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胸中早已是“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画夾、瓷板、双肩包、折叠椅……全付武装,路边一溜待发的汽车,江葆华夫妇与写生团队又要奔赴山水间,一群人说笑中走出“平山草堂”……。</p><p class="ql-block">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车队穿过喧闹的街道,初冬的田野空旷开阔,我却不时频频回望“平山草堂”……。岁月的长河川流不息,昌江碧波荡漾,一股清澈的小溪从山涧奔流而来,汇聚了山的气象,水的精灵,那是潇潇洒洒流淌了百年的汪氏山水,穿过时光的雾霭,几分朦胧,像《百年孤独》,向人们展示不一样的世界。那是一种心境,一种精神,在水墨和青花料的深处溢成一片汪洋。</p> <p class="ql-block"> 都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圣经,“平山草堂”是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画斋名号。这位传奇画家,受晚清程门一派浅绛彩山水瓷画影响,主攻山水,初习清初“四王”,继而崇石涛,别开生面地将国画山水的神韵融入陶瓷创作之中,创立了汪派山水,使古镇瓷画山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汪野亭因此享誉瓷坛,其感恩石涛,将画斋命名为“平山草堂”。人和山一起为仙,这位大师的山水瓷画被后人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瓷坛画风。</p> <p class="ql-block"> 百年瞬间。汪派山水涓涓细流汇入涛涛昌江,随古镇纵横天下,写就了瓷上中国。今天,画笔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的手中,新落成的“平山草堂”隐居闹市,青砖黛瓦马头墙,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故事,优雅而厚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成为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一道靓丽风景。这里馆藏着汪派山水的瓷画精品,也展示着新一代传人的青山绿水,梦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江葆华,汪派山水的第四代传人,汪雪媛,汪野亭的曾孙女。他们因艺结缘,师承汪派山水第二代传人姑婆汪桂英和大伯汪平孙。作品用笔大胆,设色秀雅,青绿山水极具汪派山水画特色,在陶瓷山水画面上,以重着色转向重水墨淡彩的风格,在简古、平淡的形式外表中蕴含着丰腴、绚丽、隽永的深意,笔法平远、以淡为尚,完美表达了心境与画境、形式与技巧的统一,隐约的树林,飘逸的云烟,青翠欲滴的群山,瀑布,溪流,茅屋、小桥、高士……,只此青绿,极具“汪派青绿山水”的特色和中国文人画的禅意化境。在古镇的陶瓷百花园中,年轻的他们一枝独秀,频频获奖,赢得众多收藏家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江葆华夫妇的瓷画是一种美丽的诱惑,是赴一场自然之约。</p><p class="ql-block"> 记得法国哲学家丹纳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小块纯净之地,那是留给艺术的。”江葆华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尤其喜欢画画,本科毕业于江西省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访问学者,被评为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山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市高层次人才、景德镇市文联委员……。江葆华八小时之内是一位高级美术老师,景德镇学院客座教授,市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书育人,三尺讲台一块黑板,是他挥洒智慧的舞台,带领更多的人走向艺术的殿堂。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绘过的画,融入汪派山水潺潺流出,滋润一块块干涸的心灵,抚育着一棵棵绿苗……。</p> <p class="ql-block"> 不是谁都能透过生命的纷繁,清醒的行走在光阴的岁月里。何谓汪派山水的源头?多少深夜,江葆华夫妇问自已,跋涉在寻根的路上。 </p><p class="ql-block"> 走出“平山草堂”,他们在大山溪水间,在大自然的花开鸟鸣中寻找答案。刘海粟十上黄山写生,看云海茫茫,瞬息万变,成就了先生笔下泼彩泼墨,也成就了先生的坚韧人生。江葆华说,艺术是一代代的传承,就象接力赛,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何其有幸,汪派山水从我身上流过,那就加上这一代人梦的磅礴。</p> <p class="ql-block">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传承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要用今天的语言延续古镇与世界千年的对话,传承是根,创新是魂。窑火不熄,创新不止。那一刻,江葆华感受到“景德镇国家陶瓷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那一道光在引导自己,续写着汪派山水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古镇,写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活跃着一支“写生中国”分部团队。写中国之美,生命之灿烂,岁月之丰盈,江葆华成为这支队伍的带头人,写生中国景德镇国画分部主席。他和一群热爱艺术的伙伴,以自然为师,走遍大江南北,青藏高原,纵情千山万水间,吸取天地之精华,而当他们停下脚步,就在坯房里手持画笔,蘸着青花料,仍然是在瓷土素坯上行走,在大地上作画。脚步与画笔总有一样在路上……。他们身体力行的诠释传承与创新。会天地于本我,融创造与心象。这是一种回归,升华,更是一种担当。</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多少线条的阡陌,才能支撑起“平山草堂”新的屋樑;但我知道,画笔起落,流水潺潺已过千山,“平山草堂”里葱笼一片,江葆华让许多热爱它的人们分享了无边的绿意,“雨破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一朵青花在汪派山水中摇曳,永远灿烂。</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写生。画瓷。策展。成为这一群人生活的状态,“愿与山海共秋色,不负韶华不染尘。</p> <p class="ql-block"> “开工啦!”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我从联想中唤回。只见“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大家找好写生的位置,色彩为笔,心情为墨,“静中见动青山来”。不一会,江葆华的画板展现出茂密的山林,葱茏叠翠,透出一朿光,大幅度的留白,浓浓的水墨味,让人想起在黑夜里见到的黎明无法阻挡,穿透心灵……。</p><p class="ql-block"> 哦,千百年前的山水里,漫步着李白、王维、陶渊明……,今天的山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那是江葆华的“写生中国”团队,“此心只在山水间”。阳光升起,抚摸着这一群人的背影,将他们青春的笑容融为大山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蓦然,我看见向阳处有一束并蒂花盛开,惊艳而温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2025年元月1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