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北高架建设期间二三事

开诚布公

<p class="ql-block">  上海南北高架工程自1993年开工建设,由鲁班路立交至柳营路,全长8.45公里,1995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成为中心城区的南北大通道,被时任上海市长黄菊誉为“都市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现回忆南北高架工程建设期间二三事写成小文,以飨网友。</p> <p class="ql-block">  一、南北高架工程建设期间,2.4标(北京东路~兴安路),由上海隧道公司承建。在淮海中路口,除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外,东南、东北、西北三个象限角构筑物分别被拆迁,先用简易护栏围挡。作为上海一条主要商业街,简易护栏对行人通行,市容观瞻确有影响。根据工程建设指挥部文明施工有关要求,我与标段项目经理黄迎东会同隧道公司项目部项目经理章仁财商议,可否综合考虑项目施工节点目标和施工周期,利用时间差在三个象限角区域搭建临时商业用房,既可解决商业网点拆除后的人员安置问题,又可完善施工区域文明施工措施。后我与淮海街道招商办姚锦根、周雪妹接洽,联系商家在临时商业建筑内开设了服装、鞋帽等商铺。待高架主体结构和管线施工进场后,再把临时商业建筑拆除。既满足了高架道路施工,又确保淮海路商业街临时商业收益。</p> <p class="ql-block">  二、1995年时任上海市长黄菊在成都路延安路立交视察时提出,高架立交处32米,可否在高架道路建成后,设置一些高架公益广告宣传上海的形象,还可结合些商业广告,把市中心“水泥森林”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p><p class="ql-block"> 根据市领导这一要求,时任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吴念祖、施文彬让我先期做前期方案,再与农工商心族广告公司合作运作此事。</p> <p class="ql-block">  之后,先后完成高架广告公司章程,前晚卢湾区工商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得到反馈,市政设施不能做广告。于是在经营范围把文字调整为“非市政设施”等。待完成工商登记后,着手进入实质性运作。我与傅爱国一起在高架沿线踏勘、测算,把广告需要的用电量、简易图纸完成后,递交供电部门,在高架道路沿线增设电缆,对供电系统扩展增容。</p> <p class="ql-block">  我与心族广告公司专业人员协作,分别在高架道路沿线对广告专位进行布置。还与同济大学钢结构研究所马人乐合作,采用高架广告钢结构热浸锌加工处理要求,满足高架广告专业要求。</p> <p class="ql-block">  高架广告公司那时拥有近万平方米广告面积,还开辟了高架投影下的停车场、临时商业用房和天目路立交南侧的农贸市场等。</p><p class="ql-block"> 之后,随着政府对临时广告和商业用房的调整后,高架广告公司经营了近20多年后歇业。</p> <p class="ql-block">  三、南北高架工程立项期间名称为成都路高架工程。按照城市规划,原先的卢湾区和静安区的那一段被标记为成都路,但在闸北区并没有成都路这一段。作为上海南北通道的主要干道,也称为上海改革开放后的主要通道。那时上海有近百万工人大规模转岗,当时的纺织业、轻工业都面临改革,许多职工需要下岗再就业,有近200万人受到影响。其次南北高架工程,有10万居民大规模搬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上海的“交通难”的问题。这两件事对上海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当年南北高架工程建设涉及到当时的闸北区、卢湾区、静安区和黄浦区,这四个区在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为圆满完成南北高架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南北高架的动迁涉及18000户居民和916家单位,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在南北高架通车前,一位中学生写信给市领导,要求把成都路高架改名为南北高架,得到市领导的认可并采纳。之后,这段故事成为市民参与上海城市建设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8日</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