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邻居》

秦海斌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十余载光阴倏而忽逝。终于,在历经波折后,与那分别三十多年的儿时邻居家取得了联系,那一刻,心中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不禁感慨:这一路寻找,着实不易啊!</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每逢佳节,那浓浓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每当轻轻翻开那泛黄的老旧照片,目光落在两家在册亨者楼大桥上的两家合照,往昔的一幕幕便如电影般在眼前徐徐展开,清晰得恍如昨日。者楼大桥,曾是当时册亨县城一处众人趋之若鹜的景点。不知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那里留下了欢声笑语,定格了美好的瞬间,用如今的流行语来说,那可是妥妥的“必到打卡点”。当时的册亨只有两个景点,一个是者楼大桥,一个是烈士陵园,这是人们节假日游玩必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每当路过她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是不经意间提起她家过去的点点滴滴,思绪便不由自主地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那时,两家的姊妹们无忧无虑,整日黏在一起玩耍嬉戏,那些欢乐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对他们一家的思念愈发浓烈。母亲也常常念叨起她们一家,怀念那个时代两家相处的温馨日子,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好记忆,虽历经风雨,却依旧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从征费稽查处 调税务局工作后,闲暇之余,往昔的回忆便如潺潺溪流,在心头缓缓流淌。或许正如老人们常说的那样,过去的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而眼前的事却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每每回想起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心中便知晓,自己已不再年轻,岁月在不经意间已在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于是,便有了寻找他家的强烈冲动,几经辗转,四处打听,幸得亚星老哥相助,也有幸遇到好心人康叔的邻居相助,询问到一些关键信息,这才终于拨开迷雾,联系上了他们,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心愿,心中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的七十年代初,他们全家从册亨搬回了遥远的山东,自此,便如断线的风筝,杳无音讯。后来,又听闻霞姐出了车祸不幸离世,这消息宛如晴天霹雳,让我们都痛心不已,惋惜万分。在册亨认识她家的人纷纷感叹:要是她家不走就好了……(后来才知道这竟是误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霞姐,在我们那小小的县城里,可是出了名的大美人。她生得漂亮大方,婷婷玉立高高的身材气质纯朴,那两根乌黑油亮的大辫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标志,人人见了都忍不住夸赞她宛如出水的芙蓉国色天香楚楚动人。她是众多才俊男子梦寐以求的追求对象,也是当时择偶标准的典范,不知让多少人既羡慕又嫉妒。</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永远难以忘怀。霞姐的父亲,曾在运输管理站担任领导职务,后来支左部队到来,他又被调至县电信局担任局长。当时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属于军管单位(后来才知晓,这或许与他丰富的阅历以及过去所在的部队有关吧,毕竟支左部队可是原第四野战军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是指挥部的“保皇派”,与我父亲分属不同派别, 我的父亲也是从四野广州转业来到这里任县工会主席。儿时的我们对康叔颇为畏惧,很少主动叫他。嘿,那时的他,可真是风光无限!皮鞋总是擦得锃亮,十分注重个人形象,在册亨县城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能言善道,口才极佳。他是南下老干部,从四野的部队转业后,便来到了册亨这片土地,为这里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霞姐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同在综合社从事缝纫工作,她们都是北方人,在这举目无亲的异乡之地,又都姓王,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让她们一见如故,相认为姊妹,关系亲密得如同一家人。她家有四姊妹,两个姐姐两个弟弟,大弟弟康文,外号叫“刁德一”,小弟弟叫康安,外号“胡传奎”,康红则和我是小学同学。当时由于生活环境条件艰苦,康红头上不知是生了虱子还是长了疮,我们这些小伙伴们都有点嫌弃她。长期在一起玩耍周围的人常开玩笑说把她给我当媳妇,那时朦朦胧胧的年少不谙事怪不好意思,后来还真不敢上他家去找他玩了。现在想来,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第一次在山东临清相见还开了玩笑。霞姐若不离开册亨高中则和我也是同学。她的二校同学升高中后都和我是同学。两家的姊妹们年龄相仿,我家也是五姊妹。她母亲我们都亲切地称为“王姨”,王姨喜欢抽烟,在那个小小的县城里,这可是颇为少见的,在我印象中,她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电影里的某个人物,神秘而又亲切。</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母亲们在综合社给民政局加工服装的时候。那时,两家的姊妹们都会前去帮忙,有的去送饭,有的帮母亲们铺棉花,有的踩缝纫机缝制棉衣,还有的负责钉纽扣、锁裤脚等等,大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母亲们分担工作。霞姐年龄稍大一些,懂事乖巧,做起活来有模有样,而我们这些小不点儿,还不太懂事,总是边做边玩,甚至在成堆成堆的棉衣里躲猫猫、打闹嬉戏,有时玩得累了,还会直接在里面呼呼大睡。母亲们则不辞辛劳,加班到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每每这时,她们总要在棉衣堆里把我们一个一个找出来,拽着、背着、抱着,带着我们回家。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一家人在一起,互帮互助,苦中也透着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六、七十年代的贵州,册亨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县城,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人们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劳作方式也颇为传统。语言不通,是当时的一大障碍,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低矮的茅草屋,街道上随处可见牛屎粪。依稀记得当时有条标语:“家家实现瓦房化、火烧都不怕!”还有一句名言:“火不烧山地不肥”县城小得可怜,被人们形象地形容为“抽一支烟就能绕三圈的小县城”,然而,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被誉为“中国天下布依第一县”。县城里的人们大多来自外地,这里的干部职工都是上级派遣而来,支援当地建设的,其中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各部队转业的军人。为了建设册亨,他们背井离乡,拖家带口,不远千里汇聚到这座布依小城。在这里,大家无亲无故,彼此之间却相互珍惜、相互关爱,那份亲切之情,宛如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你家转转,我家串串,前门进,后门出,谁家要是弄了点好吃的,大家都会闻香而至,争相品尝,共同分享好不热闹。北方干部较多,饺子、馒头、面条等北方美食便成了大家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大人们小孩们便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闲聊,把各自的所见所闻当作笑话、名言相互传颂,那场景,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孩子们玩耍时,常常把父辈的军装、武装带、大盖帽、奖章等装备偷偷拿出来炫耀,比谁的父亲官大,谁的父亲是英雄,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大家就像一家人,谁家要是有个事儿、有个难处,不用招呼,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相互帮忙。尤其是遇到红白喜事、老人去世等情况,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会纷纷前去帮忙,那场面,热闹非凡,让那些外地来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纷纷赞叹道:“你们这里的社会风气太好了,就像一家人一样!”在这个小县城里,谁家有几个孩子、父母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历史背景,大家都一清二楚。吵架时,也会相互揭短,那些有点历史问题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往往会觉得抬不起头,只能靠边站。打架更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分片区、分帮派,县城街上的、山上中学的、河对面公安局建筑社的,相互之间时不时地就会发生冲突,学着社会上、电影里的情节相互争斗,甚至还会模仿解放军与敌人打仗的场景,男女老少齐上阵,篱笆笼甘蔗巅大小孩子都参与其中,有时还会追到家里去打。要是被父母抓个正着,送到家里免不了又是一顿打,可那时的孩子,个个胆大、顽皮、倔强,被父母打也绝不投降、绝不认错,孩子们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父母们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老师们也是有心无力,管不了这些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们。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孩子们更是无法无天,课也不上,整天漫山遍野地疯跑,上山砍柴,下河摸鱼,在大街上滚铁环、打鸡儿棒……发大水时,还会一人抱一棵芭蕉树,顺着水流冲到浪沙电站(距离县城约5 - 6公里),什么危险玩什么,什么刺激干什么。为了找活路做,挣学费或者补贴家用,帮父母减轻负担,孩子们什么活儿都干,挑沙、搬石头、挖屋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也正是这样的经历,锻炼了那一代人,让他们大多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还在社会上占据了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匆匆,我们都已步入耳顺之年,时光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的父亲,霞姐的母亲王姨也已离我们而去,每当我驻足大桥,回首往昔,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悲伤与思念。那些在册亨的点点滴滴,两家相处的温馨日子,总闪现在眼前萦绕在心中那是幸福,是快乐,是亲情,虽非亲人,却胜似亲人!如今的人们,或许无法理解我们那代人,那时的情感是那样的淳朴、真诚,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历久弥香,至今仍让我无法忘怀……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这篇巜忆邻居》是我很早就开始写的,提笔落墨思绪万千,才疏学浅点滴过往诉不尽,一直未能写完,一放就是十多年。如今,再次提笔,将这些真实的生活感受、那份深深的情怀诉诸笔端。虽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动人的情节,纸短情长言不尽,浅浅文字字字真言。恋如初思如故。记录下了两家在那个特殊时代里真挚的友谊和朴实的生活情感,愿这份记忆,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愿康叔和我的母亲健康长寿!愿我们两家幸福快乐生活!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甲辰暮春於册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