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留园多次,听着导游深情的介绍,看着主播热情的讲解,总有余音绕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犹未尽之感,愿与你分享一番</span>!</p> <p class="ql-block"> 留园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四处园林之一,其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而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则是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留园又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结构紧凑,富丽堂皇,其余的三处分别是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园。</p> <p class="ql-block">留园的门很小,高不过2米许,宽不过1.5米,很不起眼,小中见大,这正是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 门厅正中上方悬挂着"吴下名园"匾额,似乎要告诉我们留园曾经拥有的辉煌,大型漆雕屏风上绘有留园的全景图,它是用2500块玉石镶嵌而成的,在苏州城2500岁生日的时候,由苏州玉石雕刻厂制作,每块玉石代表了苏州一年的历史。在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留<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占地35亩,可</span>分为四部分: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北部依稀可见乡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尽得山林野趣。</p> <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4日,留园又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一起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留园"呢?</p><p class="ql-block"> 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仆寺卿</span>徐泰时因为性耿介,敢直言,平生慷慨任事,遭人忌恨弹劾罢官回苏州以后,修建了东、西两园,东园就是今天的留园,西园后来被他的儿子捐做寺庙,也就是今天的西园寺。徐泰时去世以后,这个东园也就逐渐荒废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的乾隆末年嘉庆初(公元1794-1798),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的吴县东山人刘恕(号蓉峰)辞官回家后购得东园的旧址,进行整修和扩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内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名字</span>改建为"寒碧山庄";又叫"花步小筑",因为前面有一条路叫花步里。因为主人姓刘,老百姓都叫它"刘家花园",简称“刘园”……,直至荒废。</p><p class="ql-block"> 同治末光绪初(公元1873-1876),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废园,对此园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葺,并将它改名为"留园",一是"刘"与"留"谐音,二是盛康在整修花园时曾发现一块"长留天地间"的石碑,他想这个花园历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平天国战乱</span>仍然保留下来,似乎在冥冥之中,也希望留园能永远留在盛家手中,这个"留"字又有让客人流连忘返之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康出身中药世家,精通医道,原在常州开国药店,曾给李鸿章搞军需品,经李鸿章介绍,献丹药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兴之下,就把台湾海峡的钓鱼岛等三座小岛赏给盛家种草药。盛家是近代中国显赫的家族,盛康的儿子盛宣怀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洋务派重臣,当过邮传部尚书,是既有权,又有钱,连宋子文都曾经追求过盛家的小姐。二十世三十年代,张治中曾在这里设立"高级教官室"作为筹划抗战的秘密司令部,苏州沦陷后,日军驻扎在这里,被用来养马,里边马粪堆积,糟蹋的不成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 从门厅往前行有较长过道不时有个被称为“蟹眼”的用作采光的小天井,里边种植南天竹或芭蕉。不远看到这个长方形地小院,尽管庭院面积有限,却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地“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寓意“金玉满堂”,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p> <p class="ql-block"> 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书,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的墙上有六扇花窗。花窗便于通风和采光,也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称为透景或漏景。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激发兴致,达到“移步换景”之妙。</p> <p class="ql-block"> "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坛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交柯"指两树枝干交错缠绕,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此处以白墙为底,翠柏山茶,上有砖额点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往前就是 "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在绿荫轩旁曾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像两把伞遮在屋顶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span>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称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主人谦称花园只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此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亦是以白墙为纸,</span>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又垂下几缕绿叶组成的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练洒脱之感。</p> <p class="ql-block">绿荫轩旁的美人峰</p> <p class="ql-block"> 出绿荫轩向北,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地两层楼建筑,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瑟楼,</span>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的。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名为“恰航”。</p> <p class="ql-block">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地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便是赏荷地绝佳之处。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地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地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来命名。该厅南北两面都设落地花窗门,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p> <p class="ql-block">在小蓬莱处看涵碧山房</p> <p class="ql-block">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胜收。</p> <p class="ql-block"> 来到露台前,这儿是园主人观赏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种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竞相绽放,美景尽收眼底,因为露台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台。此处,还可以观赏到前面的假山,假山按材料可分为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和土丘假山。留园这儿的假山比较特殊,下面黄石填底,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上面湖石为顶,非常秀丽,因而兼有阳刚、阴柔之美,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p> <p class="ql-block">现在已近三九时节,虽池无荷树无阴,但池清竹翠不乏美景,正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 站在荷花台上还可赏到布置独特的留园中部山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山石造景则以“一池三岛”地规制成“蓬莱”仙境。</span>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数百年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的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看看地面上用卵石、瓦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大家所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留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p> <p class="ql-block"> 再向左上山就是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约700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为沿墙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楼廊等;按形式又可分为曲廊、波形廊、复廊。廊是园林建筑中独立的有顶的通道,有连贯的作用。留园的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廊一是可遮阳挡雨,二是景点联系纽带,三是平缓地过渡,巧妙地将客人引到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 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镌刻的"二王"法帖,二王指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帖是指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留园墙上保存了379方法帖(另有4方因破损残缺放在仓库没有上墙,文庙碑刻博物馆现存6方,苏州图书馆有10方仅存拓片,根据推算留园原有法帖应在400方以上),留园墙上的这些书条石不仅收录了历代书家名帖,还记载了很多留园珍贵的史料,是当之无愧的"书法长廊、艺术长廊、园史档案",堪称园林一绝。</p> <p class="ql-block">原件由于有玻璃罩着照片反光厉害,就拍照了留园宣传橱窗的图片替代一下。</p> <p class="ql-block"> 来 到"闻木樨香轩","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因此,这是观赏秋景的地方。我们说,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很讲究,此处的"闻木樨香轩"也包含有深刻的禅意,佛教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过了山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可"字,就会发现这个字用的非常巧妙,"可"还有"好,漂亮,美丽"的意思,如我们常说这个姑娘很漂亮叫"可人"、这个菜很好吃叫"可口",这个亭子也就包含了漂亮的亭子的意思。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桌子是用灵璧石做成的,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是虞姬的故乡,所以又有美人石的说法。灵壁石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是比较少见的。刚才,我们已经分别看过了观赏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对方,此处的可亭就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林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回过头来看一看,对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与可亭形成了一个对景。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在园中修建船舫,一是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活气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种建筑形式,有厅、有台、有楼、有阁……,是苏州建筑艺术的集萃,并可增加园林建筑的层次感,使其更具有观赏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间,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要求;四是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思想,《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成为他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标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理想,尽管他们希望隐逸,但文人士大夫骨子里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抛弃不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对老百姓好,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p> <p class="ql-block"> 可亭的东北侧有一两层小楼叫"远翠阁",唐诗有"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而命名,楼下是"自在处",佛教有"大自在"的说法,陆游还有"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远翠阁楼前的海棠花与铜钱图案的花街铺地</p> <p class="ql-block">远翠阁下边的“自在处”</p> <p class="ql-block">“远翠阁”与“汲古得修绠”</p> <p class="ql-block"> 可亭往下池中有一小岛名"小蓬莱"。《史记》中讲,瀛洲、方丈和蓬莱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据说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去寻药,还在宫苑中以石叠造了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为造园时常用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 过“小蓬莱”,有个方亭叫"濠濮亭",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为水名,《庄子·秋水》里面有这么两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快乐呢?"庄子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鱼的快乐呢?"这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辩”;另一个故事讲,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出来做丞相帮他治理国家,庄子说:"我听说有一只大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装起来,用手巾盖在上面,珍藏在庙堂之中。那么,这只龟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活着在污泥中摇头摆尾的好?"那两个人讲,"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活着的好。"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呢,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龟。"庄子的这种思想就是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隐逸淡泊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抬头看,便是曲溪楼,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曲溪楼向右就可以进入了西楼,它位于五峰仙馆之西,所以叫"西楼"。</p> <p class="ql-block">留园的东部是高低错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这里是旧时园主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通过粉墙、走廊等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形成了重院叠户、庭院幽深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这里便是清风池馆,清风池馆</p><p class="ql-block">为水榭形式 单檐歇山造。 清风, "穆如清风"之意, 喻太平盛世, 又有苏东坡《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之实景 。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影,环境十分幽雅。</p> <p class="ql-block"> 出清风池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为什么叫"五峰仙馆"呢?厅堂前面的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他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据说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样的石头</span>。小院中是用青石铺成的冰裂纹地面,厅前的台阶是被称为“涩浪”的独特构筑,用朵云石垒成,取脚踩祥云、踏浪之意,人在云上,飘若仙。</p> <p class="ql-block"> 在小院的东侧是鹤所,当年养仙鹤之地,松鹤延年,吉祥长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是留园三代主人不断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为青石,为明代遗物。盛氏将其作为主厅,是生日、结婚等重要活动场所,通过一排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部为宴饮会客之所,布置十分讲究,以中间圆桌上的花为分界线,供桌左边为主人,右边为主宾,接下来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一一对应就座。古时候,女眷不能再外客面前抛头露面,里边的厅相对于外边的厅叫内厅,人们还将其夫人称为内子、内人、贤内助等,内厅也可以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使唤。五峰仙馆也被称作楠木厅,因为室内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质地好,纹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为什么这儿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来日本兵曾将这里作为马厩,这些楠木柱下边被马啃坏了,建国后重修时只能用水泥补上,为了美观才用漆将其掩盖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五峰仙馆的正中的银杏屏门上刻有《兰亭序》,两旁的纱隔窗有精美的花鸟画,看上去就象玻璃一样,有点透明的感觉,可隐隐看到对面的景色,虚虚实实,明暗相间,画中有画。</p><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五峰仙馆的西边有一房间"汲古得修梗",这里是一间小书房,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下极大的功夫,含义深刻,令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五峰仙馆的背面有留园有三件宝之一的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座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抬头我们看到的这副对联非常有名气,是苏州状元陆润庠所写:"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上联用"正、变、幽、达、坚"五字概括这五部古代文人士大夫必读书的精髓,意思说潜心读书,其乐无穷,说的很有道理,不然古人就不会讲"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所以我们向来重视教育。下联用"野、疏、洁、芳、韵"五字概括了五种花的独特风格,与人的品格道德一一对应,花品即人品,自喻为花中神仙,借物言志,这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典型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 石林小院旁:从五峰仙馆边上往北,穿过小门,有一个小院子,这里就是"还我读书斋",古人读书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陶渊明讲,"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这儿是主人的书房。书斋为楼房,非常安静,现在这里陈列了一些工艺品。</p><p class="ql-block">退出书斋,或者直接从五峰仙馆往东,我们来到的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们说大院要"动中观",小院要"静中观"。大家看这边有几个字"静中观"。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鹰犬斗”。</p> <p class="ql-block"> "揖峰轩"名取朱熹"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他曾经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书馆宠异之",认为湖石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得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揖峰轩环境幽雅,不妨作为三四个好友论诗作画,操琴对弈的好地方,里边有琴、有棋。尤其是两桌,一边是围棋棋盘,一边是象棋棋盘,拿掉棋盘,桌子形同七巧盘,可以拆开来随意放置,小方桌可以看到院内用来拜月,也可取一墙角放花盆、茶具等。红木菱花门窗上的蝙蝠、双钱、万字图案等都是吉祥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 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台,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只可惜美轮美奂古戏台毁于日军的一把火。</p><p class="ql-block"> 鸳鸯厅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两个屋面;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南边是女厅,北边是男厅。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厅里,每一扇门、每一扇窗看出去,要么恰好有一株树,要么恰好是湖水山石,客人坐在厅里,也能观赏一幅幅天然图画,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除了"鸳鸯厅"名字外,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国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 林泉耆硕之馆门前面太湖石的就是冠云峰,冠云峰重5吨,高6、5米,造形奇特,峰顶似乎像一只雄鹰兀立其上,鹰头在西,向下盯着一只向上趴的老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湖石名峰假山。冠云峰与大理石座屏、鱼化石并列为"三宝",同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表面意思是"洗洗天上的白云",冠云峰的倒影透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这池水来清洗冠云峰,实际上也就是说,做人也要像冠云峰一样,时时洗涤身上的"尘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修养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因为"石巅高耸,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冠云峰"之名由此而来。还有人讲从西北方向看这座湖石假山就象观音菩萨怀抱婴儿,脚踩鳌鱼,取其谐音叫"观音峰"。</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的美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瘦、皱、漏、透"。以"瘦"为美,古来有之,讲究线条美、曲线美并不是今人的专利,大家不妨看一看冠云峰是不是象一位少女一样苗条修长?而冠云峰的"瘦"正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与我们的主观认识相一致;"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可以透出光线,玲珑剔透;"漏"指洞洞相连,脉络贯通,石头上有许多孔隙,雨水不会积存在上面,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所谓"瘦、皱、漏、透",只不过是这些石头的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欢石头,更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石头,对石头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西北(冠云楼的右前侧靠近走廊边)的石头叫岫云峰,冠云峰东北十余米处(冠云楼右前方、贮云庵后面的石头)叫瑞云峰,是当年盛氏寻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补缺才这样布置的,其实真正的瑞云峰却不是这块石头,它在苏州第十中学里边。后来,盛康的儿子盛宣怀还将他的三个孙女分别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为留园平添了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北面是一组体量高大的建筑"冠云楼",东北侧的六角形亭子为"冠云亭",戗角黛瓦。</p> <p class="ql-block"> 冠云峰的东面是盛氏的家庵,是盛康参禅礼佛的地方,盛康别号待云,所以当时叫"待云庵"(后来改名叫伫云庵或贮云庵),往南小院中有亦不二亭,是一个半亭,亭名深含禅意,佛教中有"不二法门"之说。留园中很多景点融合了主人在这方城市净土中参悟人生,寻求解脱的佛教思想,如"闻木樨香轩"、"活泼泼地"、"自在处"、"亦不二亭"等。</p> <p class="ql-block">“亦不二”亭</p> <p class="ql-block"> 冠云楼下面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也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迄今有一亿四千多万年了。</p> <p class="ql-block">冠云峰与冠云台</p><p class="ql-block">在浣云沼的西面有冠云台,是四方形,背靠长廊,三面敞空,台下砌驳岸,台内匾上有"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蕴含了园主对道家思想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处小院以冠云峰为中心,周围的几座石峰、池子和几组建筑犹如众星拱月,加之园主人有意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更加烘托出冠云峰的高大。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灰白色的太湖石与周围的黑色的屋顶对比,产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通过线条的对比,高高竖立的冠云峰与周边的建筑屋脊、屋檐等横线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由此而衬托出冠云峰犹如江南少女般明快、修长、靓丽,给人一种美感。</p> <p class="ql-block"> 从冠云台西进入是"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出自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指及时雨,"快雪"是轻快、飞舞飘落的雪花,暗指瑞雪,这三词连用所描述的三种自然现象对农耕很重要,既表示园主人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愿望,也表达了希望园中花草茂盛的心情。站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长廊将以冠云峰为中心的景区与西部隔开,西边比较空旷,但又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顺着走廊向西,前面一堵高墙,墙上的圆洞门有"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此门,生机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园呈现在我们面前。园内种值了杏树、桃树,碎石路上还搭建了葡萄架,一派自给自足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隐约可见一丝田园气息。以前"又一村"里有一畦菜园,还有茅屋,鸡鸭鹅羊叫声不断,园主人将此营造成农家田园风光。留园的盆景园以苏派盆景为主,盆景园内有一处木屋"小桃坞",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桃李纷芳,给人无尽的暇想,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还会让人想起桃花坞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还可以让人想起《红楼梦》中苏州才女林黛玉,她吟咏的《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p> <p class="ql-block">小桃坞</p> <p class="ql-block"> 盆景园我们顺着小路往西走,便看到前面山峰林立、绿树浓荫,这里就是留园的西部山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部土山高约七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24米,占地约十亩,西部土山地势最高,占地最广,</span>采用了土包石、土石相间的做法,这里的假山为徐氏修园时从中部挖出的泥土堆砌而成,山上种植了许多枫树、香樟,春天香樟新叶红嫩娇艳,深秋枫叶如花似火,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山顶的"至乐亭"意思是此处假山树木可以让人心胸开阔,陶冶情操,令人快乐。我们可以继续往山上走,顺着山路往山下,在山的西南坡,可以看到另一座亭子"舒啸亭",源于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高舒啸和临溪赋诗是两晋名士的雅举,表达了主人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沿着下山石道,我们看到一条小溪,溪水较宽,两岸种有桃树、柳树,沿着小溪往西南走,溪之源头处墙上有"缘溪行"三个字,陶渊明诗中描述的桃花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叶缤纷",此处桃红柳绿,正是园主人心中"桃花留园"的心灵窗口。</p> <p class="ql-block">西部花园的南端是一块较大的草地称为“射圃”,顺着溪水顺流而行,还可以看到小桥,溪水东端有一处建筑,半踞岸,半跨水,叫"活泼泼地",听起来很俗,实际上也有出典,一种说法是取自于唐代无住禅师"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另一种说法是取自于殷迈《自励》"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阁内两边地坪窗夹堂板上刻着"林和靖放鹤,苏东坡种竹,周敦颐爱莲,倪云林洗桐",此处游客在此小憩,临水听风,静中有声,充满诗情禅意,给人心灵以安慰。</p> <p class="ql-block">活泼泼地亭</p> <p class="ql-block">君子所履亭</p> <p class="ql-block"> 到这里,我们已经游览了留园的中部、东部、北部和西部景区。</p> <p class="ql-block"> 留园到处都给我们一种古朴凝重的石文化感觉,那些用湖石、黄石堆叠的假山,营造了留园的山林气氛;那些湖石名峰,增添了留园艺术氛围;那些大理石座屏、鱼化石等,充满了清新而朴素的自然气息;那些墙壁上的书条石记录了留园的昔日风采,这些作品林林总总从具体到抽象,无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园林比作"立体山水画"、"无声山水诗"、"综合艺术博物馆"。通过对留园的游览欣赏,觉得这种评价真是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四百多年,留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园主所期望的"名园长留天地间",今天变成了现实,留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说通俗一点“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