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向何处2

蔡祖泽(养蜂人)

风吹向何处<br> 一年即将结束,马上放寒假了。我在教育这片广袤的田野上耕耘三十一载,我从未像今日这般深感心力交瘁。是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人老了力不从心,还是内心深处的困惑在悄然生长?我一直在追问,在反思,企图在迷雾中寻找那一丝光亮。不仅是我,就连那些年轻朝气的教师们,也时常发出工作太累、难以支撑的感慨。然而,现实的枷锁不容我们轻易卸下,我们只能咬紧牙关,艰难前行,尽管有时也难免流露出一丝敷衍的做法。<br> 在智能手机普及、无图无真相观念盛行的当下,“拍照”这一原本质朴的记录方式,已悄然融入了我们的工作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初,拍照是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工作的成果与过程,但渐渐地,其初衷似乎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如今,拍照留痕仿佛成了沉重的负担,让人心生厌倦。在教育领域,拍照本应作为痕迹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记录下真实的经历,促进事后的反思与改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痕迹管理的理想常常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拍照记录更多地变成了应付检查、报账的“道具”,而其应有的反思与改进功能则被无情地忽视。这种“拍照留痕”的形式主义,正是“痕迹主义”的生动体现,它过分注重表面的光鲜,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检查者,却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深掩藏。究其根源,监督考核机制的设计缺乏科学性难辞其咎。<br>基层教育的负担之重,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应对纷繁复杂的非教学考核任务。迎接督导检查、调研考察等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更是如洪水猛兽般“入侵”了校园和课堂,使得原本应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评先争优活动,变成了虚假表演的“秀场”。教师们整天忙碌于那些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身心俱疲,心情压抑。这不仅给基层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br>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是一项务实求真、神圣而庄严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为了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干扰学校发展的形式主义思维,为基层教师营造一个清新、纯净的教书育人环境。否则,这种现状将如阴云般笼罩在教育的天空。<br> 风啊!你究竟吹向何方?请为我们吹散这满天的阴霾与忧愁,带来一个更加明媚、更加光明的明天。风啊!你究竟要吹向何方?让我们共同期待,那风清气正、生机盎然的教育春天早日到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