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

随遇而安_连长

<p class="ql-block">走过甪直、同里、周庄等江南水乡古镇,也去过镇远等千古名镇,以往都是走马观花看景,和顺古镇却让我极度渴望了解它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和顺乡前有一条交三合河,乡顺着河河顺着乡,以前叫河顺,清朝康熙年间改为和顺。“和”是儒家思想的根基,“顺”是道家的根基。儒家讲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人和,道家讲的是人在自然中的一种顺应,达到人生的永恒,和顺无论如何组合,总是让人向往,成为了富甲一方的财富之乡,成为了文人云集的文化之乡。距此仅4公里之遥的腾冲县城在滇缅抗战中成为一片焦土,和顺却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文革及各种政治运动、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古镇已荡然无存,和顺却保存完好,貌似与和顺二字有某种联系吧?</p><p class="ql-block">和顺的原住民是佤族,六百年前,明朝洪武年间,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为保卫边疆来到和顺,军屯戍边,在此安家落户,和顺逐步繁荣富裕起来。下面我们就沿着古迹寻找和顺先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1522年,为了治理泛滥的河水,寸玉(朝廷9品官员)利用自己的人脉组织各方捐款,并与水利专家、乡亲们从叠水河下游开始,凿宽河身,新开河道,引导盈江水流经坝子河,蜿蜒向西。又从湿地开始治理三合河,疏通河道,使其饶村而走。在村前建两座石拱桥,犹如漂亮的彩虹横跨在三江河上。</p> <p class="ql-block">乡村第一图书馆,蓝底白字的牌匾是和顺历史上最后一个举人张砺的手笔,此匾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当年从《中国大学概要》中选出的苏州东吴大学校门图片,按其山寨出来的,现在东吴大门已无迹可寻了,此门仍在。图书馆内有很多名人题写的匾额,其中有三块最为著名,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曾任中法大学校长的胡煜瀛、曾任云南大学校长所提。此外,龚自如、王云武、钱伟长、廖承志等也为博物馆题过字。一个边陲小镇,能有如此多的名人大家题字,说明当年和顺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前者是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顺应发展大潮,在乡野传播文化,启智化愚,于1905年发起的,社中购置新知识书籍,作为公有图书供群众阅读。1924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会在和顺创办了后者,从上海等地订购书报杂志供乡人阅读;为了不使新闻报纸运到和顺由于交通不便而成为历史资料,他们将运输路线改为水路先运到缅甸,再经八莫沿着丝绸古道用马帮运到腾冲送至乡人手中。1928年,在原咸新社社址上建成和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从萌芽到建成直至198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其运作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间力量。1934年和顺归侨尹大典将自己装配的收音机捐赠给图书馆,与当地青年每晚收听并记录国内外重大新闻,连夜印成“和顺图书馆三日刊”,向社会传播抗日救国思想,1945年抗日胜利的消息,滇西群众就是通过三日刊第一时间传播的。</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旁边就是文昌宫,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又名文曲星,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很多重视文化教育的地方都建有文昌宫。和顺文昌宫建于清道光年间,建在和顺古镇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和顺人把村里最好的风水宝地用来建文昌宫和图书馆,表达重视文化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历史上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799位。20世纪20年代乡里就设有私塾、义学。1907年就有和顺明德女子学校,1912年扩大成女子高等小学堂,1914年增设了一个师范班,1929年创办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文昌宫。</p><p class="ql-block">和顺人重视教育,首先来自于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阳温暾小引》中的“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牛马”,可见和顺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离不开和顺雄商巨贾的慷慨解囊,这些出外闯荡发了财的和顺人,自小就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熏陶,当他们衣锦还乡时,除了修桥补路的善举外,就是为家乡兴办图书馆 、创办学校这样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谋。</p> <p class="ql-block">益群源于“盖取有益于群众之意,来学者不专限于吾乡学子也”,益群中学建于1940年,校址在文昌宫。其兴办得到了缅甸华侨组织的及广大华侨的大力捐助,民国元老代总理李根源给予帮助,并任董事长,回乡探亲的村树生担任校长和图书馆馆长。</p><p class="ql-block">寸树生担任校长后,继续在缅甸华侨募集经费,到上海、昆明等地购置图书,从西南联大、天津南开聘请名师。寸树生主张“教育与社会打成一片,生活与教育打成一片”,使学生“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是优秀的知识学习者,出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要求学生“严实勤奋,艰苦奋斗,自培自发,自立自强”。学生统一穿短裤,草鞋。他带领师生开辟操场,开挖游泳池,组织学生清扫巷闾,义务消防,协助乡民兴修水利等社会实践活动。还组建话剧社,同学们的《孔雀胆》话剧引来数十里以外的人闻风观看,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村树生得知日军将进攻腾冲,1942年5月7日,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节课。5月8日停课。</p><p class="ql-block">1953年益群中学更名为腾冲第二中学,1956恢复益群中学,1957年升格为完中,1966年恢复为腾冲县县第二中学,文革结束后恢复益群中学至今,图片为新校址。</p> <p class="ql-block">李瑞环题名的内和外顺。</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历经三年打磨,于2008年10月1日投入使用的新景区,大马帮文化是其重头戏。</p> <p class="ql-block">小巷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大马锅头带领着几百号人、驮着运往30多个国家的货物的几千头马,浩浩荡荡的行走在世界上最为险峻的横断山脉的河谷中,那是多么久远与辉煌、艰难与壮阔,被国际上称为“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冒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象”。正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马帮和商贾的艰辛,路通财通,几千年的积累,才有了天府之国的富庶,贵州夜郎国、滇王、南诏国的辉煌,才有了西南文明与中原文明、世界文明的交流。腾冲出土的汉代五铢钱、建于南诏国的多座寺庙、唐朝的犀革甲和红藤杖等,足见其曾经的辉煌。也是几千年行走在古道上的大马帮驮来的“极边第一城”腾冲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看了“割马草的故事”和“秀才帽子的故事”,见证了和顺人穷走夷方急走厂。</p> <p class="ql-block">和顺人张宝廷、寸如东是被国民代总理李根源称为“翡翠大王”。</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所处地势高峻,视野宽阔,环境清幽,为和顺八大宗祠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先祖来自于蒙古,元末,祖辈南征,留居四川巴县大石板。明代十五年,始祖李赫斯波,随沐英南征腾越军屯和顺。李氏宗祠高大雄伟在八大宗祠中首屈一指,主持建造宗祠的李曰垓是当时滇西最高行政长官、也是当时著名文化名人,是一代这人艾思奇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龙潭的大月台,有两颗参天大树,盘根错节,绿荫如盖。一颗是樟树,一颗是榕树。樟者,彰也,彰显个性,所以和顺人敢于走出去,到大山外面去闯荡。榕者,容,融的意思,和顺人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天下,能融合中原、南亚、西方的文化,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和顺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外闯荡的和顺华侨,发达之后,心疼家里守望的女人们,建盖洗衣亭,让女人劳作时不用日晒雨淋。</p> <p class="ql-block">以中国魅力名镇颁奖词结束和顺之旅吧:</p><p class="ql-block">六百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三大板块文化交汇成丝路明珠。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故乡。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火山温泉是亚热风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粉墙黛瓦,稻浪白鸥,一派和谐顺畅。和顺,一座滇西小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