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薛庶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渔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慈父薛庶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5——202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薛 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2025年1月25日(农历甲辰年腊月二十六),在这红梅次第开放的日子里,我们兄妹三怀着无比崇敬与深切怀念的心情,共同纪念一位平凡而又坚韧的灵魂——我的父亲。父亲,这位享年96岁的老人,迎来了他百年诞辰的纪念日。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充满坎坷与丰富的史诗,他的故事,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历经风雨,终汇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腊月寒冬思父容,百年诞辰忆旧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此刻,翻看着相册中父亲的张张照片,回忆起生活中父亲的点点滴滴,父亲走过的一条荆棘遍布坎坷丰富的人生道路,渐渐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一段艰辛曲折丰富的峥嵘岁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篇章,而我的父亲,则用他那勤奋好学、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笔触,书写了一段坎坷艰辛、曲折丰富的峥嵘岁月。那是一段关于梦想、挑战、逆境与重生的故事,它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激励着后代不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甲子年)寒冬,腊月二十六日,父亲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外郎乡五峰村小地名叫箭尾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清澈见底奔流不息的磨刀溪水从门前蜿蜒东去。但在当时,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一个国家命运多舛、人民生活艰辛的岁月。父亲像一棵顽强的野草,在风雨中扎根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的父亲,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勤奋。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梦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份初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一生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磨刀溪蜿蜒东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箭尾现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箭尾居家图(手绘)</p><p class="ql-block"> 先从父亲往上追述。曾祖父薛隆钊,聪敏好学,天赋异禀,当年夔府科考因眼疾复发不能参考,气急之下,吞食鸦片而英年早逝,留下曾祖母及尚未出生的遗腹子。这个遗腹子就是祖父。半年后,祖父薛昌远才于1887年正月二十五降生人间。曾祖母靠祖遗八石田产养家活口,并送祖父入学,祖父后来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在家乡执教二十多年。祖父先娶凌奶,凌奶早年去世,再娶我的祖母古荣芳。</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一辈共有兄弟姐妹八人,四男四女。父亲在男孩中排行第三,当地人称他三哥。父亲出生这年,由于干旱,家里挑塘修堰,负债一百多银元,到了1930年,地主逼债,祖父只好变卖家产还债,不久忧郁成疾,刚满五十就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1937年祖父去世时,父亲才12岁(幺姥年龄最小才2岁),正读小学四年级,从此辍学回家放羊种地,成了家中农活的主要劳动力。全家人由祖母带着租王爷庙义渡公产土地在贫困中挣扎度日。</p><p class="ql-block"> 1939年保长凌汉卿(永栋)父子密谋谎骗二伯前去谈事,实则要抓他的壮丁。父亲见事有蹊跷,代替二伯前去报到,果不出所料,凌保长即派兵凌希忠押父亲去院庄乡政府,并责成祖母让二伯去替父亲回来,父亲在乡政府利用祖父生前好友凌建屏(文书)的关系,借故胃痛买药就逃跑了。但又不能回家,走投无路时,父亲得知薛氏族学正在招生,广告中曾示凡族中子弟贫困而品学兼优者可免学食等费,。于是父亲在他的族叔等人帮助下,跨进了薛氏祠堂河东小学。其时1940年春,父亲1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薛氏宗祠河东小学</p><p class="ql-block"> 这年春节刚过,父亲就背着被盖上学去了。入学后,父亲倍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奋发学习,首次月考得98的平均好成绩,3月中旬族长薛文华见父亲成绩优秀,到薛家寨说动曾祖父辈的薛嘉甫薛玉衡李鹤年等老辈子,老辈子们愿意帮助父亲求学深造,每期学费由他们包干。这样在河东小学读了两个学期。那时河东小学教师阵容整齐,管理严格,教学认真。各科除算术外,其余都要背诵,算术每日一考,放晚学时算帐, 差1分打一手板,差5分打一个屁股。自古严师出弟子,这样历练出来的成绩过硬,该校高小毕业生中百分之九十都考上中学,父亲才读一年随着同学们一道考入云中。其时1940年冬,父亲16岁,以薛立人的名字报考,正式录取到云中初38班。</p><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节后入学报到,父亲忽患春瘟,卧床不起,延医调治,历经半月初愈起床,刚到云中石稻场校本部请病假半月.殊不知又感受风寒,旧病复发又医治20多天,不能去云中上学只好重返河东小学复读半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云中胡纲楼</p> <p class="ql-block">1941年下期开学,父亲入学云中39班。</p><p class="ql-block">附录:云中39班学生名册</p><p class="ql-block">云阳中学初中第三十九班民国三十年七月至三十三年六月</p><p class="ql-block">邬伯强 胡安涛 陈中理 陈为益 陈少达 王元良 廖显亲 雷兴才 王子亲 邬廷爵 薛尚文 姚琨仲 李勇 刘永富 陈开显 谭太富 龚辉宇 李明镜 黄代忠 饶有道 涂有信 温志银 田世源 张智超 张同钧 陈海锋 薛耀辉 张德清 涂栗勋 张耀宗 曾雅初 杜逊芳 刘惟 冯春泉 程万权</p><p class="ql-block">此时修业生为:范恢先 涂廷琢 涂玉书 王昭雪 邬竟成 邬善行 邬正琼 刘义斌 魏康民 贾铨衡 唐人寿 吴德意 张荣芳 薛达之 邬发建 邬锡朋 邬锡高 张仲荣 李行安 李中孚 刘德祥 雷鸣满 杨福德 杨能知 杨孟群 凌品迪 张仲良 林先举 范家筠 向诗豪 刘有德 熊平国 黄琼河 郭纪纲 邬焕然 侯兴恕 侯兴义 袁麟 吴淮舟 陈远高 田钧秀 罗明正 康人喜 王宗霖 陶宏宇 谢莘民 胡忠谦 彭寿伯 蔡鹤年 张丙国 彭昌厚 张学道 温俊臣 朱治安 薛立人 陈永年 刘德钧 张碓祥 曾凡炬 卢祖煌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阳中学校庆九十周年39班同学纪念照(左一是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战火蔓延,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云中迁至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下双江镇石稻场,学习条件极为艰苦。39班共90多人,挤在校门旁新造的一间草房里,只有一方采光,土牆上一排"木千子",老同学讥笑新生住在猪圈里,是一群“毛头猪”。父亲和班上同学不顾他人讥笑,国难当头,住宿差点总比窑洞露天強,于是大家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 本应在1944年夏初中毕业再升高中,班上同学薛达之相约一道,于是年春入学万县石麟中学高十班(高中),其时父亲19岁。该中学由石竹軒私人创办,业务校长盧劍池,是老教育家。学校在龙宝镇黄家塆,环境优美,开放性办学,男女合校,教师阵容整齐。教高中数学的是留学日本的孙灼棠老师.教英语是卢劍池和李慎之(盧是留学归来老教师.李是北京大学毕业生),教语文是刁子惑.教生物是潘卜仙(女)老师(是生物名教师),都是年富力强中年教师,当时很有名。班主任卢蜀良是卢校长的儿子。学校管理不甚严格,全靠自觉。各种(除三角外)均能学好.三角初中五册才开课,父亲未学过,困难吓不倒有心人。他买来初中三角学,花半月时间,自学完初中三角,熟记公式,回头再来学高中龙氏三角学,得心应手,三角方程,恒等式等迎刃而解.期末各科成绩均在80以上,名列全班前茅。</p><p class="ql-block"> 1944年秋,父亲入学万一中高6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一中新大门</p><p class="ql-block"> 万一中即今天的万州一中,地址在枇杷坪下的康家坡,于公元一九0六年成立,最初在考棚.后来搬到了康家坡,抗日时期全迁万县三正乡洪春塆。 </p><p class="ql-block"> 1944年下期父亲转到万中高6班学习。这样,在万一中读了半年,1945年春, 同学薛达之与薛玉辉、薛锦輝等到重庆三洞附近钟南中学学习。因父亲上一年的学费全是薛达之老辈子一人供给,再往前初中阶段是新寨奖学社和其他老辈子帮助才完成学业的,現在面临学费短缺的窘境,父亲于是休学到云阳县院庄小学去教书,等攒足学费后再复学。父亲在学校除教书外,还兼做办事员的工作,工资按一席半待遇付给。父亲在教学中努力工作(当时他教的学生中,我所记得的有黄绍贵,七十年代任凤鸣区区委副书记;外郎公社信用社主任刘关群;外郎公社小学教师彭文光等),凌校长很满意,还想留他继续干。这年八月日寇投降,父亲决定复学,他借了百斤桐油加上半年工资,已湊足一年的学費。</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初,父亲复学万一中高7班。7班云阳同乡甚多,有薛尚文、刘肇贤、叶钧陶、周丕镆、范家光等;7班各方面人才甚多,篮球排球校队该班就有五人,薛尚文,曹国英.羅应诗.丁宗礼,谭学诗等。解放后薛是壁山河边小学教师,曹是万一中教师,罗应诗是万三中教师。那时,七班较为团结.友爱互助,感情深厚。是年中秋节,师生联谊赏月,猜题猜字,郭校长写一条子悬卧室中"误认张飞为霸王"猜汉字,父亲回答:"这是翡翠的“翡”字 (其意非羽),郭校长当即奖父亲一本数学题解.并鼓励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成才有望。父亲将校长的勉励牢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1946年开学不到两个星期,郭校长去南京軍令部就职,继任校长晏吟秋,外貌有点像鲁迅,长杉布履,但无领导魄力,学校管理较乱,学生寝室晚上甚至赌钱,白天在教室听课的也不多,但父亲是天天坚持上课者之一,从未缺席,老师们对其印象很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读万一中时学生照</p><p class="ql-block"> 1946年下期,新任校长汪焕昌,是个实干家,也很亲近学生,能广求建议,加强办学力度。初来不久.他就召见学生代表父亲和叶钧陶,征求办好万一中的意见。两位学生代表无所顾忌,坦诚相告,提出诸如“廉洁奉公,民主办学.财务公开,从严治校,多聘良师,务实创新,搞好各方关系”等务实建议。学校后来广为采纳,汪校长治校一年,学校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1947年夏天,父亲在万一中顺利毕业,时年22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万一中证明书及证明</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子弟,在那个生活艰辛的年代,最终能够从小学然后初中然后高中顺利毕业,一方面得益于亲朋好友薛氏族人的帮助,更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父亲在万县遇到好友谭星君,谭邀父亲去重庆参加高考一搏:“如果考取了全公费的大学,困难就解决了,船费我包了,民来轮上有熟人,不用给船费,伙食我请客。”受朋友之邀,父亲与谭同学7月10号上船,11号到了重庆,12号到薛堃尧爷爷家借住,一住就是三个月。17-19号参加重庆区的高考,父亲报的教育系(全公费),参选该系的500多人,重庆区只收12人,结果未被录取。本来想在重庆找个工作,可那时正是内战时期,工作难找。不久,李安澜老师来信,他将去重庆清华中学任教,安排父亲去当图书管理员,来年可考北大清华。不巧的是,王陵基当了四川省长后,发下通缉令捉拿李老师,不得已组织上安排他到川西打游击去了,父亲的"清华梦就此破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和李安澜老师合影。李安澜,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前夕在四川邛崃打游击,解放后,邛崃县首任县长,后任四川省高教局长,川大教务长。</p><p class="ql-block"> 不久,薛文之爷爷由成都来渝,传李老师信叫父亲去邛崃打游击,父亲身无分文,不能动身。这时, 薛堃尧爷爷家开着斋、茶、旅社,管事走了,缺人帮助,父亲帮忙边管账边复习,怎奈此地人员复杂,事务烦忙.很难静下心自学复习,于是父亲作出决定,回万县找工作,当即与同学好友杨志勃(后来成了我的大舅)去信,说明回万打算,不到半月,大舅叫民来轮机工刘声池来益合茶社接父亲到万县陈家坝教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舅杨志勃老师</p><p class="ql-block">  9月2日回万后,外婆刘兴智去找教育局长刘超,为父亲弄了个陈家八校(密溪村)校长,两个小学班,翌日就上班。哪知这一上班就是十八年,并决定了父亲一生命运,吃住在外婆家,每天来回30里,早去晚归,虽说劳累苦点,工作轻松自如,两个班都是复式。</p><p class="ql-block"> 在陈家坝教书两年半很快就过去了。1949年12月8日,万县宣告和平解放。</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春,任教万县市城守镇中心小学,25岁</p><p class="ql-block"> 接着新政权成立,掌权者全是青一色的年轻人,秩序井然,办事效率高.万一中老校长楊吉甫回城担任副市长兼劳动局长,万一中同学王忠亮组织校友迎杨回城,并到处找父亲,拟推荐他出任小学校长,不巧的是,父亲回云阳探亲,返万后,小学校长任命刚发表公诸于报。在高笋塘遇见了時任万县专署文教科副科长的叶戴安老师(同学钧陶之叔),他非常关心父亲的工作问题,并推荐去万县作小学校长,万县文教科长李英才是他们同在国本小学一起入党的同事。父亲带着介绍信,就去沙河子找李科长,李毫不推辞,就安排去任长岭小学或护城小学校长,父亲选择了护城乡小学。刚回城谭治钧老师推荐父亲去万县市城守镇一校(大佛寺)教书。</p><p class="ql-block"> 校长是温志德,因城守镇小学在城里,父亲考虑后同意去城守镇一校任高小四册班主任,教该班语算两科,同时便辞去护城小学校长。父亲上班后,学校正迁到大佛寺鐘鼓楼,此地原来是万市佛教重地,解放后只留两个和尚守庙,大部分空房移作城守一校办学,之后改为钟鼓楼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守镇小学聘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钟鼓楼小学(万县市一马路二小)</p><p class="ql-block"> 一学期结束后,行署文教科暑假在豫章中学招集万县地区中学教师和万县市小学教师学习,叶戴安老师主持学习会,任大会秘书长,他安排父亲和肖次虎两人任秘书干事。</p><p class="ql-block"> 1950年秋教育局派父亲到九池小学当教导主任,其时2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县市九池小学图(手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川东区总工会干训班同学留影(1951年,前排左二是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九池小学任教一年后,1951年秋,父亲调任万县市德胜二完小教导主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委派令</p><p class="ql-block"> 1951年冬万县地区全面土改工作和清匪反霸同时展开,二校校长方启智到文教局接任会计一职,程鼎森副校长参加土改队,父亲代行学校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县市西较场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县市西教场小学略图(手绘)</p><p class="ql-block"> 1952年春,万县市人民政府文教局任命父亲为西较场小学校长,其时27岁。任职校长期间,西教场小学有了长足发展。五年一贯制教改成绩显著,语算两科多次在全市示范教学,上级领导给予高度肯定;张宝琦等年轻老师成为全市知名教师;本校十八个小学班.三十幼儿班的学校规模仅次于电报路和鸡公岭小学。学校教师团结一心,精神焕发,工作认真,学生成绩提高很快,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五四年春学校兴建12间教学楼,选址先农坛,离较场坝250米,教育局令父亲牵头,拨人民币四万元.由市建筑公司承建,父亲从拆迁安置居民,一直到建成验收、历时八个月新数学楼建成,质量上乘,无浪费,验收后,上级领导非常满意,下期新教室投入使用,师生们备受鼓舞,精神焕发。</p><p class="ql-block"> 1953年暑假全市教师在万三中学习,加强思想改造工作。学习会指定父亲为大队召集人(一个大队200人左右)地区中学教师和万市小学教师一起,学习期间,市教育工会改选,李嘉英和父亲分别当选为文教正副委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此时,父亲的政治生涯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反右斗争来临,父亲的厄运就此附身。</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的一天,父亲刚进入大会参加学习,就看到大字报出来了,标题是“右派薛庶聪应老实交待罪行”.这如同五雷轰顶,他未曾鸣放一言半辞,怎么会成为右派分子呢?以田中立(工作组长)和潘学思(父亲撤职校长后,他上位西教场小学校长)为代表的工作组列了三条材料:一是有一次,父亲在与部分教师闲聊中,谈到国际共运领袖时,认为赫鲁晓夫的理论水平一般,在匈牙利事件中先犯冒险,后犯投降的错误,处理国际事务也不成熟。工作组认为是反苏反共典型言论;二是父亲有一次在阅读《人民日报》时面带微笑,工作组认为是欣赏报纸中的右派言论,是其反动思想的表现;三是父亲给时任市文教局刘局长提意见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父亲稍加辩解,工作组就认为是抗拒运动,污蔑领导,狡辨错误,是頑固立场,死不悔改,自取其咎。以后就是接受批斗,不能辨论解释是非。最后工作组凭借以上三条材料将父亲定为"右派分子",使其受尽了历时22年的非人折磨。1958年5月撤去父亲校长职务,工资由行政21级58元降到24元,其人生历程,跌入万丈深渊,父亲当时33岁。</p><p class="ql-block"> 被划为右派撤职降薪处理后,父亲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请求切实澄清事实,市教育局不仅不予理睬其申诉,并在当年年底再次予以父亲行政上开除留用,降为勤杂工人的处理结果。</p><p class="ql-block"> 1959年春,父亲被抽调到万县市盐井乡劳动改造,其时34岁。劳动改造中,生活特别艰苦。旱灾降临,每人每天只有6两谷子,什么包谷心,桑叶,薯叶都拌入谷粉中,蔬菜还不多,每天就是大锅清水汤,父亲和其他人都得了黄肿病,龙池队会计,甚为同情父亲,每天悄悄递给父亲几个红苕,这样才保住了生命。劳改一年后, 父亲被准予回城,春节时向教育局报到,等待再分配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州区龙宝盐井沟</p><p class="ql-block"> 1960年春,学校开学了,教育局通知父亲去龙宝第二中心小学(即今天的万州区龙都小学)任教。学校离城20多华里,地址在龙宝镇三房村(10个班建制),校长冯春平,农民家庭出身,为人忠厚诚朴,平易近人,对人对事都能实事求是。同事们听说父亲是贫农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而且是市里小有名气的校长,都好奇的问:你出身好怎么当了右派呢?父亲说:"我根本就不是什么右派,而是坚定的左派,运动嘛,反面教员也需要人, 工作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正是这句话,又成为五年之后被打成“坏分子”的重要罪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州区龙都小学(原万县市龙宝二完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宝二完小和吉安村小图(手绘)</p><p class="ql-block"> 1960年底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父亲的右派揭帽了,能当班主任了,从前只能是科任教师,龙宝二校的老师都很团结,也能和谐相处,与西较场小学相比,父亲这时的心情很愉快。.</p><p class="ql-block"> 1962年秋,父亲到龙宝乡吉安村校任教2年多,村校比完小艰苦得多,自己买菜煮饭(1963年暑假,我曾去过一次吉安村小,父亲炒的急水胡豆,放的糖和醋,味道很不错。晚上一条火炼子蛇钻到了灶头前的柴草中,父亲发现后用火钳打死了蛇,我当时看到很害怕),还要教学,他在两年间送走一个初小毕业班。由于教学认真负责,很受学生及其家长欢迎,他们说吉安村小从来就没有来过这么好的老师。除了教学,父亲还在吉安文化站辅导唱歌跳舞,编排演剧等。</p><p class="ql-block"> 1964年国庆节后,龙宝镇开展四清运动。这就是著名的"龙宝桃园"经验出笼,地委书记燕汉民和组织部长李化祥两人挂帅,文卫系统的负责人左亮(地区教委主任)常驻龙宝一校,董震凡(万县卫校教导主任)为二校牵头人,下有邬xx.邓呙三等。运动刚开始,父亲知道自己揭帽右派的身份,又是这次运动的重点对象,大难临头,已是不可避免,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 11月工作组令父亲到完小检查,给三天交待时间,父亲说除了右派之外,就无任何问题需要交代。董说:"就你不承认是右派,就可法办你了。“接下来三天内斗争两次,容不得父亲辩解。第九天就处分父亲,开除公职,放回原籍云阳县劳动改造,其时 39岁。</p><p class="ql-block"> 万县地区"龙宝四清运动"和"万县市电报路小学四清运动”, 开除公职及其它处分达30多人,多人被判劳改,为此而死的七八人。龙宝二校工会主席刘仁辉(女)是贫民出身,1949年出嫁万姓地主,1964年四清时被工作组定为漏划地主,逼其交待,刘承受不住压力,一天晚上拉着11岁的女儿刘万平(我在二小读一年级时,她读二年级)投塘自杀,死后还背上畏罪自杀的反革命罪名。</p><p class="ql-block"> 父亲被开除公职后,董震凡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市公安局三派出所下我们全家的户籍。1964年11月4日父亲回到云阳外郎公社东井大队第3生产队,开始了长达15年艰苦困难的农村生活历程。这段时间,父亲经受了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重重压力。文革期间,被抄家,遭批斗,戴高帽游街,无偿为凤鸣区革委会挑杠炭供领导们取暖,为外郎公社革委会建大礼堂运木料,为生产队社员大会供木材取暖(后文有详尽描述),但父亲经受住了人间折磨,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 终于挺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2月父亲终于"迎来了政治生命中的春天,其“坏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冤假错案一一得到平反,并恢复了工作(安排在云阳县凤鸣中学任教,顺便说一句,父亲在恢复工作前,1978年下期曾在外郎民中教了半年书,任教英语和化学)和职级(行政18级,处级干部),其时54岁。平反后,父亲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战线中,1982年,为了大妹薛娅的工作安排,父亲提前两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万县市委平反文件批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云阳县革委会平反文件批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阳县文教局落实政策批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阳县教育局落实政策通知</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父亲还在凤鸣中学和云阳供销学校发挥余热,直到1993年才彻底离开教坛,从此安享晚年,于2020年6月26日96岁时辞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阳县凤鸣中学老校</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坎坷艰辛曲折丰富。他经历了战乱的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受了生活的重压。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遭受了重重打击,但每一次受到打击后,他都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重新站起。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支撑着他度过了无数个难关,也成为了子女们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注:阅读“第二部分”,直接点击下面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yuuisp"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第二部分:一首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情赞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