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认为,“愚公移山”这个神话故事的意义在于愚公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像精卫填海一样,坚持不懈,通过几代乃至于几十代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一件看似不可完成的艰难任务。而且文中还拿“河曲智叟”用来对比,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诚然,这种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仅仅停留于此,就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蕴含着的更深的人文意蕴。</p> <p class="ql-block">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太行山和王屋山若真如文中所言位于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那这一带的地理格局将截然不同。华北平原将被分割成两个相对封闭的盆地,这样的地理环境反而可能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在古代农业社会,大山之中往往有着丰富的物产,远离战乱,百姓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愚公所在的北山,交通不便,反而成为了一处天然的世外桃源。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在他看来,这片土地有着无尽的潜力,子孙后代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过上富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却是,冀州没有太行王屋二山的阻隔,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列御寇所处的战国年代,赵国、燕国、齐国、魏国、韩国群雄逐鹿,百姓们东奔西走,流离失所,痛苦之甚,可想而知。文中说,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个“本”字,折射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那就是希望家有屏障,能安居乐业。至于文中说二山最终被天神搬走,则折射出了百姓愿望无法达成的深层的悲哀和无奈。</p><p class="ql-block">所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坚持不懈的精神的赞美,更是在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无奈。当我看到那幅描绘愚公移山场景的图画时,仿佛看到了愚公那坚定的目光中蕴含着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他身后那些忙碌的身影中透露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在这背后,是无数百姓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悲哀。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一曲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