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凤凰演传奇

松柏長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涅槃凤凰演传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继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名流盛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原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沁水县戏剧协会名誉会长张保平、吴国华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二度杏花表演奖、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副经理成静云题词。</p> <p class="ql-block">🌻沁水县原文联主席、沁水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崔奇题词。</p> <p class="ql-block">🌻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城市戏剧协会常务理事,原沁水县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沁水县蒲剧团团长,沁水县戏剧协会顾问樊瑞秀题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沁水县戏剧协会会长张鹏飞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山西省毅圣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沁水县戏剧协会副会长王政兵题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沁水县人民戏剧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沁水县戏剧协会副会长裴军军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沁水县戏剧协会秘书长柴赟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正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党梆子,作为山西地方传统戏剧的瑰宝,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党梆子流行于晋城、长治两市绽放光彩。它与晋剧、蒲剧比肩,拥有同等深厚的历史价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党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派。“州底”,指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潞府”,指长治、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壶关、平顺、沁县、武乡、沁源等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晋城的上党梆子较早出现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据传,“鸣凤班”的成立是因为阳城县有一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嫁给晋城一个叫“翱鸣”的人。这个男人也喜爱戏曲,于是他们二人共同成立了一个戏班,取俩人名字中各一字,即为“鸣凤班”。“鸣凤班”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影响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县,于是各县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上党梆子班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的前身,是樊庄乡樊庄村、端氏镇端氏村、郑村镇北落村的农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它们犹如三颗璀璨的星星在沁水的戏曲天空闪耀着独特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樊庄村的业余上党梆子自乐班历史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有四代70余年的历史,现还在世的村中高寿老人尚能说出从光绪中叶到解放时的每一代主要演员的姓名和行当。新中国成立后是第五代演员。正式成立业余剧团是1946年元宵节。1947年村里邀请晋城的吴圪度和阳城的张德成来指导排炼。演员大多是13—15岁的青少年,主要演员有:张荣福、樊双囤、张平平、王三买、陈黑毛、樊广旭、樊巧荣、樊德孩、刁党计、樊棉荣、樊忠孩等。主要节目有:《杨八郎探母》《天波楼》《金沙滩》《乾坤带》等。演员功底扎实,演出节目丰富,颇受观众欢迎。时任团长张荣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樊庄村自乐班农民业余剧团部分演员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樊棉荣(花旦)(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樊双囤(老生)《徐策跑城》饰演徐策。</p> <p class="ql-block">🌻樊永河(大净),樊庄农民剧团创始人,沁梆剧团老艺人。(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樊棉荣(花旦)在《天波楼》中饰演九妹。</p> <p class="ql-block">🌻樊富林(二净、红生)导演,(剧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氏村于1944年建立了明星业余上党梆子剧团,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沁水东部以端氏为中心的新设县取名为士敏县。该剧团为士敏县领导的重点业余上党梆子剧团。1946年3月《太岳文艺通讯》曾载文报道过该团演出的《加租增佃》和《王老财拼命》等剧之情况。1947年撤销县制与沁水县合并。1948年县里决定将业余上党梆子剧团改组为职业剧团,取名黎明剧团,县里拨出200石小米作为开办经费,购置了行头及音乐器具,在晋城请来了上党梆子名角车春保与其子车小根,又在河头村请来了音乐教师刘白旦,地址选在沁水郭壁村北头,用了一冬一春半年时间,排炼了《龙头案》《徐公案》《破洪州》《双挂印》《清峰山》《乾坤带》《海涛关》《金沙滩》等戏。郭竹林扮演《青峰山》的严玉莲、冯桂兰扮演《龙头案》的皇姑、田玉镜扮演《破洪州》和《双挂印》中的杨宗保。公演时观众一片叫好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落村农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俗称故事班、家生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活动在民间,很有群众基础。大约成立于1910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成立之初群众自发凑钱购买锣鼓家伙和行头,演员自动捐款邀请晋城河底河村老艺人马古首来村里教戏。北落剧团成立后,几十年如一日,走村串巷,活动于民间。主要节目有:《乌鸦山》《黄鹤楼》《跳花园》《破洪州》《双挂印》《梁山伯与祝英台》《战宛城》《小秃下四川》《沙家滨》《红灯记)》《江姐》《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小陈庄》等。主要演员有:任守武、王家广、任拴太、牛小满、赵风保、牛郭忠、任小富、任闺女、任玉顺、任朵计、王竹叶、赵小葱、任小耐、任小赛、任旭红、任米竹、牛万康、赵进德、潘果鱼等。乐队有:任讨元(司鼓)、任群太(大锣)、任古首(大锣)、任起风(小锣)、任揪红(小锣)、任铁锁(京衩)、任胜利(京衩)、任拴毛(梆子)、任志英(梆子)、任天保(操琴)、牛乐会(操琴)、牛买牛(二把)、潘郭屯(二把)、牛万昌(二胡)、任小乱(胡胡)。全团共有演职人员50余人。团长为王家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落业余上党梆子剧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固定的排练场地,多演忠诚良将的传统节目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现代节目。无论到哪里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演员任守武既演男旦又演须生,文武兼备。在《祝英台与梁山伯》一剧中扮演祝英台,扮相俊美,一招一式细腻到位,一念一唱与女演员不相上下。在《黄鹤楼》一剧中扮演周瑜,凭借规范的动作、扎实的功底、精堪的技艺、响亮的唱腔,赢得了观众高度赞誉。王家广主攻老旦,功力过硬,动作规范,张弛自如,唱腔、念白、台步都很规范。女演员任朵计,主攻小旦,声音洪亮,无论唱腔、身段、作派都有相当的深度与厚度。女演员王竹叶,主攻小生,模样俊俏,举止端庄,动作敏捷,身段不胖不瘦,表演刚健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生角演员。女演员任小耐,无论花旦、青衣、武旦和圭门旦她都能演,而且演得非常到位,唱腔清新婉转,表演入木三分,把上党戏的优美特色恰到好处地展露无遗,由于表演出色,被沁水县永安煤矿破格招为矿宣传队演员。牛万康(又名牛水红)郑村镇赵庄完小毕业后回北落村投身戏曲事业,成为北落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后起之秀,主攻须生,唱念做打全优,手眼身发步都佳。他与赵进德、任小耐等成为北落剧团新一代领军人物。潘果鱼、任米竹在现代戏剧中或优雅高贵或甜美动人的精彩表演得到观众的追捧。司鼓任讨元,鼓艺精湛,技高一筹,打得一手好鼓板,被誉为沁水第一鼓。二胡牛万昌,功底深厚,弓法、指法俱佳,结合演员唱腔,用高超的技艺,把上党梆子曲目演奏得行云流水,入耳动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晋城县浪井村、犁川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与北落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合并,曾轰动一时,演出水平可与专业剧团相媲美。观众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掌声叫好声接连不断。北落村上党梆子业余剧团每年元宵佳节均到郑村镇为群众义演三天戏,受到郑村镇党委和政府的嘉奖。农历正月27日,是传统添仓节,每年此时北落村都要举办庙会3天,上午由北落村的扛桩、高跷、竹马在村里表演,下午晚上在午台演戏。周边村庄的群众都专程前来观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上世纪70年代初期北落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还曾受邀赴晋城、阳城、沁水会堂卖票演出,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端氏、嘉峰、郑村合并,成立了端氏卫星人民公社,北落、端氏两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合并,成立了端氏卫星公社文工团,演出以现代戏为主。后又与沁水县郑庄镇东大、西大村木偶剧团合并,成立了沁水县人民木偶剧团。因剧团效益不好,困难重重,被迫解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10月,沁水县举办了有8个村农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参加的汇报演出,樊庄村农民业余剧团一鸣惊人,受到了县委极大重视,县委决定以樊庄村业余上党梆子剧团为主,端氏、北落业余上党梆子剧团为辅,组建专业沁水县人民上党梆子剧团。但端氏村与北落村业余剧团都想以自己村为主组建剧团,大部分演员不愿意参加,只有北落村业余剧团的外籍演员(浪井村、犁川村)朱小翠、陈黑秀、宋有才、赵荣生等加入了沁水县人民剧团。剧团刚成立时团长与演员均为樊庄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沁水县人民剧团成立后,排演了《卖油郎独占花魁》《刘海砍樵》《三滴血》等戏。因剧团初建,底子薄,经济困难,中共沁水县委发动全县干部、教师每人为剧团捐款5元,剧团也紧缩开支,积累资金,演职员两年没有发放工资。1954年又招收了一批演员,主要演员有:郑反珍、郑春喜、吕小伏、李瑞芳、樊双屯、赵荣生、田小春、刁党计、樊忠孩、赵运生、樊永河、陈黑毛、樊广旭,王不旦、宋元红、朱小翠、陈黑秀、张平平、王贞桃、樊棉荣、李中青、张文琴、刘玉娥、宋银娥、原慧英、牛紫竹、杨桂花、樊丑孩、樊富林、王三买等,计50余人。时任书记李世杰,团长张荣福。</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1956年群众为沁水县人民剧团捐款的收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代部分老艺术家图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慧英(花旦)在《双挂印》饰演穆桂英,时年13岁,(1963年拍摄的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原慧英《宝莲灯》(剧照)。</p> <p class="ql-block">🌻翟花田(左)、陈黑秀(中)、李金花(右)(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陈黑秀(左)、李金花(右)(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吕小伏(二净)曾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三关排宴》,饰演韩昌。</p> <p class="ql-block">🌻李忠勤(花旦)饰演穆桂英(剧照)。</p> <p class="ql-block">🌻李忠勤练功照。</p> <p class="ql-block">🌻宋银娥(小旦)在《三关排宴》饰演肖艮宗。</p> <p class="ql-block">🌻张文琴(女小生)在《跳花园》中饰演赵二舍。</p> <p class="ql-block">🌻张文琴年轻时的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沁水县梆子剧团第一代台柱子老艺人原慧英年轻时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沁水县梆子剧团第一代老艺人樊棉荣老年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图为第一代老艺人牛紫竹年轻时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图为牛紫竹在《双挂印》中饰演穆桂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沁水县与阳城县合并,剧团改名为阳城县卫星剧团。同时定出了一个“不走大村,走小村,不走平川,进山沟”的演出路线。当年秋天就顺着阳城、晋城、高平、沁水的边沿地区巡回演出,演员们自背行头,徒步行走。并创造了“大村盘箱,小村巡回,联系剧目,定好演员,背上戏装,随去随回”的办法。为适应这种演出需要,大伙开动脑筋,制作出“6用盔”、活屏风等道具。“6用盔”就是在一个盔顶上插换各种装饰,可作为6顶盔用,如三环头去了环,可让年轻的程咬金戴,插上一根翅子可给穆瓜戴或山大王戴,周围插花加帽顶,置冕旒板,可给皇帝登殿时戴,换上圆形纂,插上翅子,可作吕布盔用,换上文或武盔顶,可作文武帅盔用。“活屏风”是一个屏风框换上“寿”字,可作寿厅,换上“囍”字,可作洞房,换上“太阳”可作大堂,换上“老虎”可作帅帐,一物多用,方便灵活。</span></p> <p class="ql-block">🌻沁水县卫星剧团古装头部饰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恢复沁水县制后,卫星剧团仍归属沁水。上世纪60年代初至文革前是沁水县卫星剧团最鼎盛的时期。1963年由赵树理推荐,赴省城巡回演出,先后在和平剧院、并州剧院、省委大礼堂、太原工人俱乐部、太原钢铁厂、东安剧院、太原纺织厂、太原线材八处等。共计演出40余天。受到省城人民的热烈欢迎。副省长王中青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剧院看望全体演职员工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山西日报》在1963年9月30日发表了本报记者韩中昆的《历山丛中一轻骑》的文章,报道了沁水县卫星剧团的演出实况。</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1964年8月1日沁水县卫星剧团团部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传统戏剧被迫停演,要求所有剧团排演革命现代戏节目,卫星剧团排演了《红灯记》《三里湾》《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老王卖瓜》等。当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每县只保留一个剧团,梆子与蒲剧合并,改唱蒲剧,剧团命名为沁水县东方红剧团,书记王志玉、团长丁怀福,上党梆子剧团多数演职员工改行分配工作或务农,只留下张文琴、朱小翠、原慧英、王不旦、樊棉荣、牛紫竹等。</span></p> <p class="ql-block">🌻1964年秋,沁水县的梆子与蒲剧合并,改名为沁水县东方红剧团,梆子剧团只留下张文琴、王不旦、朱小翠、原慧英、牛子竹等。图为1971年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1970年,张文琴随七位蒲剧团主要演员赴北京京剧院学习样板戏《红灯记》时的照片。前排左起:吉丁虎、孔祥礼、张乱祥,后排左起:张文琴、谭高旺、王世仁、樊瑞秀、何桂梅。</p> <p class="ql-block">🌻张文琴在蒲剧《红色娘子军》中饰演连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东方红剧团改称青春剧团,一个剧团两支队伍,上党梆子为第一演出队,蒲剧团为第二演出队,分别下乡演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沁水县委、沁水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决定恢复上党梆子剧团,原来的演职员工除了因身体原因不能到剧团工作外,其余人员一律归团,主要归团演职员:樊守身、翟真彪、李战国、赵荣生、刁党计、陈黑秀、王珍桃、宋元红、李瑞芳、王不旦、吕小伏、张成义、樊双屯、王三买、樊棉荣等。同时又招收了一批新演职人员:闫小驴、贾进朝、宋乐扣、宋书香、李金花、罗建卫、李建忠、翟花田、史翠英、张大平、王平、樊月亮、李祥、刘林、李建贵以及蒲剧团毕业分配到沁水梆子剧团的15名演员:李春兵、杨伟民、蔺跃年、张麦正、柳跃进、高兵社、梁彩霞、田萍、张卫蒲、张萍萍、陈万政、苏向阳、杨旦龙、闫王萍、霍红霞。又经协商要回高平技校沁水籍7名学员:李国富、张向阳、刁青河、任粉林、张呆兰、李雪强、吉强和。当年冬天在端氏杏林村槐树庄排练。由李瑞芳负责,并请吕小伏参加。排出了《天波楼》《金狮坠》《李三娘》《小二黑结婚》等剧。购置与暂借了行头下乡演出。当时由张成义任支部书记兼团长,李瑞芳、樊双囤任副团长,吕小伏分管业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代及以后部分演员图片</b></p> <p class="ql-block">🌻闫王萍(花旦)在《杀狗劝妻》中饰演焦氏。</p> <p class="ql-block">🌻闫王萍在《儿女情》中饰演欢欢。</p> <p class="ql-block">🌻田萍(刀马旦)饰演太子杨勇(剧照)。</p> <p class="ql-block">🌻在《孟丽君》中,田萍(右)饰演苏映雪、张萍萍(左)饰演孟丽君。</p> <p class="ql-block">🌻宋乐扣(前)、李金花(后)(剧照)。</p> <p class="ql-block">🌻图为宋乐扣青年(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在《樊梨花》中,张呆兰饰演薛丁山。</p> <p class="ql-block">🌻图为青年张呆兰(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闫小驴(二净)(剧照)。</p> <p class="ql-block">🌻李春斌(二净)(剧照)。</p> <p class="ql-block">🌻陈晚政在《奇冤案》中饰演贾水镜。</p> <p class="ql-block">🌻在《徐公案》中,张呆兰(左)饰演小王、翟花田(右)饰演徐妻。</p> <p class="ql-block">🌻在《茶瓶计》中,闫王萍(左)饰演春红、梁彩霞(右)饰演龚秀英。</p> <p class="ql-block">🌻在《雁门关》中,潘晋军饰演杨八郎。</p> <p class="ql-block">🌻翟都胜(须生)在《雁门关》中饰演杨八郎。</p> <p class="ql-block">🌻在《金狮坠》中,郝瑞怀(前)、马兵婵(后)(剧照)。</p> <p class="ql-block">🌻車斗印,郑村镇马头山村人,沁水县上党梆子演员,中国内地歌手。多次代表国家远赴美国、法国等国家交流演出,屡获殊荣。现为山西省文化厅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图为个人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柳芳芳剧照。</p> <p class="ql-block">🌻在《雁门关》中,霍红霞饰演佘太君。</p> <p class="ql-block">🌻郝瑞怀(老生)在《徐公案》中饰演海瑞。</p> <p class="ql-block">🌻原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演员张呆兰(左)、李国富(右)(剧照)。</p> <p class="ql-block">🌻李春斌(二净)在《天波楼》中饰演焦赞。</p> <p class="ql-block">🌻闫王萍(花旦)在《徐公案》中饰演渔女。</p> <p class="ql-block">🌻2025年沁水县戏曲协会春节戏曲晚会上,褚海荣在《三关排宴》坐宫中饰演桃花公主。</p> <p class="ql-block">🌻褚海荣年轻时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张呆兰(左)、翟花田(右)剧照。</p> <p class="ql-block">🌻张呆兰在《黄鹤楼》中饰演周瑜。</p> <p class="ql-block">🌻田萍在《五世请缨》中饰演穆桂英。</p> <p class="ql-block">🌻图为张萍萍,沁水县龙港镇东安社区人,是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第二代主要演员,主攻小生,代表剧目有《孟丽君》《金狮坠》《汉宫秋月》《徐公案》等。扮相俊美,台风稳健,颇受观众喜欢。图为张萍萍中年时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图为闫王萍少年时练功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12月晋东南地区举办巡回评比,青年演员闫小驴获二等演员奖。</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闫小驴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沁水上党梆子剧团招收第三批学员40余人。由赵少春负责代培,地址在沁水县会堂院内,培训期3年。学员有:马兵婵、车斗印、陈建青、胡爱玲、李建刚、郭冬平、赵斗贤、刁万兵、翟文胜、吴书霞、赵艳、豆国平、李会连、蒋秋燕、王爱华、赵伊龙、马红梅、王海胜、李建胜、梁小会、张庆峰、胡爱玲、苏向东、王守印、梁末风、潘晋军、王雪花、李艳、王军强、郭冬平、翟都胜、陈军奇、史孝忠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3年2月晋东南地区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演出了《双挂印》,扮演杨六郎的王不旦获中年演员奖。扮演穆桂英的梁彩霞获二等青年演员奖。扮演孟良的闫小驴、扮演杨宗保的杨伟明和扮演佘太君的王平获三等青年演员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3年,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请人写出了《沁水县梆子剧团戏曲志提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9月,晋东南地区举办建国35周年现代戏献礼演出,沁水上党梆子剧团演出了由潘保安编剧、王不旦导演的现代戏《小磨庄》,引起了观众的重视。李瑞芳在剧中扮演的赵铁匠,获得了二等演员奖。时任团长为王世仁,支部书记丁怀福。</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部分主要演员与当时的文化局班子合影。前排依次为:樊瑞秀,王万新,贾广建,李来虎,李旭龙,张晓书,刘天智,李平;后排依次为:马学忠,刘广林,李广君,杨伟民,王不旦,刘育斌,车国良,车功强,闫接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沁水人民剧团选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书记由王世仁担任,团长为张建忠,副团长是李国富。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两为”方针,积极弘扬主旋律,致力于出人、出戏、出成果。彼时,剧团行当配置完善,人员阵容齐整,实力强劲,人才辈出,知名演员不断涌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须生行当有张建忠、李国富、贾进朝;大净有闫小驴,二净为李春斌,三花脸是陈晚正 、史翠英;小旦包括罗建卫、梁彩霞、张萍萍;文武生有杨伟民、张呆兰,文生有张萍萍、任粉林;武旦是田萍、张卫蒲;青衣有翟花田、宋书香、李金花;彩旦、丫鬟为宋乐扣、闫王萍;老旦则是王平、霍红霞。这些名伶大放异彩,声名远扬于沁水大地,无疑是沁水梆子剧团的顶尖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演员张呆兰,来自沁水县郑村镇常店村,主攻小生,文戏武戏皆擅长。其代表剧目有《樊梨花》《黄鹤楼》。在《黄鹤楼》中,她饰演周瑜,扮相英俊潇洒,动作规范到位,功底深厚扎实,技艺精湛高超,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沁水文化局领导的表扬。值得一提的是,她不仅演戏出色,还成功执导了大型古装戏《樊梨花》,演出后好评如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演员田萍、褚海荣、张呆兰、闫王萍、李金花等虽已退休,但依然心系戏曲事业,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操心、出力、贡献力量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8月山西省在晋城市举办振兴上党梆子调演,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上演了张世英、王吉贺编剧,李立三音乐设计,滕和华、武志远导演的神话剧《五彩石》,获得了群体表演奖。饰演王子的杨伟民获主演银牌奖、饰演五妹的罗建卫获主演铜牌奖,郝瑞怀、李忠祥、陈建青获优秀演员奖。对于这次山西省在晋城市举办的振兴上党梆子调演活动,沁水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县长白晚才、宣传部长韩笃富、文化局长柴粉香亲自带队全程参与。同时《五彩石》剧本也被山西省专业杂志社《三晋戏剧》登载,并在全省推广演出。时任团长是李广军。</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8年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神话剧《五彩石》剧本。</p> <p class="ql-block">🌻1988年沁水县梆子剧团在晋城市比赛中神话剧《五彩石》获得集体表演奖,杨伟民获得个人银奖,罗建卫获得个人铜奖,郝瑞怀、陈建青、李忠祥获得优秀演员奖。图为郝瑞怀饰演王子、杨伟民饰演小王子。</p> <p class="ql-block">🌻在《五彩石》中,杨伟民(小生)(左)饰演王子,罗建卫(小旦)(右)饰演五妹。</p> <p class="ql-block">🌻褚海荣,网名缘起星空,沁水县土沃乡褚家村人,沁水县梆子剧团第二代著名花旦演员,1999年9月在晋城市举办的国庆50周年调演中获得优秀演员奖。图为1988年山西省在晋城市举办振兴上党梆子调演,褚海荣在《五彩石》中饰演王妃。</p> <p class="ql-block">🌻《五彩石》剧组主要演员合影。左起依次为:田萍饰演大姐、罗建卫饰演五妹、导演腾何华、杨伟民饰演小王子、副导演武志远、闫王萍饰演五妹替身。</p> <p class="ql-block">🌻在《五彩石》中,演员杨伟民(左)饰演小王子、郝瑞怀(右)饰演老王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招收第四批学员40余人,由王不旦负责,宋乐扣、梁彩霞业务指导。培训期3年。地址分别在郑庄镇张峰村、龙港镇西关庙。主要演职人员有:赵军亮、李强、王姣妮、杜雪霞、柳芳芳、李丽、陈建芳、于海兵、刘陆军、王建军、张江龙、翟成玉、赵秦军、李巧霞、任军奇、原彩霞、原军燕、张向军、潘彩艳、冯沁芳、潘书胜、樊向前、李艳、侯沁彪、孙晋和、宋小波、陈少东、侯会婵、赵丽霞、冯军太、杨健、杨丑丑、何旭东、苏维霞、何文霞、陈勇、李军、李沁军、陈国龙、郭霞、刘小陆、王军利、刘粉普、梁振兵、李秋锁、李晋锋、王万军、贾振朝、宋秀平、樊竹芳、闫建堂、王必胜、王建军、王丽云、张胜云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9月晋城市举办国庆50周年戏剧调演,沁水上党梆子剧团演出了由杨书庭改编、郝瑞怀导演的现代剧《母亲泪》,此次演出成绩斐然,郝瑞怀获得了导演奖,马兵婵凭借精湛的表演获得了表演奖,褚海容、李海兵获得了优秀演员奖,赵斗贤获得了音乐设计奖,为表彰他们的精彩表演,每位获奖者都获得了120元奖金。时任团长李广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受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冲击,上党梆子观众大量流失,再加之演职人员工资发不出,新设备购不进,新节目不能排。无奈之下剧团只好承包出去由私人经营,期望借此走出困境,土沃乡郑永庭1993年至1994年承包了1年,因经济效益不佳停演。嘉峰镇武安村赵育雷1995年至1999年接手承包长达5年,期间先后在胡底乡樊庄村、郑村镇决坡村排练了一冬天,春天下乡演出,租借了樊庄村业余剧团的服装道具,赵育雷又自掏腰包9000余元,购买了行头,并请来了晋城原泽光剧团著名演员来忠诚到剧团助演。尽管做出了诸多努力,剧团依旧因各种原因多次停演。这样演演停停,停停演演,沁水上党梆子剧团基本处于半解散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各个时期演职人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9年3月24日,沁水县戏剧学校学员期中考试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2年,沁水县梆子剧团第三批培训班部分师生在原沁水礼堂院合影。前排:王爱华、马兵婵、梁秋艳、梁小会、马红梅、郭冬平,后排:陈建青、李建刚、窦国平、王保军、刁党计、王忠社、潘晋军、王守印、翟都胜。</p> <p class="ql-block">🌻1982年,沁水县梆子剧团青训班师生在原沁水宾馆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培训班学员吹打乐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5年12月,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做出决定,成立了沁水县人民戏剧演出有限公司,该公司将梆子、蒲剧两大剧种合二为一,打造出一支既能展现梆子魅力、又能演绎蒲剧风采、推动整体艺术同步前行的国有企业表演团队。共有演职人员60余人,其中梆子剧团演职人员15人:郝瑞怀、李春斌、马兵婵、柳芳芳、杨云岗、郭冬平、杨书庭、翟成玉、刁万兵、卢晋梅、刘陆军、成晋芳、赵秦军、李林军、杨伟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独特的一个剧团,两个剧种模式,在下乡演出时,充分尊重群众需求,依据群众爱好,选择剧目进行表演,根据观众要求进行演出。这种演出方式很受群众欢迎。但令人遗憾的是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现在剧团低于45岁左右的演员所剩无几,大部分演员都是退休后返聘回剧团演出。剧团前景堪忧,县委县政府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和支持。为了做到沁水戏剧传承后继有人,振兴沁水戏剧要从娃娃抓起,建议在沁水职业中学招收一个戏曲培训班,由县里提供资金支持,职业中学选派优秀文化理论教师授课,同时剧团派出经验丰富、资质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艺术指导,使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得以传承和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5年剧团改制后,时任团长杨赵军,现任团长裴军军。</span></p> <p class="ql-block">🌻改制后的全体演职人员。</p> <p class="ql-block">🌻改制后剧团领导班子。</p> <p class="ql-block">🌻2015年沁水县梆子蒲剧合二为一,成立沁水县人民戏剧演出有限公司。图为合并后部分梆子剧团演职人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沁水县是个文化大县,又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我们要以沁水丰厚的戏曲文化历史底蕴为基础,创建文化强县,做好上党梆子的传承发展和守正创新,振兴沁水上党梆子剧团,让这个县级剧团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发扬广大,重塑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思想集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田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笔尖带着真情实感,写出了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艰难曲折又繁荣昌盛的发展历程,我拜读再三,沉思良久,受益匪浅,值得共享珍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上世纪70年代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的一名管理人员兼演员,对剧团情况比较了解,读着此文瞬间好像搭乘时空顺车回到了剧团的当年,当年的人和事历历在目,读来栩栩如生。您的文章方方面面都写得很详细,是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历史的真实写照。我为您点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些拉下的,比如这几位:剧团书记张成毅、业务团长樊双囤、成员陈黑秀和王真桃,还有司鼓樊守升、头把翟真彪、小锣李白驴等,这些人都给剧团作过不小贡献,也都是关健人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王明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校长获悉你写的《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的前世今生》一文,详读两遍,感受颇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这是沁水县有史以来第一篇记载上党梆子戏剧文化发展的小志文,也是戏剧行业鉴古而承前启后的接力传递火炬,它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本文详细记录了沁水县樊庄村和北落村自清光绪年间至今近一个世纪以来上党梆子戏剧走过的繁荣昌盛和艰难坎坷之路,而且人物真实,事物清晰,实属不易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上党梆子几代老艺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现在大部分老艺人已过世,他们的传人能继承前辈的遗志,把所闻所知圆满地托授与你整理与发表的这种精神真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建议此文最好按志书的手法写,让县宣传文化部门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梆子蒲剧全面写,把小志书扩为大志书,图文并茂,章节分明,能细则细,能远则远,出版成册,存档于案,为沁水戏剧事业留一份珍贵而传世的历史文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是沁水县上党梆子传人授托你这个笔者,是上苍的安排,真是找对人了。你既是上党梆子戏迷,更是一个文笔优秀的笔杆子,文章写得很好!值得一读,真是非你莫属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有两处需作修改:1.任小耐这段,把句号改为逗号,接曾被永红煤矿招为…2.神话《五彩石》剧本曾被山西省《三晋戏剧》专业杂志登载,并在全省推广演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吴希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老师此文写得真好!对人们了解上党梆子剧种的魅力很有帮助。阅后提一个纠误四点建议,作为对此文的支持。一个纠误:即2015年11月经沁水县人民委员会,沁水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人民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是一回事,刚建国时人民政府称县人委。四点建议:1.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最鼎盛时期要写详细点,上党梆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剧种,听着上党梆子音乐,犹入人间仙境,有利于身心健康。2.衰败的原因要分析一下。3.扶持支持力度要上去。4.宣传文化部门要有专业人士来领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余很好,你下了功夫,费了精力,向你致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秦立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老师您好,您发的微信已收到,我和方海金老师看后都为你这位年近8旬之人的精神所震撼,为有你这位老友感到自豪。实在是精神可嘉!关于你写的文章内容,我们感到准确属实。有些具体情况我们也不太了解,我们想帮点忙,但心有余力不足,实在是无能为力。据我所知:1.上党梆子这个剧种最先创始人是晋城市陵川县一个姓赵的人建立的剧团。2.咱沁水梆子剧团六几年时有这么几个人没记录,嘉峰的铁重,有个唱老旦的是阳城人,不知姓名,只记得她演《红灯记》里的李奶奶。还有个唱青衣的,叫张慧英,后因演技高超调晋东南梆子剧团。还有个原在人民剧团的高旺,唱三花脸,后到沁水蒲剧团演大花脸。这些人你没记载。3.你征录的北落剧团忘了牛水红这个主角。还有任古首是打大锣的。4.你在文中提到呜凤剧团成立于乾隆50年(1875年),我认为有误,乾隆50年不应是1875年。望你查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所说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徐淑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校长,您好!您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将沁水县上党梆子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前世今生尽在其中。乐队队员所执乐器、演员与其对应的角色,您皆如数家珍,描述细腻入微,读来那些场景仿若就在眼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实在是妙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铁杆戏迷!收集如此丰富详实的资料,其中耗费的心血与精力难以想象。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满是一位长者对上党梆子炽热的热爱,以及为推动其发展而奔波的急切之心,着实令人钦佩,必须为您点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坚信,在您以及身边众多热爱戏剧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下,必将为振兴沁水县的戏剧事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感谢您,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王政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分享沁水县梆子剧团的辉煌过往以及在不同年代所面临的困境。通过阅读您的讲述,我增长了许多新知识,对梆子剧团的历史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父亲是个十足的戏迷。不论农活多忙,只要附近有唱戏的地方,他都会步行几公里赶去观看。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跟着去凑热闹、看戏。小时候,我经常买各种戏曲磁带和光盘,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后来我当兵来到太原,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可我依然钟情于家乡梆子的唱腔,以及热闹喜庆的八音会表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从事唱戏和八音会表演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么珍贵的文化若就此失传,实在太可惜了。好在有您和其他老同志们一直关心、守护着这份文化,这让我十分感动。在此,我要诚挚地感谢您为梆子戏剧文化所付出的一切!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您尽管吩咐,我定会全力以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面许多演员我熟悉,我只是喜欢但唱不好,瑞怀哥是我的启蒙老师,李金华大姐也教过我发声,我很感谢他们,2017年我回去在固县搞过一场晚会,瑞怀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任二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落村上世纪60年代上党梆子剧团记得演出过《红灯记》《沙家滨》《奇袭白虎团》等。1982年沁水县招收了30名学员,记得马兵婵的“兵”字好像是“丙”字吧?你再核对一下,她是刁万兵的媳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赵庄村的上党梆子剧团要比北落的上党梆子剧团成立得早,应该写进去,弘扬一下我们村的戏剧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张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您写得很详细,后面几位领导点评的也很到位,特别是吴希武叔叔提的四条,对行业发展很重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也只能是敲敲边鼓,无能为力。不过事在人为!也许经过您的作品和大家的努力能有一个新的起色也未必可知。但愿吧。至于里面提到的几个人的情况,据我所知,高旺及谭高旺老人家,他二儿子谭冬冬也,不知他是否在梆子剧团呆过。马兵婵名字里的兵说是丙字,其实这跟剧团人文化教育受限有很大关系。如:兵、斌、丙,丙和斌、霞和下、俊和军、灵和林、冬和东等等,大多会误写,可和本人联系后备注。例如马兵婵(马丙婵),谭高旺(高旺),樊瑞秀(张善),张萍(张肉娃)等。有误写,有小名,有艺名,仅供参考,若有冒犯,请谅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琴声悠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才是真正的戏曲爱好者,从戏曲的开始发展流传到哪些地方以及戏曲的名字,都写得详详细细,不像我们只是看个热闹这么简单。给你点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王明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详细阅读一下《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的前世今生》,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详细记录了沁水县梆子剧团的人物和事迹,记载了他们艰难而辛苦奋进的征程,从中便知我县上党梆子剧团的前辈们为沁水的戏剧事业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曾经的兴旺发达来之不易,而今的衰落令人心寒不已,为之,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为重振沁水县戏剧而献言献策,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张鹏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剧团,在任老师的记载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剧团的前世今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以及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上党梆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任老师的记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为传承和发展上党梆子艺术做出了贡献。在他的笔下,沁水上党梆子剧团的形象更加鲜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剧团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柴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老师,您这文章写得实在是妙,我先赶紧收藏起来!这篇佳作一经问世,无疑将为沁水县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发挥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任老师您已年过八旬,却依旧心系戏剧事业,凭借深厚积累与满腔热忱,为沁水戏剧界精心雕琢出这篇佳作 。如此奉献,可谓功在当代,福泽千秋,实实在在地为沁水地方文化传承立下汗马功劳。在此,必须为沁水县戏剧协会中德高望重、年龄最长的理事 —— 任继红老师点赞,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郝瑞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得太好了,支持。</p>

剧团

沁水县

上党梆子

饰演

沁水

演员

演出

业余

生活照

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