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罗汉,是修行得道的高僧,为梵语译音"阿罗汉果"的简称,在佛教中的地位次于佛与菩萨。</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能"闻佛之言教而开悟",即亲自听到佛的言教声音而觉悟者,这个果位就是"阿罗汉果"即罗汉。罗汉又称"声闻",意思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弘扬佛法之意。能进入罗汉范围的都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优秀大弟子。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获得罗汉果位的比丘。比丘是古印度话,在中国就是"和尚"。</p><p class="ql-block"> 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称其为"无极果"或"无学果",认为已达到极点,所学已尽。而大乘佛教认为还不够,主张修到"佛"的境地,至少也应到"菩萨"的果位。在寺庙的造像中,罗汉往往在大雄宝殿内作为陪衬人物环护在佛的两旁。</p><p class="ql-block"> 由于罗汉所证的果位次于佛和菩萨,地位也比他们低,因此,罗汉住的地方不能叫"殿"只能叫"堂"。</p><p class="ql-block"> 罗汉从印度传入中国时为十六尊,称十六"尊者",尊者,即"值得受世人尊敬者"。十六尊者的名称来源出自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称和所住地方。由于罗汉在佛教中没有规定其具体的形象特征,故这十六位"洋罗汉"在中国民间艺人的塑造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化。</p><p class="ql-block"> 那么,十六罗汉是怎样演变成十八罗汉的呢?有以下几种记载:</p><p class="ql-block"> 一、唐玄奘西行取经带回了《法住记》,而《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在涅槃时将十六罗汉的名号告知大众,十六罗汉广为弘传。世人为十六罗汉造像时,出于尊重便把庆友尊者和玄奘大师加了进去,于是十六罗汉演变成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 二、最早的十八罗汉画像出自公元10世纪的民间画师张玄和贯休之手,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看了贯休(禅目大师)的罗汉画像后,认为有生活情趣,在《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目所画十八罗汉》一文中,写出了十八罗汉的名号,前十六位和《法住记》所述相同,后两位则加了《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重复了第一尊罗汉的名字),又成十八罗汉。此后,十八罗汉中的后两位众说纷纭,难以确定,有的加上玄奘,有的加上"一苇渡江"的达摩,还有的把"布袋和尚"弥勒也纳入十八罗汉行列。(注:十八罗汉中的"布袋罗汉和中国汉地寺院天王殿中的"布袋和尚"有本质上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三、清乾隆年间,由皇帝钦定为"降龙"和"伏虎"两罗汉,十八罗汉才在中国确定下来。但在藏传佛教添加的两位却有所不同,为"摩耶夫人"(佛陀释迦牟尼的母亲)和"弥勒"。而且藏传佛教寺院中供奉的罗汉一般为十六尊。</p><p class="ql-block"> 中国汉地佛教寺院里一般均有十八罗汉造像,这是中国式的罗汉。</p><p class="ql-block">随着佛教影响的不断扩大,罗汉的形象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罗汉的成员不断增加,后来竟发展到五百罗汉之多。五百罗汉阵容庞大,非一般殿堂能够容纳,所以一些上规模的佛寺多建造罗汉堂以供奉塑像。</p><p class="ql-block"> 当十六罗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推崇时,五百罗汉像也相继在五代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中出现。不久一些上规模的寺院建立了五百罗汉堂,并列举出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佛经中并没有他们的具体名号。至于寺院中出现的五百罗汉形象也完全出自民间艺术家的臆造,不符合佛教造像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关于 罗汉的形象造型,有两种不同主张:一些人认为,罗汉是佛的弟子,塑造要突出高僧那种特有的精神气质。也有人认为罗汉形象,各人各样,行为乖张,不守规章,均可塑造,以外表的"丑"来衬托罗汉美好的内心世界,把人们引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后人对这种评价颇高。正因为罗汉的形象没有统一标准,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形象塑造空间。</p><p class="ql-block"> 我从13年开始,通过对绘本、木雕、竹雕、陶瓷等作品借鉴以及文字的描述,十年间画过四组罗汉国画作品,大概六十多张罗汉形象。开始以头像临摹为主,后面逐渐扩展到罗汉的全身动态造型为主。自认为有些面部好的造形,前后几组一直沿用,之后画罗汉,除了研究形象之外,还注重了绘画技法,不同的纸张材质只要运用巧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这一组罗汉作品来说,是从网上购买的买二送一的卡纸(以前买过同一家,感觉纸质不错),共三袋,每袋12张,其中送的一袋纸质不同于另外两袋(特别给商家要求的)。然而,以前用过感觉不错的两袋卡纸和以往用过的感觉大相径庭,渗洇效果极度不适,且出现花斑,淡墨效果稍好且渗洇较慢,快笔用墨容易滑脱。画废几张后,心情郁闷。重新调整,饱含淡墨,笔尖带浓,只重大形,不拘细节,用笔缓进,线面同行,虚实相生,浓淡相洇,一笔完成,不复二三,效果尽显,喜不自胜。而另一赠送卡纸,又是一个极端,渗洇很快,难留笔线,更令人沮丧的是大墨过后一片灰,仔细观察这种纸面用了粉。</p><p class="ql-block"> 总结两点体会:一是不同纸张的运用,会打破以往固定用纸舒适度,提高绘画技法,尤其是大写意画;二是 少占便宜,送不好的东西的原因是,好的东西变坏了!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作品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