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胜一日游

蜜儿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王守仁)故居即余姚寿山堂,位于浙江省宁波余姚市龙泉山北麓,清朝中期建筑寿山堂是桥梁专家叶樊(字季卫)所建,后在此基础上重修。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王阳明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为“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p> <p class="ql-block">【四句教】</p><p class="ql-block"> 四句教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即“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四句教准确地代表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云楼</p> <p class="ql-block">【阳明古镇】</p><p class="ql-block"> 阳明古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老城核心区,总面积1679亩。阳明古镇以弘扬和传承阳明文化为宗旨,由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武胜门阳明文化商业街区、龙泉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等三大板块组成,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具有阳明故里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国际文化旅游圣地。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阳明古镇核心区的其中一大板块,定位为“潮流汇聚的慢生活街区”,已有30余家新兴文化企业入驻,阳明古镇心迹馆、匠心余姚馆、非遗馆、寻味余姚馆等体验展示馆正在进行建设。武胜门街区将建阳明纪念馆、姚江书院,以及配套书院酒店,与现有的王阳明故居一道,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余姚通济桥】</p><p class="ql-block"> 余姚通济桥就在阳明古镇,横跨姚江之上,为余姚南北交通要道。余姚通济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原系木桥,由余姚县令谢景初建,取名德惠桥。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浙江总督李卫重建余姚通济桥。余姚通济桥为3孔薄墩薄拱半圆形驼峰式石拱桥,全长43.4米,中孔净跨14.2米,南孔净跨7.6米,北孔净跨8.7米,拱矢高8.4米。桥南孔边侧有1米宽的纤道,古时背纤行舟用。拱券采用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法。桥顶宽5.6米,逐渐向下放宽,桥堍宽达6.5米。桥中央,还有两对石狮,歪着头向对面望去,栩栩如生。余姚通济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9年10月7日 ,余姚通济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通济桥中央,有两对石狮,歪着头向对面望去,栩栩如生。阳明古镇的通济桥和舜江桥融为一体,构或一幅“长虹腾空,飞阁镇流”的画卷,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舜江楼】</p><p class="ql-block"> 舜江楼俗称鼓楼,位于阳明镇,它与通济桥构成了一个“长虹腾空,飞阁镇流”的连合体,面向通济桥,立于桥头。元代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叶恒任余姚州判,正值承宣亭火灾,即于该址作礁楼,制刻漏,作报时之用。舜江楼历经明、清,在万历、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均因灾毁而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楼上置有铜钟,兼作报时和火灾报警之用。1985年,舜江楼又经历了一次大修,并由书法家沙孟海重新题写了“舜江楼”匾额。<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有诗曰:“鲸重一击镇海东,下视长江如伏龙。”“山郭遗风忆有虞,江楼落日渺苍悟。”它描述了通济桥和舜江楼的巍巍雄姿。1981年,通济桥和舜江楼同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在历史上,舜江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扰余姚,舜江楼成为控倭西进的制高点,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1995年4月,舜江楼与通济桥一起被命名为余姚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何记面馆】 </p><p class="ql-block"> 何记面馆是明阳古镇上一家网红打卡面馆。中午时分,走进面馆,坐无虚席,我们只能上二楼包厢等候。何记招牌面品种多样,味道鲜美,还有各种菜品供造择,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宾客都能品尝到自己想要的味道。我们点了小份河虾面,四十元一份,面中有不少河虾,味美价廉,物有所值。</p> <p class="ql-block">【昂桑湖】</p><p class="ql-block"> 昂桑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林头村北首至七里江村平风湾上,是绍兴最大的淡水湖泊。湖面宽广,水质清澈,波光粼粼,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蓝天和白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昂桑湖是蕴含着江南水乡韵味的景区。昂桑湖原名“暗桑湖”,相传因湖边曾有一棵古老的桑树而得名。后来改名为“昂桑湖”,意为“昂贵的桑树”,这一名字不仅富有诗意,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 湖中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避塘”,这是整个景区的一大特色。避塘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及供船只躲避风浪的重要通道,形似纤道,由塘堤、石桥、石亭相间组成。避塘面宽2.3米左右,塘身用条石横向垒叠,上铺大块石板为路面。初入避塘,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整条避塘上设有五座石桥,一座石亭,错落有致,设计科学,雄健粗犷,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石砌构筑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犭央犭茶湖避塘全长约3.5千米,走完全程还要走回程,对古稀老人来说有点累。避塘有几段比较窄,又无护栏,对面有人过来交会时会紧张,担心不小心触碰入水。几次欲回头,想半途而废,还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咬咬牙,</span>硬着头皮,小心翼翼,颤颤惊惊,终于走完全程。挑战自我,有点刺激。回程是坐游船的,在游船上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犭央犭茶湖避塘不一样的风景,朦胧并富有诗意。(此篇史料参考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