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通临《西岳华山庙碑》并“同框对照”(共35页)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西岳华山庙碑》是刊刻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的一方碑刻,又称“华山庙碑”“华山碑”等,碑文中有“郭香察书”四字,一说郭香察是书丹者,一说郭香是察书者,尚无定论。属隶书书法作品,原石已毁,现有重刻碑存于陕西西岳庙灵官殿。</p> <p class="ql-block">《西岳华山庙碑》额篆“西岳华山庙碑”2行6字,碑文共22行,满行38字,分为三部分,前14行为第一部分,叙述修庙、祭祀山神原因以及汉代诸帝要求依时节祭祀山川之神的意义;第15-18行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赞辞,四字一句,赞扬华岳之神。第19-22行为第三部分,为当时当地郡县官员的姓名、职官名。</p> <p class="ql-block">书法上,其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整匀称,章法整肃庄重,兼有《衡方碑》之朴茂、《曹全碑》之溢美流动和《夏承碑》之圆转古拙。</p> <p class="ql-block">据碑文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修封禅之礼,求成仙之道,巡视五岳,祭祀之礼十分丰盛,在华山之下建立宫殿,宫叫集灵宫,殿叫存仙殿,门叫望仙门。汉宣帝刘询执政时,特地派使者持节来此祭祀,每年一次求神祭祀,三次谢神祭祀。新朝灭亡时,宫殿逐渐荒废,但断垣残壁犹存。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倡导凡事要做得适中,祭祀要尽量节俭,每年只派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太守级别的)祭祀。每当遇到风灾、旱灾等灾害,到华山祷告祈请,没有不应愿的。此后一百余年间,皇帝因事西巡就趁便前来享祭。然而从前的碑石,镌刻的有关事迹,文字磨灭,无法认读。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七月八日,袁逢来此境内主政,忧虑眼前这等境地,按照古制祭位,在废墟上修复败坏的建筑,重刻碑石,整修宫阙,但工程未完就升任京兆尹。继任太守孙璆到任之后,敬重前任善举,继续完成袁逢未竟之业,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四月二十九日全部竣工,刻《西岳华山庙碑》以记始末。至于书丹者,碑文中有“郭香察书”四字,一说郭香察是书丹者,一说郭香是察书者,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西岳华山庙碑》兼有《衡方碑》之朴茂、《曹全碑》之溢美流动和《夏承碑》之圆转古拙。其用笔方圆兼备,波挑收笔处或圆润,或峭拔,露锋收笔,往往将其“硬方折”部分敛紧,波磔弯曲显明并尾部上抬,出锋易见。撇画末端或圆转或方整,或丰满,或瘦峭,皆因字而异。横画大都平直或略向下弯,瘦劲秀丽,转折俯仰有致。字两侧的竖画多为斜曲状,如“其”字、“若”字、“品”字、“资”字等。点画灵活多变,各具形态。其结体方整匀称,骨节开张,风格统一,方正中见活泼,左右伸展适度,气度典雅,秀丽端庄。有些字力求展开,如“于”字、“石”字、“起”字等,采取了突出一笔的方法。无法展开的字取形较小,如“品”字、“闵”字等。其章法布局为典型汉碑方法,整肃庄重,布局疏密得体,神韵高雅脱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