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文论:顿号、逗号、句号与场景的关系</b></p> <h3><b> 标点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场景。场景有单一场景与多场景之分。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可以断出多个场景。对于场景的阐释,与双向循环阐释中对“象”的阐释是一致的。</b><b>标点表达效果的考题设计模型一般是由“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表达象的方式”四部分构成。</b><b></b></h3></br><h3><b> 标点与场景的关系,以逗号最具研究价值,因为逗号可以形成多种作用。逗号断开的是修饰成分(“独立成分”),构成“修饰语”与“中心语”两个场景,起到强调内容的作用;多个逗号断出的多个短句,一逗号一场景,可以分出多个类别;逗号断开构成的多短句,会形成节奏感,或者与语段的整体风格形成一致性;逗号的特殊状态构成文本的语境义,以形式表达内容,如多个短句的句式表达出作者的悠闲状态;逗号断开的前后内容构成逻辑关系,以因果关系为多;等等。</b></h3></br><h3><b> 本文从逗号角度与逗号与顿号、句号比较的角度,阐释三种标点与场景的关系,以及由场景延伸的逗号的特殊做作用。</b></h3></br><h3><b> 【1】逗号作用示例与阐释</b></h3></br><h3><b>(一)</b><b>逗号表分类与原因作用</b><b></b></h3></br> <h3><b>1.</b><b>基础组合:</b><b>寒风</b><b>——</b><b>独立成分与语境义</b><b></b></h3></br><h3><b>文本</b></h3></br><h3><b>寒风在耳边呼啸。我只露着两只眼睛,尖利的风,刀子一样刮过眼角,面前白色连着白色。这时开始盘旋进山。近处的山坡上整整齐齐地种着一排排黄绿色的松树苗,远处的山头飘着蓝色的雾霭,山上黑森森白茫茫,白的是雪,黑的也许就是参天大树了。公路上的厚雪被车轮碾压得光滑锃亮,像一条银带蜿蜒而上。</b></h3></br><h3><b>我们已经看不太清楚眼前的东西了,口罩里哈出的热气,使得眼圈四周布满了白霜,白霜像冰碴子一样磨着眼皮。我真害怕我的眼睛被冻僵,因为两只脚已经完全没有知觉了。我们像一个个白胡子“老爷爷”似的,互相看着好笑,却笑不动。因为,脸上的肌肉也被冻僵了。</b></h3></br><h3><b>汽车驶过一片河谷,两边的坡地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灌木。忽见一股清亮的山水,湍急地从上游冲下来,敲击着溪流两岸的薄冰,发出那么脆朗的叮咚声。岸边的水草都被白雪覆盖,水流便像是从雪中钻出来的,闪着蓝色的幽光……如此冰天雪地之中,怎么会有不冻的山泉?我们都睁大了眼睛,疑惑不解。</b><b></b></h3></br><h3><b>问题</b></h3></br><h3><b>作为连词,“因为”后面一般不需要停顿,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因为”后面使用了逗号。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3分)</b><b></b></h3></br><h3><b>答案</b></h3></br><h3><b>①用逗号将“因为”和后面的理由隔开来,强调了“脸上的肌肉也被陈僵了”。</b></h3></br><h3><b>②用逗号将“因为”和后面的理由隔开来,形成短句,符合严重受冻对说话的影响。</b></h3></br><h3><b>【点评】</b></h3></br><h3><b></b><b>逗号断开的不是句子,而是词语或者短语。这个逗号的表达效果主要是起强调作用,如本题强调的原因。在语境上,如本题与人说话断断续续相吻合。</b></h3></br> <h3><b>2.</b><b>基础组合:</b><b>枣花</b><b>——表分类与逻辑关系</b><b></b></h3></br><h3><b>文本</b></h3></br><h3><b>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晴朗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b><b></b></h3></br><h3><b>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①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b><b></b></h3></br><h3><b>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b><b>“</b><b>枣花</b><b>”</b><b>,象征着吉祥如意。一笼</b><b>“</b><b>枣花</b><b>”</b><b>出锅,②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香气四溢,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①连用两个逗号,使得“知道”“找到”“酿造”这三个动作分隔开来,仿佛枣花在诉说,从而揭示了枣花“隐藏着自己”的原因。</b></h3></br><h3><b>②连用两个逗号,将名叫“枣花”的面食的外形、颜色、气味分隔开来描写,仿佛电影慢镜头,突出了这种面食招人喜爱的特点。</b></h3></br><h3><b>【点评】</b></h3></br><h3><b></b><b> 逗号断开的是“物象”,可从五觉角度进行分类,如</b><b>外形、颜色、气味。本题的主题义,在划线句的前后,不在划线句中。划线句的前后与划线句形成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b></h3></br><h3><b>(二)逗号的</b><b>画面感与节奏感</b><b></b></h3></br> <h3><b>1.</b><b> </b><b>基础组合:</b><b>一到下午</b><b>——</b><b>独立成分与画面感</b><b></b></h3></br><h3><b>文本</b></h3></br><h3><b>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它们好像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b></h3></br><h3><b>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长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或打盹,蜻蜓趴满头顶的墙壁,在黄旧的帽檐上,像一件精心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一缕残阳里,已无所顾忌。</b></h3></br><h3><b>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①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②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到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她让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b></h3></br><h3><b>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一样,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示例一:①处的逗号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②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b></h3></br><h3><b>示例二:②处的逗号突出夕阳把父亲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特点;②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b><b></b></h3></br><h3><b>解析</b></h3></br><h3><b>示例一:</b></h3></br><h3><b>“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都是在说从西边田野上走来的这个人,用逗号将它与整个句子隔开,使之独立成句,有强调的意味。“个子高高的”写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b></h3></br><h3><b>从句式上来看,采用了短句的形式,短句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这三个短句,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b></h3></br><h3><b>示例二:</b></h3></br><h3><b>“长长的”“已经伸到家”采用倒装的形式,将父亲影子的特点强调了出来,突出了夕阳把父亲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特点。</b></h3></br><h3><b>从句式上看,采用了短句的形式,短句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写出了父亲影子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b><b></b></h3></br><h3><b>【点评】</b></h3></br><h3><b></b><b> 逗号断开的内容,形成多个画面(“场景”),其实每个画面会有各自表达的内容。画面分类,分出“象”的特点。在形式上,多个短句会形成节奏感。</b></h3></br> <h3><b>2.</b><b>基础组合:</b><b>江南</b><b>——多个场景与主题义</b></h3></br><h3><b>文本</b></h3></br><h3><b> 江南的雨太细密了,有一种说法,江南的水田里有多少米,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江南的烟雨像梳子一样细细打理着季节的天地,若要论滴来数,恐是数不胜数。我<strong>倒是</strong>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那就是江南有多少片鱼鳞瓦,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绵延开来的江南古镇,一座紧挨着一座,一场又一场的雨,如玉琳琅,落在青石板上,落在稻田里,落在屋檐上,落在乌篷船上,落在小桥流水中,落在每一顶油纸伞上,也落在星星点点的蛙鸣声里。</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六个逗号将“青石板”“稻田”“屋檐”“乌篷船”“小桥流水”“油纸伞”“蛙鸣声”等不同雨落之处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地点之后进行停顿,突出了一场又一场江南细雨“落”下所涉及对象之多。</b><b></b></h3></br><h3><b>解析</b></h3></br><h3><b>六个逗号连接六个相同句式“落在……上”连接起来,将雨落的地点“青石板”“稻田”“屋檐”“乌篷船”“小桥流水”“油纸伞”“蛙鸣声”等不同雨落之处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地点之后进行停顿,一个一个地呈现出不同位置或地点,突出了一场又一场江南细雨“落”下所涉及对象之多。</b><b></b></h3></br><h3><b>【点评】</b></h3></br><h3><b> </b><b>逗号断出多个场景,多个场景的构成表达出一个主题义。</b></h3></br><h3><b>(三)逗号构成的短句与整段风格的一致性</b></h3></br> <h3><b>1.</b><b>基础组合:</b><b>云气</b><b>——</b><b>句式一致</b><b></b></h3></br><h3><b>文本</b></h3></br><h3><b> </b><b>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b></h3></br><h3><b>答案</b></h3></br><h3><b>使用逗号,将三个短语分隔开,分别强调了天蝎星座的形貌、姿态和动作的特点;表现了在波涛平静吋、明丽月色下,能清晰看清美景的兴奋、激动之情;与整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结构一致,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活泼灵动。</b><b></b></h3></br><h3><b>解析</b></h3></br><h3><b>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并从句子的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逗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语气的停顿,如果语气不需要停顿而用了逗号,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逗号,将三个短语分隔开,强调了三个特点,突出了欣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b><b></b></h3></br><h3><b>【点评】</b></h3></br><h3><b> 考题设计的模型是“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表达象的方式”四部分构成。</b></h3></br> <h3><b>2.</b><b>基础组合:</b><b>人勤地不懒</b><b>——</b><b>句式一致与独立成分</b><b></b></h3></br><h3><b>文本</b></h3></br><h3><b>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b><b>“</b><b>夜雨剪春韭</b><b>”</b><b>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b><b></b></h3></br><h3><b>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b><b>,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示例1:①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暮春”“中午”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时令的美好和气候的宜人,给人愉悦之感。</b></h3></br><h3><b>示例2: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②“夏天”“夜晚”成为独立成分,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夏夜的凉爽和劳动后的轻松之感。</b></h3></br><h3><b>【点评】</b></h3></br><h3><b></b><b> 考题设计的模型是由“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表达象的方式”四部分构成。逗号断出</b><b>独立成分,是两个场景,但在表达同样的主题义。</b></h3></br> <h3><b>3.</b><b>基础组合:小溪</b><b>——</b><b>语气、语境义与主题义</b><b></b></h3></br><h3><b>文本</b></h3></br><h3><b>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支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嚯地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疾速远行,(2)好像一阵风似的,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三个逗号将“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隔开,语气平淡祥和,一句一顿,突出了“管渡船的”认真的样子和内心的自豪与神气,表现了他的善良美好的品质。 </b><b></b></h3></br><h3><b>解析</b></h3></br><h3><b>“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用三个逗号将四个句子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表现的是船夫说话的状态,在一句一顿中,表现了船夫认真的样子,因为“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他强调了自己的生活充裕,流露出一种骄傲自豪的神气,同时来拒绝别人给的钱,也表现了他善良美好的品质。</b></h3></br><h3><b>逗号表示普通平稳的陈述,全文的陈述语气都是这样平淡祥和的,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因此用逗号表达的语气与整个文段的冲淡平和的语言风格相一致;并且船夫并非真的与人吵嘴,只是不愿要多余的钱,用逗号表达的语气也能体现船夫善良美好的品质。</b><b></b></h3></br><h3><b>【点评】</b></h3></br><h3><b></b><b> 考题设计的模型是由“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表达象的方式”四部分构成。“人象”的表达方式可以考虑“语气”。</b></h3></br><h3><b> 【2】逗号、顿号、句号的比较示例与阐释</b></h3></br><h3><b>(</b><b>一)逗号与顿号的比较</b></h3></br> <h3><b>1.</b><b> </b><b>基础组合:祁老太爷的生日</b><b>——逗号与</b><b>单独成句</b><b></b></h3></br><h3><b>文本</b></h3></br><h3><b>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h3></br><h3><b>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口中不说,老人的心里却盼望着这一天将与往年的这一天同样的热闹。每年,过了生日便紧跟着过节,即使他正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他也必定挣扎着表示出欢喜与兴奋。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的给予鼓励或规劝;他须留神观察,教每一位客人都吃饱,并且检出他所不大喜欢的瓜果或点心给儿童们拿了走。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生日一过,他感到疲乏;虽然还表示出他很关心大家怎样过中秋节,而心中却只把它作为生日的尾声,过不过并不太紧要,因为生日是他自己的,过节是大家的事;这一家子,连人口带产业,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理应有点自私。</b><b></b></h3></br><h3><b>问题</b></h3></br><h3><b>文中画横线部分,若将两处逗号改为顿号,标点符号使用也无误。原文好在哪里?请简要说明。</b><b></b></h3></br><h3><b>答案</b></h3></br><h3><b>①逗号停顿时间比顿号长,起到了延缓语势的作用,增强了“必须”的语意;</b></h3></br><h3><b>②几个形容词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b></h3></br><h3><b>③表现出祁老太爷对自身形象/生日宴/自身寿数的重视。</b></h3></br><h3><b>解析</b></h3></br><h3><b>根据“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可知,“逗号”有助于分隔句内的各个词语,停顿时间比顿号长,起到了延缓语势的作用,增强了“必须”的语意,表示特定的语气;</b></h3></br><h3><b>根据“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可知,几个形容词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使得句子表意更加清晰易读。</b></h3></br><h3><b>从表情达意上可见“慈善,宽大”表其品质,“客气”明其态度,这三个词充分表现出祁老太爷在生日宴对自身形象的重视,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有表现力。</b></h3></br><h3><b>问题设计</b></h3></br><h3><b>对这篇文章,设计进入文本“文心”的二项模式的核心问题,并对设计问题的思路做一个表述。</b></h3></br><h3><b>答案</b></h3></br><h3><b>祁老太爷的生日</b>——<b>①从“人象”角度,探究象的特点。</b></h3></br><h3><b>②</b><b>“慈善,宽大”表其品质;“客气”明其态度。</b><b></b></h3></br><h3><b>点评</b><b></b></h3></br><h3><b>(1</b><b>)人象的表达效果</b></h3></br><h3><b>题干:“</b><b>逗号</b><b>”对“象”的</b><b>表达效果。</b><b></b></h3></br><h3><b>文本:</b><b>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b><b></b></h3></br><h3><b>象的特点——“</b><b>慈善,宽大”(品质),“客气”(态度)</b></h3></br><h3><b>象表达主题义——</b><b>重视自身形象</b><b></b></h3></br><h3><b>高度概括:</b><b>表现出祁老太爷对自身形象/生日宴/自身寿数的重视。</b><b></b></h3></br><h3><b>(2</b><b>)标点的表达效果,有内容效果和形式效果两个方面。内容效果有“象”的表达效果;形式效果有</b><b>延缓语势的作用和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b><b></b></h3></br><h3><b>【点评】</b></h3></br><h3><b> 逗号可以形成</b><b>单独成句,每一个句子是一种场景或角度,起到强调的作用。顿号会形成一个整体性,没法明显突出每个停顿的独特性。整体性与个性,与所用标点有关。</b><b></b></h3></br><h3><b> </b><b>逗号延缓</b><b>语势,与节奏感、语气有关;逗号形成的成分独立,有分类和强调作用。</b><b>考题设计的模型是由“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表达象的方式”四部分构成。顿号断出的内容,侧重整体性,在</b><b>语势和单个画面上显得很弱。</b><b></b></h3></br> <h3><b>2.</b><b>基础组合:父亲的工具</b><b>——顿号的整体性与逗号的逻辑关系</b></h3></br><h3><b>文本</b></h3></br><h3><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h3></br><h3><b>父亲的工具是一把木把锤子、几片錾子和几根钎子,是父亲展示自己手艺的全部家当。锤子把不知是什么木料的,已被父亲用手磨得亮黄亮黄的,因为使用多年,锤把底部已被他在地上磕得裂了一道缝,父亲用铁丝在锤把底部箍了个圈。锤子头用熟铁特制,像是削去四角的梯形铁疙瘩,大的一头是平日里见到的锤面,小的一头中间开有一道卡槽,以便在石磨上凿制不同的纹路时,可以卡入并更换不同规格的铁子。錾子其实就是几个整钢或夹钢的铁片,火柴盒大小,薄厚不等,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钎子约拇指般粗,长长短短都有,它们原本都有一尺多长,一直以来在锤子和石磨的洗礼下,钎头披上了卷发,像是戴了顶圆帽,钎子尖在生活的磨砺中被磨去铅华。</b></h3></br><h3><b>中国人做事讲究(A)心平、气和、稳重,锻磨也是一样,(B)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锻磨时,一手握稳钎子,一手持锤子敲击。锻磨掌握的是力道,用力过大会敲破齿牙,用力过小不出活儿,而且不同的位置也要把握好不同的力道。铁锤敲击着铁钎,在坚硬的齿牙上一道一道地划过,不时溅起一束束火花。开凿到磨芯细小的齿牙时,必须一锤紧贴一锤地凿,力度要一致,其严格的程度到了在同一个地方容不下两锤的击打。</b></h3></br><h3><b>人们都说艺多人不穷,父亲学会的手艺很多,榨油、建油坊、酿酒、做豆腐……这么多的手艺却并没有改变他贫穷的人生。石磨渐渐被机械加工所代替,锤子的作用也逐渐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它们如同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工具一样,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后,消亡于机械和电子时代。</b><b></b></h3></br><h3><b>问题</b></h3></br><h3><b>文中AB两处句子内容都表示并列,但分别用了顿号和逗号,请简要说明理由。</b><b></b></h3></br><h3><b>答案</b></h3></br><h3><b>A</b><b>处,语词较短,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态度,适合用顿号;B处,各陈述句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语意间隔较长,适合用逗号。 </b><b></b></h3></br><h3><b>解析</b></h3></br><h3><b>A</b><b>处,作者在这里说明中国人做事讲究“心平、气和、稳重”。一方面,此处的语句较短,只有二字词语组成,适合用顿号;另一方面,“心平、气和、稳重”在这里是一个整体,表明中国人对于做事的基本态度,只有把这些要求都达到了,才有可能做好事,因此用语意间隔较短的顿号更为合适。</b></h3></br><h3><b>B</b><b>处,“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采用表述句形式,而非简单的词语堆叠;且“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故更适合用逗号。</b></h3></br><h3><b>【点评】</b></h3></br><h3><b> 顿号表达一个整体态度, 逗号构成的各短句形成逻辑关系。</b></h3></br><h3><b>(1</b><b>)例句1</b><b>:</b><b>中国人做事讲究心平、气和、稳重</b><b></b></h3></br><h3><b>评论——</b><b>“心平、气和、稳重”在这里是一个整体,表明中国人对于做事的基本态度,只有把这些要求都达到了,才有可能做好事。</b><b></b></h3></br><h3><b>(2</b><b>)例句2</b><b>:</b><b>锻磨也是一样,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b><b></b></h3></br><h3><b>评论——</b><b>“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工序问题,有先后关系。</b><b></b></h3></br> <h3><b>3.</b><b>基础组合:</b><b>劳动</b><b>——标点时间长短与节奏快慢的关系</b></h3></br><h3><b>文本</b></h3></br><h3><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h3></br><h3><b>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①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b></h3></br><h3><b>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②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b></h3></br><h3><b>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b><b></b></h3></br><h3><b>问题</b></h3></br><h3><b>文中“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的三个逗号能不能改成顿号,请简要分析。</b><b></b></h3></br><h3><b>答案</b></h3></br><h3><b>不能。①逗号使停顿延长,起强调作用,舒缓了语气。</b></h3></br><h3><b>②逗号更能表现作者感受父辈们劳动过程的艰辛,进而找到自我的归属感。</b></h3></br><h3><b>③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表现力不强烈。</b><b></b></h3></br><h3><b>解析</b></h3></br><h3><b>首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逗号和顿号不同的用法。</b></h3></br><h3><b>逗号与顿号,都表示停顿,但停顿时间的长短不同,顿号停顿时间短,逗号停顿较长。</b></h3></br><h3><b>“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三个逗号将“沿”“至”“绕”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起强调作用,也舒缓了语气。这样的停顿写出“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样子;逗号的停顿也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体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找到自我的归属感,引人共鸣。</b></h3></br><h3><b>如果用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则不能突出强调这种劳作的过程,表现力不如逗号强烈。</b><b></b></h3></br><h3><b>问题设计</b></h3></br><h3><b>对这篇文章,设计进入文本“文心”的二项模式的核心问题,并对设计问题的思路做一个表述。</b></h3></br><h3><b>答案</b></h3></br><h3><b>劳动</b>——<b>①从“人象”与“事象”两个角度,探究象的常见特点。</b></h3></br><h3><b>②</b><b>“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汗水流淌的过程(“劳动过程的艰辛”);“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人们可以像稻们一样精神抖擞,扎根水田的态度;“人不如稻?”,人们可以像稻们一样精神抖擞,扎根水田;“忍住,再忍住”,水田滚烫的程度。</b><b></b></h3></br><h3><b>【点评】</b></h3></br><h3><b> 逗号使停顿延长,起强调作用,舒缓了语气。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情感表现力不强烈。本题中“象”是三个动作,分出三个画面,表达出主题义。</b><b>顿号急促,不能体现劳动的艰辛;逗号舒缓,能体现劳动的艰辛。“归属感”,从“与先辈一样”滴汗推出,属于高度概括。</b></h3></br> <h3><b>4.</b><b>基础组合:</b><b>杏子</b><b>——</b><b>舒缓语气与苦乐类型</b><b></b></h3></br><h3><b>文本</b></h3></br><h3><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h3></br><h3><b>慢慢地,杏子的核儿已变硬,而皮还是绿的,小贩们又接二连三地喊:“一大碟,好大的杏儿喽!”这个呼声,每每教小儿女们口中馋出酸水,而老人们只好摸一摸已经活动了的牙齿,惨笑一下。</b></h3></br><h3><b>不久,挂着红色的半青半红的“土”杏儿下了市。而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像果皮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而后,各种的杏子都到市上来竞赛:有的大而深黄,有的小而红艳,有的皮儿粗而味厚,有的核子小而爽口——连核仁也是甜的,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像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b></h3></br><h3><b>当杏子还没断绝,小桃子已经歪着红嘴想取而代之。各样的桃子,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小而脆的,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b></h3></br><h3><b>人们可以在一个担子上看到青的红的,带霜的发光的,好几种果品,而小贩得以充分地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气吆喝出一大串儿来——“买李子耶,冰糖味儿的水果来耶;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耶……”</b><b></b></h3></br><h3><b>问题</b></h3></br><h3><b>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停顿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请简要说明。</b><b></b></h3></br><h3><b>答案</b></h3></br><h3><b>①如果用顿号,停顿短暂,感觉急促;而用逗号,停顿稍长,感觉悠闲、从容。②文中写各种各样的桃子,带有津津乐道的口气,如果用顿号,会削弱感情的表达,因此用逗号更好。</b></h3></br><h3><b>解析</b></h3></br><h3><b>回答“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这个问题,主要从两方面来作答。</b></h3></br><h3><b>首先明确顿号和逗号的作用,顿号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逗号是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但两者比较起来,顿号的级别比逗号低一级,顿号停顿的时间比较短暂,让人感觉急促;而用逗号,停顿稍长,感觉悠闲、从容。</b></h3></br><h3><b>其次,结合语段内容来看,“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小而脆的”写的是各种各样的桃子,一一读来能够读出对桃子喜爱的感情,带有津津乐道的口气。如果用顿号,会感觉很急促,会削弱感情的表达,因此用逗号更好。</b></h3></br><h3><b>【点评】</b></h3></br><h3><b></b><b> 逗号表示舒缓的语气,有增强语势的作用,有悠闲从容的作用;在内容上,可以有苦也可以有乐。“</b><b>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小而脆的</b><b>”这个句子,描写对象是桃子,有津津乐道的口气。这是一种对悠闲生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b></h3></br><h3><b> </b><b>逗号与顿号的区别,还在语气上。语气与人的情感、生活状态又能构成语意上的关系,如停顿较长表现一种悠闲的状态,也能表现断断续续的沉痛状态。</b></h3></br> <h3><b>5.</b><b>基础组合:</b><b>草地</b><b>——</b><b>语法作用</b><b></b></h3></br><h3><b>文本</b></h3></br><h3><b> 草地的危险,是在意料之中的。在野花的下面隐藏着沼泽,一分钟之内就能把人吞掉。因此必须设法在这片沼泽地带找到一条道路,以便整个红军得以安全通过。摆在面前的敌人是大自然,而不是人。当务之急是必须很快通过草地,摆脱草地。(2)草地的气候比爱生气的美女的情绪还要变化无常。一忽儿烈日,一忽儿冰雹,时而下雨,时而大雾,时而雨雪交加,狂风怒吼,就像魔鬼的恶作剧。</b></h3></br><h3><b> </b><b>五十年后的一九八四年六月,草地依然如故。夜间,大地结满了银霜,气温在零下六七度;黎明时,天气还是好好的,红艳艳的太阳钻出地平线照耀着草地;可是,早上八时,天色突然变暗,乌云聚积起来,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一切都在雾气中变得朦胧灰暗。接着大雨和着狂风倾盆而下,瞬间又是雨雪交加。没过多久,纷飞的鹅毛大雪遮盖了道路,草地和山峦,到处茫茫一片,赶路的马帮躲避在背风的地方,一群群的牦牛和绵羊变成了缓缓移动的雪堆。大雪下了两个小时之后减弱了下来。旷野上又刮起了大风,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到了后半晌,天空露出了湛蓝,阳光普照,白雪融化了,使人感到一丝春意;但当太阳的光辉沉落在黄河彼岸的时候,春意便在冰霜中消逝了。</b><b></b></h3></br><h3><b>问题</b></h3></br><h3><b>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用了顿号和逗号,请辨析这样用的原因。</b><b></b></h3></br><h3><b>答案</b></h3></br><h3><b>①“苍白”和“黯淡”两个词都是写太阳的色彩,作动词“变”的补语,所以中间用顿号;②“颤颤发抖”是写太阳的形态,和“变”一样作“太阳”的谓语,不能与前两个词并列,故用逗号。 </b><b></b></h3></br><h3><b>解析</b></h3></br><h3><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能力。</b></h3></br><h3><b>“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这是描写风中的太阳的形态。</b></h3></br><h3><b>“苍白、黯淡”两个词都是描写太阳在风中的色彩,语法上共同作“变得”的补语,两个并列的补语之间用顿号。</b></h3></br><h3><b>“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颤颤发抖”这是两个句子“风中的太阳变得苍白、黯淡”和“颤颤发抖”,分别描写太阳在风中的形态,分句之间用逗号停顿。</b><b></b></h3></br><h3><b>【点评】</b></h3></br><h3><b> 顿号与逗号表并列内容,逗号大于顿号。考题中顿号的并列内容是补语,在语法规则中并列补语用逗号断开;逗号断开的内容是谓语,其中前面的谓语是两个并列补语所构成。逗号分出两个类别,一是色彩,二是形态。</b></h3></br><h3><b>(</b><b>二)逗号与句号的比较</b></h3></br> <h3><b>1.</b><b> </b><b>基础组合:</b><b>修下水道</b><b>——</b><b>场景、独立成分与照应</b><b></b></h3></br><h3><b>文本</b></h3></br><h3><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h3></br><h3><b>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①他们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b></h3></br><h3><b>他们跑着,跳着,他们的心开张着。他们也常常跑到那条已经掘得很深的大沟旁边,挨着木栏,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木架子,看在黑洞洞的沟底活动着的工人,看他们穿着长过膝盖的胶皮靴子从里面爬上来,看他们吃东西,吃得那样一大口一大口的,吃得那样香。夜晚,他们看见沟边点起一盏一盏斜角形的红灯。他们知道这些发着红红的光的灯要在那里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都亮着。</b></h3></br><h3><b>有一天,场子里又空了,又是一个新的场子,还是那棵小枣树,挺立着,摇动着枝条。</b></h3></br><h3><b>不久,沟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宽广的,特别平,特别宽的路。但是,②孩子们确定地知道,这下面,是下水道。</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的句号、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①两个句号,将“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三组动作分割开来,叙述完一组动作后进行长时间的停顿,表示每一组动作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三组动作不是交叉进行的,并逐一强调了他们玩耍的内容,从而突出了孩子们玩得开心投入。</b></h3></br><h3><b>②两个逗号,将“这下面”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地点的作用,突出了修下水道的过程给孩子们的深刻印象,也和首句相呼应。</b><b></b></h3></br><h3><b>解析</b></h3></br><h3><b>①句子“他们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他们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中用了两个句号,句号的主要作用是告诉读者一个完整的句子已经结束,将“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三组动作分割开来,叙述完一组动作后进行长时间的停顿,表示每一组动作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在“山上玩”“大圆筒里玩”“圆筒上玩”的时间分别都比较长,并且三组动作不是交叉进行的,并逐一强调了他们玩耍的内容,“山上玩”“大圆筒里玩”“圆筒上玩”,从而突出了孩子们玩得开心投入。</b></h3></br><h3><b>②句子“孩子们确定地知道,这下面,是下水道”中的两个逗号,将“这下面”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地点的作用,强调在“特别平,特别宽的路”下,突出了修下水道的过程给孩子们的深刻印象,也和首句“修下水道了”相呼应。</b><b></b></h3></br><h3><b>问题设计</b><b></b></h3></br><h3><b>对这篇文章,设计进入文本“文心”的二项模式的核心问题,并对设计问题的思路做一个表述。</b></h3></br><h3><b>答案</b></h3></br><h3><b>修下水道</b>——<b>①从“叠词”“短句”与“标点”三个角度,探究“象的特点”和“象表达主题义”。</b></h3></br><h3><b>②修饰语</b><b>“一辆一辆”修饰的“象”是车子;</b><b>修饰语</b><b>“一车一车”修饰的“象”是石子;</b><b>修饰语</b><b>“一个一个”修饰的“象”是水泥筒子。“象”的特点是数量多。“一辆一辆”“一车一车”“一个一个”的重叠形式,表现出孩子们数着数汽车、石子和水泥筒子的具体数量,有画面感和凸显孩子视角。长句中的修饰语、谓语句单独成句,可以起强调作用。句号长时间的停顿,“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跑到这些大圆筒里玩起来”“从一个圆筒上跳到一个圆筒上”三组动作用句号分割开来,“事象”的内容是孩子玩耍的内容,“事象表达的主题义”是孩子们玩得开心投入。逗号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地点的作用,“事象表达的主题义”是修下水道的过程给孩子们的深刻印象。</b><b></b></h3></br><h3><b>【点评】</b></h3></br><h3><b></b><b>句号描绘的画面(“场景”)比逗号要强烈一些,逗号断出的独立成分起强调作用。考题对标点表达效果的阐释,还是离不开双向循环阐释的第一个环节,即“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b></h3></br><h3><b>(</b><b>三)</b><b>逗号与无停顿的比较</b><b></b></h3></br> <h3><b>1.</b><b> </b><b>基础组合:</b><b>一个人漫游</b><b>——</b><b>单独成句与语境义</b><b></b></h3></br><h3><b>文本</b></h3></br><h3><b>在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地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不同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①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b></h3></br><h3><b> 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不但不须游伴,你也不必带书。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②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市夕照的红潮,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方向。</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选①处。“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连用的两个逗号,隔开“流”字,突出强调了“流”的动作;且形式上给人一种不断流淌的生动感,表达了山中漫游的快乐和闲适之情。</b></h3></br><h3><b>选②处。“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中间可以不用停顿,与本句前半截语势形成对比;这里用逗号将四个状语分隔开,既可舒缓语气,又能突出强调置身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b><b></b></h3></br><h3><b>解析</b></h3></br><h3><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h3></br><h3><b>①处。“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连用的两个逗号,使“流”字单独成句,突出强调了“流”的动作,呈现“流”的过程,使文字具有了形象性;</b></h3></br><h3><b>“流,流,”在形式上给人一种不断流淌的生动感,心思也随波流转,自由淳朴,从而表达了山中漫游的快乐和闲适之情。</b></h3></br><h3><b>②处。“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去掉中间的停顿,与本句前半句“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对应,而用逗号隔开,则前后语势形成鲜明的对比;</b></h3></br><h3><b>此处用逗号把四个状语分隔开,“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就成了短句,短句可以舒缓语气,同时突出强调短句的内容,即各种大自然的具体环境,强调置身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b><b></b></h3></br><h3><b>【点评】</b></h3></br><h3><b></b><b> 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并列内容有标点断开与无标点断开,构成对比关系,语势上有舒缓与急促的区别。考题对标点表达效果的阐释,还是离不开双向循环阐释的第一个环节,即“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考题中“流”字本身有动态感,具有语意上的特殊性,即语境义。</b></h3></br><h3><b>(</b><b>四)</b><b>考题设计的模型</b><b></b></h3></br> <h3><b>1.</b><b>(2023年新课标一卷)</b><b>《骆驼祥子》——独立成分与主题义</b><b></b></h3></br><h3><b>文本</b></h3></br><h3><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b></h3></br><h3><b>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b><b></b></h3></br><h3><b>问题</b></h3></br><h3><b>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b><b></b></h3></br><h3><b>答案</b></h3></br><h3><b>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b></h3></br><h3><b>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b><b></b></h3></br><h3><b>解析</b></h3></br><h3><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b></h3></br><h3><b>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逗号的表现力。</b></h3></br><h3><b>①处,“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描述祥子在狂风中拉车的状态,“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或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减弱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感,但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b></h3></br><h3><b>②处,“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是祥子在狂风中的状态,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b><b></b></h3></br><h3><b>【点评】</b></h3></br><h3><b>考题设计的模型是由“象”“象的特点”“象表达主题义”“表达象的方式”四部分构成。</b></h3></br><h3><b> 【3】结语</b></h3></br><h3><b> </b><b>要阐释清楚标点的表达效果,从场景切入是一个有效点。对场景分类,就能理出层次;理出层次,就能探究语句的主题义。</b></h3></br><h3><b> 2025.1.7</b></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8yAMLTj95IANObOO3DiR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