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博物馆: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

大德天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奉命迁至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开始上课。不久,宁沪失守,武汉震动,长沙危急,长沙临大于1938年2月西迁,4月抵昆,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此,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八年,于1946年5月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 西南联大汇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强大师资阵容,从长沙而昆明,间又于蒙自、叙水设立分校,始终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以“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作育英才,谱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自觉服务于抗战救国,顺应国家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作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锻造时代脊梁,创造教育传奇,塑造大学之魂。<div><br></div><div>这是一座旷代卓绝的学术殿堂,也是一首传之隽永的雄壮史诗。</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训——刚毅坚卓</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常委会成立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担任主席。经广泛征集和认真讨论,校训拟订为“刚健笃实”,随后报常委会。11月底常委会讨论后,将校训改定为“刚毅坚卓”并向全校公布,同时报呈教育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它既融会了三校校训的精神,也是对联大成立后师生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思想精神风貌的总结提炼,内涵极其丰富。在以后的8年中,联大校训一直鼓舞着师生们坚定信念,共度艰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就是西南联大历史的延续,她继承与弘扬西南联大的精神,尤其是秉承其“刚毅坚卓”的校训,作为自己立校办学的根本指导理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校训中“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代。“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是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西南联大制定了自己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因此,“刚毅坚卓”的校训就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普遍的大学精神的结晶。而在当今现实的社会条件下,继承西南联大的校训,更有其特殊意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又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指引我们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以“刚毅坚卓”的校训不仅能满足特定的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超越具体时空限制的价值,使大学精神与大学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南联大纪念碑</b></div><br>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上,建成于1946年5月4日,是为纪念西南联大的办学历史而建。<div><br>纪念碑阳面刻有1100余字的碑文,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详尽地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历程、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div><div><br>由于纪念碑撰文、篆额、书丹皆出自民国时期著名的三位文人大家之手,故而又被人们称之为现代“三绝碑”。纪念碑阴面刻有“西南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书录了抗战以来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名字,共计834人。</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冯友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div><div><br>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div><div><br>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div><div><br>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div><div><br>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div><div><br>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div><div><br>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div><div><br>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div><div><br>铭曰:</div><div><br>痛南渡,辞官阙。<br>驻衡湘,又离别。<br>更长征,经峣嵲。<br>望中原,遍洒血。<br>抵绝徼,继讲说。<br>诗书器,犹有舌。<br>尽笳吹,情弥切。<br>千秋耻,终已雪。<br>见倭寇,如烟灭。<br>起朔北,迄南越,<br>视金瓯,已无缺。<br>大一统,无倾折,<br>中兴业,继往烈。<br>罗三校,兄弟列,<br>为一体,如胶结。<br>同艰难,共欢悦,<br>联合竟,使命彻。<br>神京复,还燕碣,<br>以此石,象坚节,<br>纪嘉庆,告来哲。</div> 西南联大博物馆建成于2018年,为原西南联大图书馆复原建筑,内分上、中、下三层。博物馆内设《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该展览以西南联大历史为主线,按照时间及板块顺序共分为:《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追求真理 民主堡垒》《共赴国难 情谊永存》《复员北返 薪火承续》《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七部分。共计展出西南联大各类档案和实物800余件,历史图片1000余张。该展览为西南联大博物馆核心展览,系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的20项展览之一。 2020年1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总书记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b>第一部分:《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西南联大的由来》</b><div><b><br></b>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div><div><br>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三校被迫南迁,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1938年4月,临大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iv> <b>1.文化中坚 大学泱泱</b><div><b><br>北京大学</b></div><div><b><br></b>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校。1917年蔡元培就任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多方改革和整顿,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div> <b>清华大学</b><div><b><br></b>清华大学的前身为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担任校长后,积极延聘名师,推行“通才教有”和“通识教育”,实施“教授治校”,教学与学术空前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在“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学子振臂高呼,点燃了全中国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div> <b>南开大学</b><div><b><br></b>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南开倡导“知中国”“服务中国”,注重研究社会实际,以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为办学宗旨,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南开成为天津抗日爱国运动的重要基地和屹立在平津地区的抗日堡垒。</div> <b>2.平津沦陷 三校南迁</b><div><b><br></b>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继续办学。</div><div><br><b>暂驻衡湘 组成临大</b></div><div><br>1937年8月,教育部指定张伯苓、梅贻琦和蒋梦麟为常务委员,杨振声为秘书主任,负责筹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br>长沙临大为适应战时需要,将三校的院系作了合并调整,设立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共17个系。校舍租用长沙城东韭菜园圣经学校、涵德女校、原清军49标营房,还在距长沙百余里的南岳衡山设立分校。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大正式上课。</div> <b>3.战火蔓延 临大迁滇</b><div><b><br></b>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日机空袭长沙的频率不断增加,长沙临大已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1938年2月,长沙临大奉命西迁昆明。</div> <b>4.颠沛流离 教育长征</b><div><b><br></b>1938年2月,长沙临大师生分三路入滇:</div><div><br>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经香港乘船抵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至昆明。一路乘车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今友谊关)抵越南河内,再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行程1671公里,抵达昆明,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div><div><br>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歌——《西南联大校歌》</b></div><br>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常委会成立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担任主席。经广泛征集和认真讨论,校歌采用了罗庸作词、张清常谱曲的稿子,随后报常委会。11月底常委会讨论后同意了校歌,同时报呈教育部。<div><br>罗庸作词的校歌歌词全文如下:</div><div><br><b>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b></div><div><b><br></b></div><div><b>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b></div><div><br>校歌的歌词精炼、典雅,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集中反映了联大精神,并表达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div><div><br>校歌深刻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中兴大业需要大批的杰出人才,勉励师生们要努力教学和学习。校歌采用的词式和韵与民族英雄岳飞千古绝唱《满江红》相同,富有感情的旋律,激扬悲壮,对联大师生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几十年过去,现在联大校友每当聚会,必定要高唱校歌。杨振宁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指挥家人动情高唱联大校歌。1988年,为庆祝西南联大暨云南师大建校50周年,杨振宁又题辞:“中兴业,需人杰”。2002年,西南联大成立65周年,杨振宁再一次题辞:“千秋耻,终已雪;中兴业,须人杰”。联大校歌对联大师生影响之深,可见一斑。</div> <b>组织机构</b><div><b><br></b>西南联大设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是学校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三校校长和秘书主任组成,三常委轮流任常委会主席。校常委会研究讨论学校重大工作,如教学科研、人事安排、经费支配、各种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或撒销等。<div><br><b>蒋梦麟</b></div><div><br>▲西南联大常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964),浙江余姚人,著名教育家,19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先后学农学、教育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土学位。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1930年任北大校长,按“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主张重振北大。</div><div><br><b>梅贻琦</b></div><div><br>▲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著名教育家,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张:大学,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其名言。</div><div><br><b>张伯苓</b></div><div><br>▲西南联大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著名教育家,早年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甲午战争后,弃武从文,先赴日本考察教育,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回国后创办南开学校,主张“校务公开、责任分开、师生合作”,制定“公能”校训,倡行教育救国,培养爱国精神。</div></div> <b>第二部分:《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西南联大办学历程》</b><div><b><br></b>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在极度简陋和艰难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大师云集,名家芸萃,坚持为国育才,鼎力治学研究,服务抗战救国,引领风气之先,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div> <b>1.艰难办学</b><div><b><br></b>联大迁滇之初,没有自己的校舍,完全靠租借房舍,艰难维持办学。因校舍不敷,在蒙自设置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在此办学四个月。1939年新校舍建成,也只能满足文学院、法商学院和理学院三个学院办学,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依旧靠租借校舍维持。1940年,日军攻占越南,昆明成为前方重镇,联大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以备举校再迁,办学近一年。</div> <b>2.艰苦生活</b><div><b><br></b>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经受背井离乡居无定所、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等多重考验,依然坚定信念,传播薪火,共克时艰,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div> <b>3.院系设置</b><div><b><br></b>联大初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为服务云南教育发展,1938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联大共有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学校教师常年维持在35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据统计,在昆办学八年间在联大任教的教授先后有300余人。</div><div><br><b>文学院</b></div><div><br>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四系,先后有教授70余人。文学院学生每学年一般在450人左右,毕业本科生600余人。</div><div><br><b>理学院</b></div><div><br>理学院设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5个系,先后有教授70余人,每学年在校生平均约350人,毕业本科生670余人。</div><div><br><b>法商学院</b></div><div><br>法商学院初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商学4个系。1940年5月,社会学系从历史社会学系中分出,归入法商学院。法商学院先后有教授60余人。每学年在校生平均700余人,毕业学生1300余人。</div><div><br><b>工学院</b></div><div><br>工学院设主水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5个系,其中,航空工程学系是1938年秋为服务抗战所增设。1939年初,又增设电讯专修科。先后有教授70余人,全院有本科生近2200人,电讯专修科171人,毕业本科生900余人。</div><div><br><b>师范学院</b></div><div><br>1938年8月,为服务云南教育发展,在云南省政府的商请下,奉教育部令,成立联大师范学院,是当时教育部增设的六所师范学院之一。师范学院的教授,除少数由师范学院专聘外,绝大多数从联大的相关院系聘请。共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系、数学系、理化学系、教育学系和公民训育学系7个系。先后授课教授近70人。师院学制为五年,比其他学院多一年。毕业本科生170余人,专科生80余人。</div><div><br><b>先修班体育部</b></div><div><br>联大先修班于1939年秋设置,由李继侗任主任。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实际上多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未能考取的学生;也有因交通阻滞错过投考的学生和未赶上报到注册的大一新生。联大对先修班课业十分重视,派出诸多名师授课。先修班学生经一年学习后,大多可免试升入西南联大本科有关各系。</div> <b>4.教育教学</b><div><b><br></b>联大实行通才教育,教学兼容并包,文理渗透,注重人格培养,强化抗日救国教育。在课程安排上,既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又适应抗战急需安排了诸多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实施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以及学年制、学分制和选修制,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div><div><br><b>通才教育与文理交叉</b></div><div><br>“大学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西南联大实施通才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基础课。基础课一般都由知名教授担任。理、工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必修一至两门社会科学;文、法商学院则要必修一至两门自然科学。</div> <b>西南联合大学教务会议就教育部课程设置诸问题呈常委会函(1940年6月10日)</b><div><b><br></b>1940年6月,陈立夫以教育部长的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合大学务必遵守教育部核定的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统一考试等新规定。联大召开校务会议决定由教务长主持全体教授参加以商定回应策略,遂起草本函驳斥教育部的三度训令。函告义正词严、文辞雅训、进退有度,乃由冯友兰先生执笔。</div><div><br>敬启者:屡承示教育部廿八年十月十二日第25038号、廿八年八月十二日高壹3字第18892号、廿九年五月四日高壹1字第13471号训令,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以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div><div><br>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如牛津、剑桥即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div><div><br>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今教育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div><div><br>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div><div><br>师严而后道尊,亦可谓道尊而后师严。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在教授固已不能自展其才;在学生尤启轻视教授之念,与部中提倡导师制之意适为相反,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div><div><br>教部今日之员司多为昨日之教授,在学校则一筹不准其自展,在部中则忽然智周于万物,人非至圣,何能如此,此同人所未喻者五也。</div><div><br>然全国公私立大学程度不齐,教部训令或系专为比较落后之大学而发,欲为之树一标准,以便策其上进,别有苦心,亦可共谅,若果如此可否由校呈请将本校作为第……号等训令之例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若何之处,仍祈卓裁。</div><div><br>此致常务委员会。<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务会议谨启</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廿九.六.十</div></div> <b>5.科学研究</b><div><b><br></b>西南联大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同时注重经济、军事等相关应用学科的研究,八年办学中硕果累累,成就非凡。</div><div><br><b>科研机构</b></div><div><br>1939年,北大、清华、南开分别恢复研究院制度和研究生招生。三校独立设置科研机构,其中,北大有3所11部,清华有8所16部(组),南开有2所(室)5部(组);此外,清华大学还设有5个特种研究所。联大研究实力雄厚,在战时中国高校中名列前茅,除培养出一批研究生(招生240人,毕业74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各科研机构还与联大相关院系相互依托和配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div><div><i><br></i></div><div><b><i></i>6.社会服务</b></div><div><b><br></b></div>为适应大后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建设需求,西南联大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调整,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推动地方发展,推广科学技术在国防及工农业生产的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b>第三部分:《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b><div><b><br></b>“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西南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已任,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或激扬文字,唤起民心,鼓舞斗志,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或致力于教育教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学术报国,运用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救国: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为驱逐仇寇奉献力量。甚至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div><div><br>家国情怀,隽永铭记。</div> <b>1.投笔从戎 参军报国</b><div><b><br></b>莘莘学子,戎马沙场。西南联大先后从军师生达1100多人。其中,长沙有“三百英豪”投笔从戎;在昆明,又有“八百壮士”奔赴前线。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div><div><b><br></b></div><div><b>临大“三百英豪”</b></div><div><b><br></b>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长沙危急。在民族危亡之际,长沙临大学生踊跃参军,仅在学校备案中,就有295名学生投笔从戌。</div> <b>联大“八百壮士”</b><div><b><br></b>八年间,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联大学子以大无畏的豪情,践行了校歌中“驱除仇寇”的铮铮警言。有的积极报考空军飞行员,如1941年至1943年有12人被录取,其中5人牺牲;有的应征从事翻译工作,仅1943年至1944年,联大志愿应征的就有400多人;有的参加青年军,1944年,国民政府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联大又有200多名同学报名参军,成为反攻作战的生力军。此外,还有的从事飞机修理、辎重运输等。前后从军者达800余人。</div> <b>2.学术救国 化笔成缨</b><div><b><br></b>联大八年,联大学人始终坚持学术创新,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视为立校之根本,国家文化命脉之所系。八年间,他们或著书立说,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忱;或创新应用技术,适应战时需要;或坚持理论研究,积蓄复兴力量;为延续民族文化、实现抗战建国和大后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div> <b>第四部分:《追求真理 民主堡垒——西南联大与爱国民主运动》</b><div><b><br></b>联大师生继承“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国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西南联大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从打破“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沉寂局面的“倒孔”运动,到举世震惊的“一二·一”运动,联大师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div> <b>中共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b><div><b><br></b>西南联大爱国民主运动是在中共联大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的。联大地下党组织先后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联大共有党的基层组织6个,在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中共地下党员先后共有206人。其中,1941年前后,联大的党员有83人,占当时云南地下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div><div><br><b>中共外围组织</b></div><div><br>在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先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地方总队”(简称“民先”),1940年“民先”撤消后,又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1945年春,联大党组织创建“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这些外围组织在云南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iv><div><br></div><div><b>学生进步社团</b></div><div><b><br></b>在西南联大的办学过程中,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始终引人瞩目,并成为承载联大精神内核及宣传抗战思想的“自媒体”。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联大学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类社团和壁报活动中,成为校园文化尤其是昆明爱国民主运动的“弄潮儿”。</div><div><br><b>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b></div><div><br>1942年1月6日,联大学生发起“倒孔“运动,打破了“皖南事变”后国统区的沉寂局面。1944年起,中共联大地下党组织和进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联大因此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div> <b>“一二·一”运动</b><br><br>1945年,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共两党于10月10日签订并公开发表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br><br>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景中时,国民党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11月5日,毛泽东以中共发言人名义发表《国民党进攻的真相》的谈话,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br><br>作为近代著名“民主堡垒”的昆明首先行动起来,在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发动下,全市6000余名大、中学生和各界群众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合大学举行了反内战时事晚会,通过了反对内战和反对美国派军队参加中国内战的通电。次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西郊匪警,黑夜枪声。”的消息,肆意诬蔑与会爱国师生,激起了广大师生公愤,全市34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自此相继罢课,成立了罢课联合委员会,并派出大批宣传队开展街头宣传,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无理殴打和拘捕。<br><br><b>“一二·一”惨案遇难者</b><br><br>12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扩大镇压规模,组织大批特务和军人闯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捣毁校舍、殴打师生,并投掷手榴弹炸死南菁中学教师于再(共产党员)、联大女生潘琰(共产党员)、联大学生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酿成4人死亡、25人重伤、30多人轻伤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广大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捐款、签名、慰问、吊唁等方式声援学生,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相继举行了声援活动。<br><br>这场运动持续了113天,迫使云南省当局基本接受学生复课条件,调走云南代主席李宗黄、“停职议处”昆明警备总司令关麟征。1946年3月17日,昆明学联为四烈士举行盛大出殡仪式,并将四烈士葬于西南联大校园内。<br><br>这场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成为了国民党统治区内民主运动的标志,也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树起的第三个民主运动里程碑。 <div><b>“李闻惨案”</b></div><div><br></div>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师生陆续复员北返。国民党反动派认为昆明的民主进步力量已被削弱,趁机制造了震动全国的“李闻惨案”。<div><br>7月11日,国民党特务暗杀了著名的民主斗士李公朴。15日,又暗杀了联大知名教授闻一多。</div><div><br>一城之内,五日之间,李公朴、闻一多两位民主斗士惨遭杀害,国民党当局的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再次掀起了国统区“反独裁、反专制、反内战”斗争的高潮。</div> <b>第五部分:《共赴国难 情谊永存——西南联大与云南》</b><div><b><br></b>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是极不平凡的八年。抗战烽火中,云南这片红土高原无私地接纳和滋养了联大师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联大师生的到来,也为祖国边陲的云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导扬文化、恢弘学术”,“一时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div> <b>共赴国难——云南对西南联大的襄助</b><div><b><br></b>战乱频仍,风雨如晦,而仰止高山。艰苦卓绝的八载岁月中,云南人民给予西南联大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与联大师生守望相助,肝胆相照,情谊弥切。</div><div><br>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和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合影</div><div><br>云南省政府批准西南联大延期归还富滇、兴文等银行借款的批文</div> <b>泽被南滇——西南联大对云南的促进</b><div><b><br></b>联大八年,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联大结合云南实际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并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为云岭大地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div><div><br><b>促进云南教育的发展</b></div><div><br>联大在滇办学八年,加强与云南地方教育机关合作,着力培养师资力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云南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从根本上改变了云南教育较为落后的局面。</div><div><br><b>对云南经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b></div><div><br>联大师生结合专业所长,对云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作了实地考察,提出了诸多有效建议;师生们主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实践,为云南的发展添砖加瓦。</div><div><br><b>边疆开发的先声</b></div><div><br>联大师生纷纷走出书斋,亲历边地,将关注的目光和研究的力向聚焦祖国的边疆,他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精心擘画,成为现代西南边疆开发的先声。</div> <b>第六部分:《复员北返 薪火承续——西南联大胜利结束》</b><div><b><br></b>“千秋耻,终已雪”。历经八载烽火,西南联大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为感谢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div> <b>抗战胜利 三校北返</b><div><b><br></b>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7月31日,联大常委会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西南联大艰难而辉煌的办学使命胜利完成。</div> <b>师院留昆 血脉延续</b><div><b><br></b>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之际,应云南社会各界要求,遵照教育部训令,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1946年8月1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成立。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div><div><br>作为西南联大在昆遗脉,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大力传承弘扬联大精神,成就了“红土高原上教师摇篮”的美誉。</div> <b>第七部分:《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b><div><b><br></b>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毕业约4000人。据统计,联大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5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8位为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和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的建设者,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div> <b>两弹一星和两弹一星元勋</b><div><b><br></b>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div><div><br>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div><div><br>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包括:</div><div><br>王希季<br>邓稼先<br>朱光亚<br>赵九章<br>郭永怀<br>陈芳允<br>杨嘉樨<br>屠守锷</div><div><br>这些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工作为中国的“两弹一星”项目做出了巨大贡献。</div> <b>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b><div><b><br></b>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div> <b>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div><b><br></b>李政道、杨振宁</div> <b>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175位院士</b><div><b><br></b>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西南联大师生27人<br>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西南联大师生156人<br>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南联大师生13人,全部是学生</div> <b>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b><div><b><br></b>宋平、王汉斌、费孝通、彭珮云、周培源、朱光亚、华罗庚、钱伟长、孙孚凌</div> <b>西南联合大学18位为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b><div><br>何懋勋、潘琰、李鲁连、闻一多、王昊、钱泽球、曾庆铨、钟泉周、吴国珩、江文焕、齐亮、刘国鋕、荣世正、陈海、陈虞陶、席淑筠、郎宝媛、庄任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南联大口述历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名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