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的乡村-渔泛峰

美友5077126

<p class="ql-block">渔泛村</p><p class="ql-block">仙桃市郑场镇下辖村</p><p class="ql-block">渔泛,古称渔泛峰,位于仙桃市郑场镇西北,汉江水从其东边流过。根据历史记载,渔泛峰的兴起在元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明朝起,这里便是棉布、棉花、粮食的集聚口岸,由汉江和陶董河外销各省,并远销日本、朝鲜等国。历史上,“渔泛布”或“棉缎”曾经是名牌,受到人们普遍喜爱。</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该地依旧是天门、仙桃、潜江三地的物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村子深入……</p> <p class="ql-block">直到近代,由于长江水运的衰落和陆路的发展,渔泛的商业地位受到了挑战,商气下降,商家逐渐迁出,渔泛回到了以农为主的农业发展道路上,同时,受经济条件及防洪的限制,建国后当地的建筑的扩建改建较少,历史建筑与文化得以较好的保存。</p> <p class="ql-block">名称来源</p><p class="ql-block">早在江汉平原还是一片沼泽时,这里就是湖中的一块高地。人们把这块地方叫峰。打鱼旺季,人们习惯称为渔泛,这时候,十里八乡人们就会到这里来打鱼、买卖鱼,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渔泛峰(渔泛村)。</p> <p class="ql-block">发现是个有历史的美丽村庄……</p> <p class="ql-block">与老街旁一平行新居民区。</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不到500米的道路两边,是保留至今的五十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宅。</p> <p class="ql-block">据居民们讲,原来门前是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大马路,路当中,我们只零星的看到少量石板</p> <p class="ql-block">民居大都以杉树为骨架,青砖灰瓦,门面、厅室与客房间均用很薄的杉树板隔开,虽然房子大都不到六米高(地基到屋脊),但每间房屋都用木板隔成两层,楼上有较好的隔潮效果,临街的门面都做的很宽,适应摆柜台做点小买卖,门槛一律用杉木制作,客厅地面均高出门前大道约一尺左右,两家之间用一抖很高的墙隔开,以避免出现火灾央及邻居。</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渔泛峰,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悄然隐居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寂静无声,跟江汉平原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格格不入。两排古老的民房相对而立,在汉江堤边蜿蜒伸展。多数没有人居住,门户大开,空无一物。当铺的柜台封死了,住进了土改受益者的后代。肉案上的秤钩生锈了,悬挂着粘满灰尘的蜘蛛网。豆腐房的幺磨做了垫脚石,任人践踏,磨眼在叮咚的滴水中变了形。修长的石碑变成了埠头,碑文在洗衣妇的棒槌下日渐模糊。</p> <p class="ql-block">这些民居当初躲过了日本人的“三光”,可现如今的空房抵挡不住常年的风吹雨刷。由于近十多年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很多房子已多年没有人居住,部分已开始风化,破损严重,令人痛心。</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渔泛峰的兴起,最晚也在元朝。在位于现今汉江大堤南150米处,曾经是明洪武年间建的永镇寺(1369年)的旧址。在这里,历史上曾有“九渡十一庙”之说,如洞庭庙、东岳庙等,大都于1937年被日本人拆毁了。</p> <p class="ql-block">明朝这里为棉花、棉布、粮食的汇聚口岸,由汉江和陶董河外销各省和海外,历史上的“渔泛布”和“棉缎”曾经是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名牌,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这里背靠高高的汉江大堤,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中,一些五十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建筑,文革时期的一些墙体标语还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门框和戽皮还散发着杉木的淡香,隐约可见小刀刻下的字句,有几十年前的,也有几百年前的。断垣残壁,裸露出精细的四琉砖墙。破败的天井,似乎倾诉着许许多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2014年,渔泛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