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6.1—徜徉在喀什古城小巷里

郝向阳•和风细雨

<p class="ql-block">  说起喀什,它是我们南疆行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之一。这里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它也辉映着南疆悠远的历史人文和难以言表的绮丽风光。抱着这样的期待,我们踏上去喀什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离开阿克苏,沿着吐和高速向喀什进发。从阿克苏到喀什全程460多公里,行车时长约4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秋雨不断,好在有海兄弟幽默诙谐的言语,整个旅程才不显得寂寞和单调。临近喀什,雨停了,天空放晴,天山喀拉塔格山渐渐清晰。远远望去,大自然的刻刀没有遗漏中国最西边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地。风吹出褶皱,雨切出山脉,大自然向世人展现出对这片土地的偏爱。这种偏爱,是苛刻的爱。它没有设计西游记里云雾缭绕的神仙画面;也没有描绘阳朔青山绿水的诗情画意。它严苛的,就是将一颗颗沙砾堆积起来,形成这一段一段平淡无奇的山。但大自然给了这里广袤无垠,给了这里无比坚韧的生性,成就了喀拉塔格山最恢宏的气势。人在其恢宏的画面中,与其沙砾相差无异。对于天山脚下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乐园,就是喀拉塔格山。其余的大山都不及喀拉塔格熟悉而亲切。 </p><p class="ql-block"> 进入喀什市区的那一刻,让我直观的感受到现代文明给这里带来的气息是深远的。高楼林立,车流不息。站在喀什古城墙下,“喀什噶尔”对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又是生生不息的。</p> <p class="ql-block">  喀什,过去我对它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书本里。 喀什为“喀什噶尔”的简称。著名歌唱家周强的一首《喀什葛尔女郎》让我对“喀什噶尔”印象深刻。“喀什”是突厥语“玉石”之意,“噶尔“是古伊朗语“石”或“山”之意。</p><p class="ql-block"> 喀什古城,说来历史悠长,最远可以追溯在2100年前。这里不仅是维吾尔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回教重要的传播地和多民族文化的汇集地。它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与变迁。在远古时期,喀什在未纳入中原政权版图时,常属疏勒国的范围,张骞出使西域才揭开喀什同中原地区的官方交流。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对喀什的印象从书本回到古城的小巷里。用脚步丈量,用手抚摸,用心体会。思绪与浮尘在光影中纠缠,一起穿越回到那个古老的疏勒国。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通过书本读到壮丽的江山和醇厚善良的人文。但文化的深层次的内涵,又常常散落在重峦叠嶂的大地上,你只有双脚站在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气势才能涌入你的胸怀。 </p><p class="ql-block"> 喀什古城是喀什的生命。有一句叫“不到古城,就不算到喀什”。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近喀什古城,让那些斑驳的历史印记,将我们带入它的千年岁月。 </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10点30分,喀什古城东门长号吹起,隆重而热烈开城仪式就此拉开序幕。我们赶早也没有“抢”到有利位置。远处一样也能看到。只见舞者用波斯舞,龟兹乐舞等多种舞蹈形式,生动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风采。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了如张骞和班超等历史人物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传奇征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入城仪式结束后,城门大开,来自八方游客一起涌入古城。 那些穿行在人流中,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姑娘们就是这个城市靓丽的风景线;那些参与入城仪式载歌载舞的普通市民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p><p class="ql-block"> 古城的入口,各个方向都有。而从东门进入古城仪式感强。在古城内,阡陌交通,纵横交错,布局灵活,你稍不经意,就会迷失在土木结构的民居当中。古城的每一条街巷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共同的那点土腥气,至今千年不散。它的每一条街巷都是向外辐射、又相互连接。细心的人总会发现,古城内你沿着六角的砖走,便能走出古城;而沿着四角的砖走,总能找到古城最深处的美,因为那里是老喀什人常年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阿热亚路的土陶巴扎。说起这阿热亚路,当地的居民都无人不晓。在维吾尔语中有峡谷,深谷之意。相传在喀什古城曾经遭遇过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洪水都要淹没了整个老城,突然地缝开裂,洪水从裂缝中流走,大地又重新合并。居民们各个无有惊无险,老房子也逃过一劫。人们将开裂这个地方叫阿热亚,阿热亚路也因此出名。阿热亚裹藏着千年的泥土气。一堆黄色的黏土,在手工艺人的手里,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有着浓厚地域特点土陶器。彩陶、素陶,釉陶;生活用陶、艺术陶,反正你需要的陶器,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 </p> <p class="ql-block">  阿热亚路是古城众多街巷比较有名的,长度差不多有1000米。街道两旁有着显著民族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商店橱窗挂着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手工艺品。例如,维吾尔族的弹拨乐器都塔尔及手鼓;有做工精致的木雕工艺;有铁匠铺里敲打出来马掌,有裁缝店里为姑娘们缝制的艾德莱斯传统服饰等等。我们漫步在街道小巷里,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手工作坊遍布古城的各个角落。在现代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喀什古城有如此多的手工作坊,也反映出维吾尔族对传统的坚守和传承。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用现代工业品取代传统手工艺品,在古老的喀什还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的,那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只有在黄泥堆砌的囊坑里烤出来的饼叫“馕饼”,如用电饼铛烤出来的馕饼,那就是“饼”。在铁匠铺咣当咣当敲出来叫坎土曼,在中原地区就叫锄。坎土曼--西域的“锄”,它又具备“铲”的功能,是开垦荒原戈壁的利器。“锄”在西域甘拜下风。看着这些古老的铁器,我又在小巷里听到“叮当叮当”悦耳熟悉的敲击声,原来是马蹄钉子铺传出的。这一下把我带回儿时的记忆。那时,东胜县城西郊有个搬运社,旁边就是一个铁匠铺。每次路过,总看到一个带围皮裙的铁匠,把风箱拉的“吧嗒吧嗒”一个劲的响,将炉火吹的通红通红的。烧红的铁马掌铁匠用钳子夹紧,放在铁马上“叮当叮当”带着节奏一个劲的敲击,淬火发出“刺啦”的响声非常减压。不一会儿铁匠就把马掌钉在马蹄上,马换上新马掌后,好像走路也成了盛装舞步。(待续)</p><p class="ql-block"> ( 2024.9 新疆喀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