楼 王爱爱 田桂兰】《打金枝 》1979年山西省晋剧院演出实况录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