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碑的文化与载体</p><p class="ql-block"> 一、碑的历史起源</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掌握时间,所以把立于宫殿、寺庙、堂祀门前立于石,以识日影与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那的的石碑一般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在人死送葬时,人们在墓穴周围树立石桩,并凿上孔眼,石桩上系绳,将棺木徐徐下葬,那时的石碑只被用作是行葬或者拴牲畜的使用的一种工具,别无他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墓旁的石碑上镌刻上纪念或说明的文字,逐步形成了树碑立传的风俗。碑的意义形式因时代和用途而异,成为人类历史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二、碑的历史定义</p><p class="ql-block"> 从碑的历史由来,碑具有了一般是指刻着文字、图画、装饰建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碑的种类繁多,有纪念碑、里程碑、地界碑、墨迹碑、庙宇碑、墓葬碑等。这就是立碑的风俗与习惯。</p><p class="ql-block"> 三、碑的功能与转变</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推移,人们立于墓地旁的石碑有些未被拨掉,某些人便在其上镌刻上纪念性的说明文字,为死者歌功领德。这就伸引出了树碑立传一说,也为对死者立墓碑的做法和风俗。</p> <p class="ql-block">四、碑的产生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就出现了“碑”这个名称,碑当时的用途正象前面所说,它是宗庙里拴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同时,人们也根据它在阳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来推算时间。到了战国时期,大贵族殡葬时,由于墓穴很深,棺木要用轳辘系绳缓缓放下,“碑”就是那时装轳辘的支架,殡仪结束后,往往把这个支架留在墓地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逝者,就在这块现成的大石头上面刻字,追述前人的“功德”,于是就出现了纪念性的碑,直到西汉墓地石碑的上部仍凿有一个圆孔(叫作“穿”),这是来供悬棺下葬用时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存最早的墓碑就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鹿孝禹碑”。到了东汉,树立墓碑的习俗己广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在西周和春秋时,宗庙内立有是柱子,用来拴供祭祀用的牲畜,这种石柱子就是我国最早的碑。东汉时竖立墓碑之风盛行,碑的制作越来越精致,唐代是我国碑刻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书法上也有极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石碑的鉴赏</p><p class="ql-block"> 碑的结构一般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也称碑头。主要刻些碑名,起装饰作用,碑身刻写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装饰作用。另外,还刻有碑的边栏起装饰美观的作用。到了明代将碑座改成似龟非龟的样子赑屃,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善于载重。</p><p class="ql-block"> “碑”将碑石的不同部分,可分别称为“碑阳” “碑阴” “碑侧” “碑额” “碑座”等。碑文的书写文字是根据时代的不同与书写者的不同而异,字体各式与书法风格也不同。古代碑文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是文言文,现代碑文是白话文,同时又注入标点符号</p> <p class="ql-block">六、石碑的种类</p><p class="ql-block"> “碑”的种类繁多,有“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的英雄业迹。启迪后人振兴中华。有“墓碑”是记载先辈出生与仙逝的时间,先辈的配偶以及一生的功绩与贡献。有“后土碑”这是一块神碑,在坟墓上方树立的一块碑,碑文是“本茔后土之神位”。意思是本坟墓之茔是由后土之神来管理一切的。有“界碑”这是地域界线的分界处由此来划分。有“寺庙碑”这是记载叙述修筑庙宇的朝代、年份、以及工匠的名讳,修庙布施者的银两,主要记载寺庙、殿堂、神像的内容事迹。有“宫殿”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