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但是我们一般都只会记住上半句,至于下半句的浮梁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应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这次的江西之旅让我在不经意间知道了浮梁县,并于2024年9月21日走进浮梁县。不看不知道,走进吓一跳。原来浮梁县历史悠久,这“悠久”二字不是简单的一句套话,而是真正有故事有货。随便举一个例子,作为贵州人我们引以为傲的是贵州茅台酒被誉为国酒,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茅台酒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之初就荣获“1915年国际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金奖!这里我告诉你,与茅台酒同期获得金奖的还有浮梁红茶!而且浮梁县的茶税收入在唐朝时期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是唐朝时期全国主要的茶叶贸易集散地。白居易写这句诗不是妄言,而是有着亲身的体验,因为白居易青年时期随其兄白幼文寓居浮梁,当时其兄白幼文任浮梁县主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浮梁县的悲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浮梁设置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徳四年(公元621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其名称来源,据《郡县释名》记载:“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故改名浮梁,这是发生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事。其县治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设置(公元816年),从此1100年不变。据《浮梁县署景区全面升级改造》中记载:古代浮梁县有着发达的县域经济,县民摘叶为茗,伐槠为纸,坯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茶瓷互利,农工商并举。孕育了世界瓷都景德镇,谱写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说它悲哀呢?原因有二。其一,在宋朝以前,景德镇属于浮梁县下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于宋朝(1004年)才用皇帝的年号为名设置景德镇,后来元朝时期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但是管理单位却设在浮梁县——浮梁瓷局,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可是后来,随着景德镇的名气越来越大,以及景德镇产生的可观经济利益,1077年后,景德镇税收不交浮梁县,直接交饶州府,元朝以后直接交江浙行署,中央对景德镇实行了税制单列,浮梁瓷局就好比是我们今天的专员办了,地位级别可能比浮梁县还高。对于浮梁县来说,这就相当于在自家的地盘上有很大的一座金山,你只能眼鼓鼓的看着吞口水,却得不到分一杯羹,不说钱得不到,连地盘、人事权都完全与你无关。你说惨不惨!但是这都不算惨,更惨的还在后面。民国五年(1916年),浮梁县治从浮梁县迁至景德镇,1927--1929年,景德镇上升为市,叫景德市(少了一个“镇”字)。到了1949年浮梁县和景德镇都解放了,景德镇直接上升为市,叫景德镇市,把“镇”字保留下来(据说这里面有周恩来总理的考量),浮梁县还是浮梁县!但是到了1960年后,浮梁县的建制都被撤销了,直接并入到景德镇市。直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才恢复了浮梁县的建制。现在掉过头来了,浮梁县属于景德镇市下辖的一个县。从管辖到被管辖,还真是风水轮流转呀!</p> <p class="ql-block"> 其二是什么呢?当年和茅台酒一举成名的浮梁红茶也遭遇了悲惨的命运。1915年获奖的茶是浮梁县严台村 “天祥茶号”生产的工夫红茶,浮梁工夫红茶与斯里兰卡的高地茶、印度的大吉岭茶一起,被列入世界三大高香茶。但是如果我今年没有去浮梁县,即使有白居易的千古诗篇存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喜欢品茶的)不知道有浮梁红茶这个名茶,倒是祁门红茶名气大,经常看到一些排名、评比之类的节目把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列。当地的导游告诉游客,浮梁县和祁门县是相邻县,历史上先有浮梁县,后来把浮梁县的一部分地盘分离出去,再加上其他县分离出来的地盘合并才成立了祁门县。所谓的祁门红茶老早以前叫“祁红”,并不是专门指祁门县的红茶,它包括了附近的浮梁和祁门的茶都叫祁红,故当年参加比赛的“天祥茶号”以“祁红”的商标来命名。可以后来问题来了,浮梁县和祁门县两个县分属不同的省份,一个属于江西省,另一个属于安徽省,于是两县开始争夺“祁红”商标权,最终祁门县赢了(我私下怀疑是不是当时浮梁县的建制被撤销,这也是它没有争到商标权的一个原因呢?)。我在网上查看一下,现在浮梁县的红茶叫“浮红”,1950年送往北京作为礼品茶,1953年生产的“浮红”被苏联国家产品鉴定委员会确认为祁红中的珍品。现在浮梁县有20万亩的茶叶生产面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1%,生态环境非常好,茶的质量也非常好,也研制出许多新产品,而且近几年来还每年都开展各类供销、品茶、茶艺评比等活动,但是说实话,“浮红”的品牌效应始终远远不及“祁红”。所以呀品牌很重要,它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产生的效益可能远远大于实际的品质,浮梁县已经很努力了,但是金字招牌不在手,任由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祁红”的效应,这条重塑金牌之路不是那么容易的,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全国唯一的五品县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浮梁县衙是中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同时,又因浮梁县在古代下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瓷器与茶叶,贡赋多,属于上邑,从唐朝开始,该县知县就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排列。现存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也称亲民堂)、二堂(也称琴治堂)、三堂等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县衙的原有风貌,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看看。</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处,用瓷片铺成一条文化长廊,记录了浮梁县历史及文化变迁等。</p> <p class="ql-block">浮梁古县衙城门</p> <p class="ql-block">三道牌坊</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头门旁边立有重修县衙的碑记,讲述了该古衙是清道光年间(1821)重修,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县政府又从2003年开始重新修缮,并于2007年修缮完成。</p> <p class="ql-block">头门,非常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从头门进入后,两边分别是县衙收税的部门,瓷税和茶税赫然列在前面。</p> <p class="ql-block">下马石,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然后整顿衣裳后方可进入仪门。</p> <p class="ql-block">仪门,它有中门、东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出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仪门进来后,就来到大堂区域。</p> <p class="ql-block">大堂上的匾额为亲民堂</p> <p class="ql-block">在大堂还有县官升堂审案表演,惊堂木一响,四周寂静,严肃庄重,凸现县太爷的威风凛凛!当然游客也可以去坐坐县太爷的宝座,感受一下当县太爷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大堂区域,东西两边分设六部,东边设有吏部、户部和礼部,西边设有兵部、刑部和工部,监狱一般设在西南。</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堂里面,在大堂的西边角落,刚好看到一个旅行团的导游在做讲解,他说这个枷锁有35公斤重,他讲完后,其中一个妇女叫她老公带上枷锁试试,真是好奇心太重了吧,这个枷锁是可以随便带上的吗?!</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审讯工具,县衙的权利是有限的,只能对户、婚、田、土等民事案件和轻微的刑事案件有全权的处理权。自隋唐以来,各个朝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的五刑体系,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末。县级只有施以笞、仗刑罚的权限。</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进二堂</p> <p class="ql-block">二堂内室设有正大光明的匾额。导游说,县老爷也经常在二堂审理许多案件,对于民事案件多半以调和、调解、私了为主。</p> <p class="ql-block">在二堂区域有兵器库</p> <p class="ql-block">走进三堂</p> <p class="ql-block">三堂的这副对联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清慎勤”三字官箴,从宋朝以后为每个朝廷均所倡导,意思是: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p> <p class="ql-block">三堂后面为东房,是知县居住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西房为侍从居住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厢房后面的花厅,是知县茶余饭后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厨房</p> <p class="ql-block">厨房里陈列着浮梁红茶的产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产品。本来去浮梁古县衙旅游的人就少,进厨房观看的人更少,像我一样还关注到浮梁红茶的人就是少之又少,宣传很重要,这样的文旅宣传真的要改进思路,要创新宣传的思维模式和手段,让游客来了就能看到产品,而且还要有购买的冲动和欲望,如果达到这样,宣传就算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后花园区域</p> <p class="ql-block">走出后花园就来到后山区域</p> <p class="ql-block">往右走,就来到香山别墅,是为纪念白居易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往左走,就来到后山,有一座亭子很风雅。</p> <p class="ql-block">在后花园的小山坡上,有瓷器烧制的钟和盘,还有刻画采茶、制茶、品茶的瓷器作品。</p> <p class="ql-block">走出中轴线的建筑,在东面建有县丞暑。</p>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的西侧,建有主簿、督捕、典吏厅等。</p> <p class="ql-block">环境打造非常优美</p> <p class="ql-block">进入浮梁美术馆,里面没有多少展品。</p>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的西南角,是监狱。</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整个县衙,我们看看浮梁县官职设置表,明确说明知县从唐朝就享受正五品待遇。</p> <p class="ql-block">关于养廉银的介绍,在清朝雍正年间,开始设置养廉银,通常为正规薪水的10到100倍,雍正皇帝试图通过把地方官员中一些非法的收入变成合法化收入,旨在通过提高官员的俸禄待遇,使其养成廉洁的操守,以避免贪污腐败发生。</p> <p class="ql-block">官服等级表</p> <p class="ql-block">县组织机构的设置</p> <p class="ql-block">出县衙后,在中轴线的东侧,独立于县衙之外,建有浮梁察院,它始设于唐代,是封建时代定期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守,惩治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它不隶属于浮梁县衙,是一个独立机构。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察院”遗存。</p> <p class="ql-block">出得古县衙,在东边有一座古塔,叫浮梁红塔,该塔建于宋朝康定元年(1040年),通高约50米左右,平面呈六角形,共七层,属于楼阁式砖塔。传说浮梁的宋代高僧佛印和尚,曾多次来此讲经说法,泛舟昌江,与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互相唱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先让一亿人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帮助浮梁县打了广告,浮梁县怎么用好名人效应,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各种信息满天飞,各种商品卖货信息更是无孔不入,浮梁县真的要抓好名人效应才行,不然做了那么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呀!</p><p class="ql-block"> 现在浮梁县下属于景德镇市,但是我们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看到的都是瓷器的商铺,很少看到买茶的商铺,即使有那么几家,也没有看到浮梁红茶的影子。既然瓷茶一体发展,景德镇的瓷器早已天下闻名,是否依托瓷器之名助推浮梁红茶呢,至少让外地游客在景德镇的宣传中看到浮梁红茶的只言片语,在游客必游览的地方做一下浮梁红茶的实体宣传,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网络的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景德镇已经接待国内游客5645万人次,景德镇成为了全国旅游网红城市,这么大的人流量应该好好利用,让每一个去景德镇的人除了知道有世界一流的瓷器,还有一流的红茶;除了带回瓷器,还带回浮梁红茶。随着全国各地游客的扩散效应,先让一亿人知道浮梁红茶应该不是难事吧!至少先要出名,有了名气就有人流量,有了人流量就会有买场,紧紧抓住白居易的人格魅力,抓住首届巴拿马万国国际博览会金奖的名号,用一盏精美的青花瓷器盛一份旷世的香茗,圆一个与大唐盛世同品一种茶的梦想,以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悯之心渡种茶农民的辛苦劳作。</p><p class="ql-block">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是浮梁县瑶里古镇的宣传语!</p><p class="ql-block"> 在烟雨中缭绕的浮梁红茶也在苦苦等待,等着天下爱茶喜茶喝茶之人共品茗,那么,大家是否相约去浮梁买茶去呢?</p><p class="ql-block"> 走吧!明日浮梁买茶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