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亲爱的父亲二三事:故乡记事(一)

非凡(蔡)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的父亲离开我们相隔三年的日子(两周年,十二月初十日),我想以此文来缅怀和纪念他。</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在他六虚岁的时候,我的祖父就被日本鬼子枪杀遇难,从而,他年幼就成为没有父亲的孩子,虽然当时的大家庭还靠祖父留下一些银俩维持生计,但是,老老少少九口的大家庭依然艰难度日。虽然在奶奶和大伯的关爱照顾下,逐渐长大成人,但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也致使他没有能够上过一天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过早尝到苦难和艰辛,认识到很多跟年龄不相匹配的道理,乖巧懂事、勤劳肯干、聪明伶俐。自懂事起就非常勤快,从小就帮助大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各项事情,诸如农闲时候,上山拔草捡树叶,用于煮饭烧柴火;是家里做农活的得力助手和骨干;从不偷懒,都是大活小活抢着干;农忙季节,更是起早摸黑,夜以继日,没有半点怨言;看准出海时机,经常到海里获取零星海产品(家乡话说是找海),找回一些海产品,到市场变卖,贴补家用;尽管是“三块薯片一碗汤”吃不饱食,衣不裹身,还是力所能及,尽力而为,全心全意、默默无闻为大家庭付出,减轻负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得到长辈和兄长兄嫂的一致好评和赞赏……</p><p class="ql-block">父亲二十一岁时,在跟母亲结婚成家后,一直到二十八岁分家时,整整八年青春年华,也都是一心一意为大家庭尽心尽力,忙前忙后,特别是大伯父成为大队(现在的建制是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并兼任门头和西江两个村的仓库管理员和出纳后,工作非常非常忙碌,没有半点时间关顾大家庭的日常和农活,而且,二伯父已经长期在上海打工,面对两个奶奶和曾祖母,当时侄子侄女又多又小,十几口的大家庭,里里外外,农活脏活,父亲和母亲一起,不计较得失,毫无怨言,全心全意,辛辛苦苦,一声不吭,为大家庭的正常运转,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努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父亲结婚七年后,直到二十八岁时,有了我的时候,才从大家庭里分家出来,自立门户,虽然当时分家时家徒四壁,但是还有栖身的房子居住。他信心满满,相信只要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度过难关,带领小家庭前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虽然分家了,但他和母亲对兄长兄嫂情谊深厚,对曾祖母和两个奶奶都是尽心尽责,尊重有加,对待侄儿侄女,视同己出。诸如,在大侄儿筹措学费困难的时候,自愿把用于铺设二楼的楼板变卖,让他圆梦上学;考虑到大伯父担当大队(现在是西江村和门头村两个村委会)干部,公务在身,全心全意工作,思想觉悟,非常非常忙碌,鞠躬尽瘁。家里子女多而且幼小,无法抽出时间伺候照顾三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父亲毅然决然放弃了明知能够成为正式职工的单位,毫无怨言辞职回家伺候照顾老人,承担责任,为曾祖母和两个奶奶的老年生活,专心伺候,让她们安度晚年。为了满足奶奶提出的在殡葬那一天,能够比较体面殡葬,毅然决然把自家房屋的已经镶嵌在两边墙上的楼杆(用于铺设二楼的木头),敲出变卖,用于购买奶奶的特别好的四片杉树棺木,成全老人家的最后愿望。</p><p class="ql-block">父母亲做出以上这两件事(把楼板、楼杆敲出变卖),虽然给我们日后家庭的重新购买楼杆和楼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这些都是值得的,于情于理,于心无愧。我清楚记得,后来是花几年时间,父亲出外打苦工,省吃俭用赚些钱,先后分三次购买木材,才完整铺设二楼的楼板,虽然我们推迟几年才能够住上比较舒适的二楼,但是我们子女都为父母亲的尊老爱幼、大方得体、无私奉献的模范表率作用,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经过父母亲多年的拼搏努力,不但把两间房子楼板铺完,还在旁边再建了一间半的露台,一层用来做厨房和养猪房,二楼的露台用来曝晒农作物,减轻曝晒农作物时无处晒、还要看护、防止被小偷窃取。炎热的夏天,我们晚上还能够在露台上乘凉睡觉。</p><p class="ql-block">父亲是我们这一代孩子心目中优秀、帅气、睿智的典范,他的一生也是经历艰难困苦的年代,连年的自然灾害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曾一度让父亲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穷乡僻壤农村的落后和窘境也让父亲艰辛波折,他在嫩芽之初就饱尝着人世间的悲散离落,祖父早年遇难,童年就失去父爱,年纪轻轻就承受生活的磨难,伺候曾祖母、两个奶奶老人的重任就压到他稚嫩的肩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