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望烟书画院 赴徐道政故居为黄坂阳村民 送福送春联

马启煌

<p class="ql-block">徐道政故居位于诸暨市璜山镇东庑村黄畈阳自然村,门临射钩山麓(射钩山系诸暨与义乌两县之分水岭,峻秀挺拔,俯瞰群峰,相传为越王勾践习射处。)是一座“耕读传家”、文出举人、武出少将的古老式庭园,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徐道政(1866——1950)原名尚书,初改名平夫,取“匹夫平天下”之意,又易名病无,取“君子病无能”之义。幼贫苦,以农为业( 16岁时还足蹬草鞋放牛农耕),后因立志苦学中秀才,课蒙童为生,并在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辛亥革命后,考入北京大学,专攻中国文字学。毕业后,任教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凡十余年,继任台州师范学校校长4年。系南社诗人、教育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道政等人,发起把翊忠书院(今诸暨市浬浦中学)改为新式学堂,称公立翊忠高等小学堂,也称翊忠小学或翊忠公学。为了宣传新思想,开阔师生眼界,先后聘来新派好教师,如马叙伦、蔡元培、徐锡麟等到校讲学。蔡元培先生还主持过一段时间的校政。成为当时全县校舍规模最大的学校。</p><p class="ql-block">创办于1905年的斯民小学新校舍建成后,徐道政先生为该校撰写校歌,康有为欣喜地为新校门题上了“汉斯孝子祠”5字,并悬上了“公诚勤恒”的校训,在《校歌》和《校训》的教导下,斯民小学用各种办法激励孩子努力向上,使小学的教育一天天走向辉煌。</p><p class="ql-block">徐道政深研许慎《说文解字》,批判各家注释,纠正段玉裁注释之谬,《说文部首歌括》一书,于1908年出版,教育部定为初级小学教科书。所撰《中国文字学》为学界所重,在1917年8月出版。工诗善书,长篆刻,与马一浮多有往来。民国24年编成《诸暨诗英》(共18卷4册,民国25年石印,见诸暨图书馆藏书)。民国二十年,徐道政等还纂修过浙江·暨阳大成徐氏宗谱三十九卷。晚年隐居黄畈阳,自称“射勾山民”,纵情诗书,并选诗稿千余首,名《射勾山房集》。其家射勾山房藏书数万,为诸暨藏书楼之最,诸暨邑内年长者无一不知。其人名、诗作和传略列入《诸暨县志》。</p><p class="ql-block">其三子徐逸樵(1899—1989),原名颂薪,深得其父教益,5岁即入读本村私塾。 6岁进贞惠小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年13岁赴杭州就读商科、农业学校,1915年毕业于诸暨县中学堂(诸暨中学前身)。1918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留学。1924年春学成回国,同年8月,与诸暨斯宅乡斯欲仁(号介人)之女斯桂珍结为伉俪。先后在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上海政法大学、浙江省立严州中学任教。1928年起,在上海政法大学政治系任课,讲授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批判,编写《社会主义ABC》,由世界书局出版。稍后,在南京国民党中央训练部工作。此时,编写《徐氏公民读本》共六册,由世界书局出版,供民国高中学生三年级使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赴东北调查,国民党政府准备派几位专门委员一同前往,徐逸樵先生名列其中,日方畏其宣传抗日的知名度,指名加以阻拦,国民政府作出让步,致使他终未出关。先生受此大辱,愤而辞去训练部之职,再次转向教育,1933年,应教育部长王世杰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1937年芦沟桥事变,祖国面临危亡,先生投笔从戎。先后出任国民党20集团军秘书长、31集团军政治特派员,194O年创办陕西省立政治学院并任校长。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处处长,1946年奉命赴日本任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首席顾问,后与张群等创办“亚东协会”任常务理事,1947年在东京成立“亚东协会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汤恩伯、蒋鼎文、张群等都曾劝其去台,但先生不为所动,并毅然辞去驻日代表团之职,定居日本,潜心研究日本史,希望从中找出有益于中日建立长久和平的途经,著有《先史时代的日本》一书。先生在日本生活了30多年,既不去台,也不入日籍,并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为中日友好和两国关系正常化,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60年,时值祖国困难时期,徐逸樵夫妇毅然将幼子送回国内,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到回国前,先生携夫人三次回国。其中1973年10月7日,曾受到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共进晚餐,总理建议徐逸樵夫妇每年都回来看看,并在适当的时候回国定居。在返日途经香港时,徐逸樵向记者谈及归国观感:“依我看,祖国的统一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相信,就是反对这种看法的顽固派中最顽固的人,其本身也明白统一祖国已成为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这次访谈内容为香港报界广为刊载。1978年9月7日回国定居,后任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先生生前多有著述,晚年所著《日本原始古代史论考》及《日语语源论略》等,亦系如掾工作。尤为贵者,先生回国定居前夕,把自己长期经营的“亚东协会”东京分会的大批房产和现金变卖赠给我驻日使馆;回国后把自己多年收集珍藏的流散海外的宫廷珍品,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把老家的祖传房产赠给当地小学,并捐赠巨款给母校诸暨中学作为奖学金,以鼓励乡梓后学。</p><p class="ql-block">徐逸樵的子女均在国内工作,生活自食其力。当有子女对流俗不满,流露出苦闷牢骚时,特在日本作诗以勉之,教育晚辈爱党爱国,要有民族气节。1989年9月30日,徐逸樵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10月17日,徐逸樵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邓颖超、乔石、王震等致送花圈,丁关根、王任重、程思远、钱正英等及各界人士300余人参加告别仪式。徐逸樵一生著书甚多,影响甚广,其诗作和传略象父亲一样列入《诸暨县志》。</p><p class="ql-block">徐道政最小的儿子徐颂周(1908~1977),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南京行健中学任历史教师、河北省教育厅视察员、河南省国民党第20军团干训班政治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国民党卅一集团军(20军改编)政训处上校队长、浙江省镇海县政府教育科长镇海县政府柴桥区长、诸暨县政府自卫指挥部政治主任、诸暨县政府泌湖区长、诸暨县政府主任秘书,自卫总队长兼政治室主任、诸暨县政府璜山区长、诸暨县暨阳中学校长、诸暨县解放委员会委员、统战部副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徐颂周在1942年诸暨沦陷时,他眼见日寇烧杀淫掠、山河破碎,激于爱国义愤毅然放下教鞭投身抗日,直到日寇投降,抗战胜利重返教坛,担任暨阳中学校长。当时颂周先生已是诸暨解放委员会委员、统战部副部长,他的暨阳中学革命气氛较浓,与美术教师黄有光先生(现璜山镇璜山村中市人)关系甚密,诸暨解放委员会的第一联络站就设在黄有光先生处。徐颂周先生和身边的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在抗日战争和诸暨解放中为拯救国家危亡历尽艰辛;为国培育英才,一直筚露蓝缕,勤奋办学,颇孚众望。</p><p class="ql-block">其孙徐祖璧(1920-1992)在徐逸樵的培养教育下,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工程师,前苏联专家撤回时,担负起我国自主培养技术人才的职责,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任劳任怨,贡献出了自己光辉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为了继承和发扬“耕读传家、文化作基,务实进取、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积极鼓励村民树立“修身养性、创强争先”的创业思想,以徐道政先生“十六放牛成举人”、以徐逸樵先生“行遵大道近半世,入耄更应勤自励”的精神为楷模,鼓励子孙后代,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的理念,东庑村民委员会已由徐生根同志牵头和村老年人协会一起修建“徐道政故居”,陈列有关先贤资料和物品,供后人参观瞻仰,鼓励乡梓后学,功德无量! </p><p class="ql-block"> 马启煌于润墨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