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哥王朝为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由阁耶跋摩二世于802年建立,至蓬黑阿.亚特1431年迁都金边为止,历34代王,共628年。主体民族为高棉人,原先信奉印度教,后改信大乘佛教。吴哥古迹包含了吴哥王朝历代皇室的建筑遗址,包括皇宫、神庙、寺院等,范围极其之广。我们用了三天时间游览了小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包括了巴戎寺、巴方寺、空中宫殿、战象平台、胜利门、龙蟠水池、塔逊庙、塔布隆寺、皇家浴池、比粒寺、女王宫、崩密列、十二生肖塔、巴孔寺遗址等近20个古迹,但还是没有走完全部景点。三天时间拍摄了一百多张照片。由于吴哥窟的神庙、王宫、寺院等建筑都比较相似,所以拍摄的照片现在很难准确区分,只能凭感觉和照片拍摄时间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可能有误,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护城河大桥上的神兽。</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吴哥广场。</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位于暹粒市吴哥通王城南郊,是吴哥古迹最重要部分,一般称呼“吴哥窟”通常是指“小吴哥”,是柬埔寨国宝,建于1113-1150年,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埋葬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和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吴哥王朝第一位国王阁耶跋摩二世带领国家脱离爪哇的统治,恢复了柬埔寨的独立。公元802年,建都于库楞山。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到12世纪初,吴哥王朝的版图扩张到包括今日泰国的大半疆域,每代国王都兴建自己的国庙,使吴哥王城的规模越来越宏大。</p> <p class="ql-block">朝圣的信徒在吴哥广场上打坐祈祷。</p> <p class="ql-block">12世纪初叶,苏利耶跋摩二世弑叔君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夺得真腊国王位,新王迁都吴哥(现在的小吴哥)。因为苏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统方法获取王位,为了巩固威望,必须大兴土木,营造比前任所有国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庙宇规模更为宏大的庙宇,作为国庙和他自己的将来升天的太庙。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太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建造时间历时30年。因此,吴哥窟绝非供大众信徒朝拜的西式教堂或东方寺院,而是一座宏伟的太庙,供奉化身为印度教之神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建筑特点是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结构。 在金字塔式的寺庙最高层, 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 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的台阶陡峭,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寓意上天堂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公元1431年,暹罗(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有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后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浮雕极其精致,且富有真实感,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布满浮雕。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p> <p class="ql-block">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p> <p class="ql-block">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建筑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吴哥通王城( Angkor Thom ),也称大吴哥、吴哥通城。Thom 读“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 Angkor 是“城市”的意思,那么 Angkor Thom 就是“大城市”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吴哥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始建于9世纪,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建。现今遗址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柬王閣耶拔摩七世所建的遗存,包括护城河、城门、神庙、寺院、宫廷、阅兵台、皇宫浴池、火葬台以及皇室和宫廷人员办公或居住的建筑等,规模非常宏大。</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通王城最中心的是金塔“巴戎寺”,周围是二十多座矮塔和几百间石头房。东侧是一座金色石桥,桥两侧各有一个金石狮,并有八樽金菩萨沿石头房排开。北侧有金塔巴方寺。正是这些建筑使外国商人常说“柬埔寨是一个富有而高贵的国家”。可惜这些建筑已经遭到了很大的损坏,如今只能在残存的石头建筑中找寻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通王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通王城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通王城护城河大桥及桥上的石狮、佛像。</p> <p class="ql-block">在巴戎寺中,有49座巨大的佛塔,每个佛塔的四面都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佛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传,这些佛像都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阁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上带着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在神庙或寺院里,经常能看到这些小精灵(柬埔寨长尾猴)。</p> <p class="ql-block">通王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最多见的是有七个蛇头的眼镜蛇雕像,据说这个神像可以守护生命,象征着世界的诞生和毁灭,也是守护大地的神祗。七头蛇神的名字叫做那伽。那伽是八部天龙中的一种,是诸多巨蛇中的蛇王,能够从鼻孔喷出火焰,摧毁世界。它还喜欢金银财宝,能够控制水,就像中国的龙一样,可以行云布雨。那伽还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宝石,可以照亮地底的世界,驱逐黑暗。所以在东南亚一带,包括印度,都喜欢在寺庙周围摆放他的雕塑,用它来守护佛宝和僧人。</p> <p class="ql-block">空中宫殿 ,原名金角山,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之一,位于吴哥城中巴云寺西北 。空中宫殿最初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在位时(941年﹣968年)兴建王宫的同时,建造的湿婆庙,後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空中宫殿的风格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须弥山造型来自印度神话。空中宫殿虽然不如小吴哥保存完整和出名,但仍然是高棉建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小吴哥的前身,它包含著吴哥窟建筑艺术中几项关键元素: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和庙门阁。</p> <p class="ql-block">空中宫殿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王宫在空中宫殿东北约二百米处,因为是木构建筑,现已不存。根据宋代、元代的典籍记载,当时的王宫极为富丽堂皇,镶金墙壁,地铺银砖,王宫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国王的五香宝座镶嵌七色宝石。可惜这些都只能留在后人的想象里了。</p> <p class="ql-block">比粒寺位于东梅奔寺的南侧 ,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筑,与东梅奔寺建造在同一时期,但规模比其更大。比粒寺是为古代皇族火化变身的神殿,所以又称为变身塔。寺院里还可以看到烧焦过的痕迹。比粒寺是典型的塔山建筑,基座上建造砖塔。因属红砖结构,在夕阳照耀下泛着暖暖的红色,加之这里开阔的视野,吸引着一些游客在此看日落。</p> <p class="ql-block">女皇宫,建于公元967年,又称“女人的城堡”,原名为“班德斯蕾”,当地人则习惯称这儿为“女皇宫”,因为神庙的墙壁上刻有许多“阿帕莎拉”女神像。其实,称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宫”也罢,无论如何称呼,这座神庙所散发出来的光彩,都是难以形容的。她也曾被埋藏在丛林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马瑞克的法国军人才又发现了她的踪迹,让她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塔,坐落在通王城胜利大门的道路前端,距离吴哥古皇宫约1200米 。 这些塔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于十二世纪末建成,属拜云建筑风格。之所以称为十二生肖塔,是因为每座塔上都雕有不同的动物,和中国的十二生肖类似。十二生肖塔是用来关押犯人令其忏悔的地方,所以塔形抽象,不具形, 位置正对着最高法院遗址,巍峨矗立,可见高棉王朝当年也是法治威严。</p> <p class="ql-block">崩密列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这座寺庙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雕塑却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说明吴哥王朝宗教从印度教向佛教转变的过程。建造这座寺庙所使用的材料是砂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修复。这也是我们参观过的所有吴哥遗迹中最残破的一处遗存。</p> <p class="ql-block">巴孔寺是吴哥古迹中位于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印度教寺庙。根据1935年发现的寺碑记载,此寺庙乃是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的国寺 。巴孔寺发现时已为废墟,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从1936年开始修复,经过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复原貌。巴孔寺是一座五层的方形金字坛建筑,底层边长65米,各层的基点原有塔门,最顶层中心矗立一座宝塔。</p> <p class="ql-block">圣剑寺是建于12世纪阁耶跋摩七世时期的主要庙宇,它紧邻吴哥城,相传该寺是阁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父亲而修建的。圣剑寺规模宏大,其长方形的围墙长800米、宽700米。通往寺庙有四条路,在寺庙的门口立着数尊手拿长蛇搅动乳海的众神与阿修罗,在东西两边,有一列长的砂岩石莲花墙,而莲花上曾经有佛像,但在湿婆派主持时,均被破坏。</p> <p class="ql-block">豆蔻寺是吴哥古迹中的一座印度教寺庙,现代名字为“Cardamon Sanctuary ”,位于皇家浴池南侧。豆蔻寺始建于921年,19世纪由法国人重建。主塔壁上的浮雕,描绘印度神话中毗湿奴骑大鹏金翅鸟。西塔壁上浮雕描绘毗湿奴的神妃吉祥天。</p>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为吴哥王朝中兴君主杰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为其母所建。</p><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顶端、基底和夹缝中生长着许多数百年的参天古树,建筑塔群苍劲宏伟,林木枝桠丛生,树根盘根错节,包围和抱持着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较量和相互依存的奇特关系,是吴哥建筑群中较具特色的景点,与小吴哥和巴戎寺鼎足而立,成为吴哥古迹中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战象平台,是柬埔寨吴哥城内一处荒废的寺庙群遗迹的一部分。它与残存的空中宫殿相毗邻。原始结构中,有寺庙、大会堂等建筑,因大部分由木料建成,早已腐朽殆尽,如今剩下的就只有寺庙群的石头基座平台了。平台因有东面的战象雕刻而被称战象平台。350米长的战象平台是公共庆典时的大型阅兵台和国王的大会堂基座。</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在巴肯山的落日晚霞中,结束了柬埔寨之旅。</p><p class="ql-block">总之,吴哥王朝古迹规模宏大,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其保护方法尽可能地维持了原状,没有刻意地进行修饰性修复,正因为如此,那些虽然有破损,但沧桑感极强、原汁原味的建筑和雕塑遗迹,给人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吴哥窟的五塔造型作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成为了国旗的图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成为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