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晚秋 · 南京记事

东南西北老猫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作为南京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我此行南京的行程重点,更何况时值金秋,怎能错过南京这最美丽的600米。到南京的次日,一早天还没亮,我就打网约车赶去明孝陵五号门(为避开人流不得不起早)。</p><p class="ql-block">简单介绍一下明孝陵(网上资料):</p><p class="ql-block">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p><p class="ql-block">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br>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执政31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 才早晨六点半,陵园里面已经不少人了。天开始稀稀疏疏下起雨来,还好没下大。感觉这雨下得应景,倍显帝陵庄严肃穆的氛围。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也完好如初。<div>进了明孝陵景区五号门,就是石像路,即明孝陵神道的第一段,全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着六种石兽: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全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是石像路最吸引人的一道风景。<div><br><div>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威严,傲居首位。<br><div><br></div></div></div></div> 獬豸(拼音:[xiè zhì]),传说中的古代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去抵有罪的人,是“法”的代表。<br> 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第一次从这个角度拍麒麟。看见麒麟的尾巴了吗? <p class="ql-block">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代朝会仪式上皇帝仪卫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p> 跪着的石马看上去格外温顺,叫人喜欢。 站立的石马健壮有力,神采奕奕。 对视,凝望,六百年来亘古不变。 听说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且完美的布局。<div>果然,过了石像路神道站立的石马之后,神道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开始了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的翁仲路。</div><div>翁仲路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武将文臣分别是一对年轻的,一对年长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div><div>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div> 高大的石像生相对而立,威严庄重,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卫者。 前面就是进入皇陵的第一道门——棂星门。一百多年前曾毁于战火的棂星门,2007年又重新矗立在孝陵神道之上。而复原棂星门的匠人们正是当年修建明孝陵的石匠的后代。 棂星门正对神道,仿木结构形式,三门六柱,面阔20.61米,高7.60米,三门并排,彰显着明代初年的质朴与厚重。 明孝陵——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 过了棂星门,就看见金水桥,原5孔,复建后是3孔。远处的建筑是明孝陵陵寝的第一道门—文武方门。 <p class="ql-block">沿途有由中山陵园管理局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出具的关于明孝陵的图文介绍,对古建感兴趣的话,值得细细观看。</p> 每次走在长长的神道上,总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受。 文武方门——帝陵陵寝的第一道大门,毁于晚清战火。后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青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由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所书。后因恢复明代形制,此匾额今保存在明孝陵博物馆内。<div>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据明代孝陵规制,恢复文武方门建筑原貌,开辟五门,加顶覆瓦。门额上特意悬一竖匾,直刻"文武方门"四字,意在告知四方来者,此门称为"文武方门"。据学者研究,"文武方门"这个名称在其他帝王陵寝建筑中不见提及,唯有明孝陵存此一说(史料上出现于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的集子《道援堂集·孝陵恭谒记》)</div> 正门东墙下保存一方“特别告示”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县知府会衔而立。<div>清代末年国门被打开以后,南京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因为乱涂画被破坏,令地方政府困扰,因此下令实行保护明孝陵文物的措施,设“六国告示碑”,警示游客不要乱涂画。</div> 碑额篆书“特别告示”四字,周围饰云龙纹,其碑面则是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其大意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估计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者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div>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木栅栏和特别告示碑设置以后,对于保护明孝陵石刻起了一定的作用。<br></div> 进入文武方门,前方是碑殿。 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五开间的木结构建筑,后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为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br> 走上台阶,在碑殿前回望绿荫簇拥中的文武方门。 碑殿有五通石碑,三立两卧。最显眼的是居中这通“治隆唐宋”碑,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御书,交于曹寅(曹雪芹之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此碑两侧是乾隆拜谒明孝陵所立的诗碑。后面还有两通卧碑,是康熙、乾隆南巡时谒陵记事。 借“钟山风景名胜区”一图,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碑殿内部场景。 沿途这些有关明孝陵的介绍,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喜欢可以打开看看,恕不展开了。 过了碑殿往前一直走,就看见享殿了。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于供奉朱元璋祭器皇后、嫔妃的牌位。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清同治十二年重建,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已大不如前,但还是能够从遗留的56个直径约1米的巨大石柱础,一窥当年享殿的宏大规模。<div><br></div> 享殿的下方是三层石须弥座台基,台基通高3米,三层石栏杆,四角装饰石雕螭首。<br>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已模糊不清)。 萧瑟秋意中,一位清洁工正在打扫享殿满地落叶。 紧闭的享殿,肃穆静谧。 下图是内红门,位于享殿正北,俗称阴阳门,是通向方城明楼的必经之路。内红门是明孝陵“前朝后寝”的分界线。 穿过内红门往南看,后面是刚刚走过的享殿。 走过升仙桥,就是明孝陵的寝陵所在地。600多年前,朱元璋在明孝陵前建造了一座城门来看守自己的帝陵,称作“方城明楼”。 巨大的砖石砌成的方城,一眼看到,不禁让我想起“权力的游戏”里面那座长城。 仰头望方城,得小心掉了头上的帽子。 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div>明楼历史上曾遭受战火破坏,屋顶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长期以来,失去了屋顶的明楼墙体受到雨水侵蚀,导致结构脆弱,文物安全状况堪忧。<div>后经有关专家多次论证,国家文物局审批,历时一年多,200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工。</div></div> 方城底部的须弥座,被岁月打磨得遍体斑驳,满身沧桑。 欲上明楼,必须穿过方城正中54级隧道。这里我已经有意提亮了图片明度,现场暗得多。 隧道内部 从隧道出来,迎面就是直径约400米的宝城,即宝顶,宝顶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其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正面石壁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遗憾的是我忘记拍了。 出隧道,沿着方城左右两侧的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明楼经保护修缮后,顶外部的斗拱和额方采用以花草为主旋子彩绘法。彩绘颜料为自然矿物质颜料,具有防腐、防蛀以及防褪色的特性。保护工程还恢复了明楼原有的六道红门,即东、西、北面各一道门,南面三道门,每扇门上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 回头再看一眼方城明楼宝城宝顶,这里安睡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充满传奇曾经是放牛娃的君主。 往回走的路上经过碑亭附近的一片遗址。有人在拍照。没看见景区牌示,难道这里就是具服殿基址?若有知晓者,求解惑,不胜感激。 原汁原味的就是有古韵。 <p class="ql-block">附近还看到了一个井亭,里面有一眼盖着盖子的井。有介绍牌,上写:明代时,明孝陵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的第一进院落的东、西两侧各设一水井,并配有井亭。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此二井。现仅剩西井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此地是歇脚的好地方。</p> 明孝陵景区包含了紫霞湖等其他景点,紫霞湖附近是正气亭,据说是蒋介石当年为自己选中的百年之后风水宝地。去看看。 手机导航,一路欣赏秋景,约莫半小时后,到了紫霞湖。 紫霞湖因附近有紫霞洞而得名,是一个人工湖。虽然有警示牌警示此湖禁止游泳,但是还是看见了湖中不止一人在游泳。 风景不错,幽静人少。 沿着紫霞湖走,路边有一条小路,小路两侧立着关于正气亭属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五分钟左右就看到正气亭了。</p> <p class="ql-block">正气亭为方亭,重檐攒尖顶,覆蓝琉璃瓦,花岗石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虽经多年的风吹雨打,仍可见当年的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由正气亭后镶嵌在山坡上孙科撰写的《正气亭记》石刻透露,此处为1946年春(民国三十五年)民国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后,蒋介石率幕僚祭中山陵时觅得的一块风水宝地。当时,蒋介石扶杖登山,自紫霞洞西坡爬上层岗,远眺天阙,“喜其山川之胜,林壑之美”,嘱在此处建亭,“将与国人共游赏之”。文革中孙科手书《正气亭记》被水泥封存起来,得以留存。</p> <p class="ql-block">1947年11月29日,正气亭正式破土动工。当时并没有正式名字,暂称“半山亭”。直到亭子建好了,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园林处处长沈鹏飞专题报告,呈请蒋介石赐题亭额及楹联,“以资点缀,借壮观瞻”。蒋介石很重视,也很认真,亲自命名正气亭,其意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并亲笔书写“正气亭”三字以及楹联一副:浩气远连忠烈塔,紫霞笼罩宝珠峰。</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曾对幕僚表示,希望自已百年之后也能安葬在中山陵附近,永远陪伴总理。但墓址的地理位置很讲究,相传当年蒋介石自诩,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明一点,这里应高于明孝陵;但不能和孙中山先生相比,此址应低于中山陵。“正气亭”所在地正合乎此标准。《南京民国建筑》一书,即有相关的文字说明。</p> 紫霞湖附近还有一个景点——钟山六朝建筑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1999年被考古人员发现,被认为是南朝时期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占地2万多平方米。该遗址当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这个上悬“六朝北郊坛”匾的建筑物,也许是遗址所在地的标识吧?未见说明。 登楼看风景,树木从中,紫霞湖就在眼前。 此文到此写的是我一日中清晨自明孝陵五号门入景区,沿石像路、翁仲路到明孝陵宝城宝顶以及紫霞湖周边景点的所见所闻。其实明孝陵神道起端部分在下马坊,经由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等,然后与石像路相连。<div>下面我把之后所见的下马坊等景点作以补充,以完成对明孝陵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div> 下马坊,位于南京中山门外,南京地铁2号线下马坊站附近。600多年前,这里所在地名叫“孝陵卫”,这是大明皇朝一支精锐部队的番号,其地位不亚于京城内的皇家卫队。当年孝陵卫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锐士兵驻扎于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因为这里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孝陵的入口。<div>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宽6米,坊额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div><div>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所有与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中断了多年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再次恢复,保证了明孝陵陵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div> 虽然历经600多年岁月洗礼,下马坊坊额六个大字依然能够辨认出来。市民们在遗址公园内或锻炼或闲坐,悠闲自在。 在下马坊遗址公园东面有“神烈山碑”,神烈山即钟山,“神烈山”这个名字是1531年明嘉靖帝(即明世宗朱厚熜)所改,碑额中部以篆书刻“圣旨”二字,边饰云龙纹,碑身中部用楷书竖刻“神烈山”三字。 从下马坊向西北行750米就是大金门,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现在这里是明孝陵景区的5号门。<div>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在大门、屋顶都不存了,但门楼仍在,须弥石座仍在。外郭为红墙,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辟有3个券门,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div> 大金门正北方向是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俗称“四方城”,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上盖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四方城中内置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驮碑的龟趺(又名赑屃,龙的大儿子)高2.08米。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 以上涉及景区景点的介绍摘自资料。<div>下集:金陵秋色如画 · 南京记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