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绝句十二法·之二》技法学习

桃源渔翁

【原文】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font color="#ed2308">转折连词</font>承接。<br> 诗例: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br> 虎山桥畔尽层松,<div> 掩映寒流古寺红。<br> 却上重楼看邓尉,</div><div> 太湖西去雨蒙蒙。<br> 【注释】<br> 1.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br> 2.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br> 3.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 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 -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br> 4.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br> 5.邓尉:山名,即邓尉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汉有邓尉曾隐居于此,故名。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清]赵翼《树海歌》:“邓尉香雪黄山云,犹以海名巧相借。”<br> 【译文】<br>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br> 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br> 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br>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div> 【手法】<br>一、题解<br>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br> 背景:“虎山擅胜阁” ,说明此诗的地点。<br>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br>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诗的题目拟好,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br>二、全诗脉络<br>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 这是诗人近观所看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br> 转合两句,由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线,不能如愿。“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 、“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br>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br>三、句法<br>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br> <font color="#167efb">句子的紧缩和扩充:1.扩单句为复句。2.合两句为一句。(合两句为一句,是将语法上的一句,分置在诗的一联之中。)<br> 诗例<br>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font><br>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br>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是“松”,“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红”(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br> 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在色彩上是“青映红”:松是青翠的,墙是褐红的。也许王土祯在擅胜阁下,看到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想起王之涣的教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也登上擅胜阁的层层楼梯,想远眺光福塔乃至邓尉山。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br> 2.“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br> 这两句的主干是:“登眺却见雨”。<br> 第三句表行为:登楼远眺。第四句表结果:雨蒙蒙。同样要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br> 至于“西去”,或是说明太湖在虎山之西侧,以表明方位,或是与承句的“寒流”相扣,说明季节,春季是寒流未尽,东风细雨,雨往西下,又或是暗示此番西去,任务艰巨(此时作者是“推官”之职),又或是某种感慨。随读者猜去吧。这就是“字尽而意不尽”。<br>四、“却”的作用<br> “却”在转句首字,起着转折作用,把“欲穷千里目”的意愿和“意愿未能偿”的结果连接起来。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这个“却”字,正是渔洋十二法之二的特征。<br> <font color="#167efb">【转折关系连词】<br> 转折关系连词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br> 当要表达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如,事与愿违、因爱生怨、欲速不达……或喜出望外,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学用渔洋绝句法二 ,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br> 1.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转折、假设、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br> 2.转折关系连词:表示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之间的语义具有转折或反转的连词。如,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br> 3.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乃至等。<br> 4.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br> 5.因果关系连词:那么、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br> 6.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br> 7.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br> 8.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br> 9.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br> 10.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font><br> <font color="#167efb"> 11.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br> 12.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br></font>五、 其他诗例<div> 类似这种方法的鱼洋七绝还有:<br>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br> 结绮临春尽已墟,</div><div> 琼枝璧月怨何如。<br> <font color="#ed2308">惟</font>余一片青溪水,</div><div> 犹傍南朝江令居。<br> (【注】惟:唯有,只是。转折连词。)<br>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br> 不复黄衫舞马床,</div><div> 更无片段荔支筐。<br> <font color="#ed2308">衹</font><font color="#333333">余</font>今古青山色,</div><div> 留与诗人吊夕阳。<br> (【注】祗:在此作助词,“只有” 、“只不过” 的“只” 字的繁体字。“惟余”、“祗余” 意为“只不过留下了”。)<br> 这两首都是在第三句句首用转折词带出转句,并为转合句提出了与起承句必有意思转折的限制条件:往日繁华均过矣,只余山水永留存。</div> 六、技法解析<br> 1.作法:前二一事三连转。<br> 前两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br> 诗例: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br> 虎山桥畔尽层松,<div> 掩映寒流古寺红。<br> <font color="#ed2308">却</font>上重楼看邓尉,</div><div> 太湖西去雨蒙蒙。<br> 2.技法:<br> (1)前两句说一事,或景或情,或事或理。<br> (2)第三句以转折词承接。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常用转折词:却、但、而、虽然、但是、然而、偏偏、只是、至于、不料、岂知、唯有、惟余、只有、只余……<br> (3)第四句紧抱第三句,或感慨、或抒情。<br> 3.创作步骤:<br> (1)起句:或写景、或言情,或叙事,或说理。为承句做好铺垫。<br> (2)承句: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也可以是事情发展的因果,或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方向。<br> (3)转句:第三句用“<font color="#ed2308">转折词</font>”承接,多用于句首,将起承句转到另一个方向,或表达事物向纵深发展。字义突兀,但诗意不断。如:事与愿违,因爱生怨、欲速不达、喜出望外、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br> (4)合句:顺应转句,紧扣主题,或议论,或感慨。或续写景物抒发情感,给人以豁然开朗或大失所望的感觉。</div> 【桃源渔翁练笔】<br> 七绝·春游东陵湖<br> 青山雨后洗纤尘,<br> 绿野连空景物新。<br> <font color="#ed2308">却</font>是湖光无限好,<br> 红船荡处画中人。<br> 【注释】<br> 1.纤尘:微尘。[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br> 2.绿野:绿色的原野。[唐]唐太宗《咏雨》:“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br> 3.连空:远望与天空相连。[唐]韩愈 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连空隳雉堞,照夜焚城郭。”<br> 4.景物:景致事物。多指可供观赏者。[宋]葛长庚《摸鱼儿》词:“问沧江,旧盟鸥鹭,年来景物谁主?”<br> 5.湖光:湖水泛出的波光。[清]朱彝尊《东湖曲》:“十里湖光一叶舟,五层塔火浴中流。”<br> 6.红船:彩绘的画船。[宋]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使君年老尚儿戏,绿棹红船舞澎湃。”<br> 7.画中人:引典[唐]杜荀鹤《松窗杂记》记载的软幛人物画故事,后以“画中人”指称美人或指画中人物。[宋]陆游《新晴泛舟至近村偶得双鳜而归》诗:“青嶂会为身后冢,扁舟聊作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