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念严复先生诞辰171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洪流下的思想先声与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严复振聋发聩的话语,穿越百年历史风云,依然在今日的时空回响,叩问着国人的心灵。严复生于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去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2025 年 1 月 8 日,当我们缅怀这位诞生于 171 年前的伟人,他的一生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篇章都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索与不懈探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时代熔炉中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州,那座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东南沿海。在近代风云变幻的浪潮中,它成为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阵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福州人睁眼看世界的热情;左宗棠力主开办福州船政,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近代工业与科技的活力;沈葆桢接力主政船政,秉持着“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学堂为先”的理念,悉心培育出严复等一批批时代精英,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输送了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的求学生涯,恰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生动写照。他少年时踏入船政学堂,犹如一只雏鸟挣脱传统教育的巢穴,一头扎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广阔天空。在学堂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知识,这些全新的学科领域,犹如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拓宽了他的视野,启迪了他的思维。随后,他踏上英国的土地,留学深造,置身于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在英伦的岁月里,他不仅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深入考察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目睹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繁荣昌盛。与郭嵩焘的忘年之交,更是让他在思想的碰撞中,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郭嵩焘这位中国首任驻英公使,以其开放包容的思想和深刻独到的见解,成为严复思想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在郭嵩焘的影响下,严复深刻体会到“西洋胜出,在事事有条理”,这一认知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的思想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国后,严复主政天津水师学堂,在教育实践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同时,他并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埋首于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的浩瀚海洋中,刻苦研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论著。他深知,仅仅引进西方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内核,才能找到拯救中国于水火的良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思想觉醒与时代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战的惨败,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狠狠抽在晚清政府腐朽的脸上,也深深刺痛了严复的心。曾经一同在船政学堂求学、在海军战舰上并肩作战的同窗好友,如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等名将,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或壮烈牺牲,或饮恨而终。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严复痛心疾首,悲愤交加。然而,正是这场国殇,成为了严复思想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严复以笔为剑,奋起疾呼。1895 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辟韩》《救贫》等五篇政论文,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投向了当时沉闷腐朽的社会舆论场。在这些文章中,他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猛烈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愚昧,呼吁国人警醒,奋发图强。他指出,中国若要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开启民智,增强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这部著作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国人蒙昧的心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振聋发聩的核心观念,如同一声警钟,在国人耳畔长鸣。严复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生动阐释,向国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唤醒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和民族觉醒意识。《天演论》的出版发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力迅速蔓延至各个阶层。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知识分子,都纷纷争相传阅这部著作,书中的思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许多有志青年在“物竞天择”思想的激励下,纷纷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浪潮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严复也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清末中国维新运动最坚决、最权威的理论家,站在了时代思想变革的潮头浪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会通中西的智慧之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的思想体系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厦,建立在会通中西文化的坚实基石之上。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深邃敏锐的洞察力,对当时流行的“中体西用”观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主张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以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改铸中学之体”,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翻译西方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严复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著名论断,这一标准成为后世翻译界奉为圭臬的准则。他的译作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等众多领域,其中最为著名的八名著,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犹如一扇扇开启西方思想宝库的大门,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系统地引入中国。严复通过翻译这些著作,不仅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在翻译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国情,巧妙地增添了许多按语,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将西方思想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使这些外来思想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如,他在对《群学肄言》的评价中指出:“窃以为其书实兼《大学》《中庸》精义,而出之以翔实,以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矣”,将西方社会学著作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相类比,引导国人以熟悉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和接受西方思想。在对自由的理解上,他提出“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此则《大学》挈矩之道”,将西方的自由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赋予自由观念以中国特色的内涵,使其更容易被国人所认同和接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政治舞台上的曲折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的一生与中国近代政治的跌宕起伏紧密相连,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展现出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前,严复担任资政院议员,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声望,试图在晚清的政治体制内为国家的变革寻找一条可行之路。然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严复的改革主张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犹如微弱的烛光,难以照亮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历史的车轮急剧转向,严复作为各省代表之一,南下参与革命军议和。这一时期,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困惑之中。一方面,他对旧王朝的覆灭感到痛心疾首,毕竟那是他曾经寄予希望并为之奋斗多年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中国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来摆脱困境。在这两难的境地中,严复努力寻求着平衡,试图在新旧势力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为国家的未来搭建一座过渡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袁世凯民国政府时期,严复凭借着自己的声名学识以及与袁世凯较为密切的私人关系,担任了大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参议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然而,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行为,让严复深感失望和痛心。他曾经对袁世凯寄予的一丝希望彻底破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中。尤其是被杨度欺骗列入“筹安会”发起人一事,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尽管他及时醒悟并拒绝参与后续活动,甚至拒绝了袁世凯重金酬谢的写文反驳要求,但这一事件仍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备受争议和煎熬。他自责“此则无勇怯懦,有愧古贤”,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下坚守道德底线和知识分子良知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教育救国的不懈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是严复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他一生投身教育事业,秉持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播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政北洋水师学堂二十年,是严复教育生涯中的重要篇章。在这二十年里,他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学堂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选拔优秀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北洋水师学堂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保卫国家海疆发挥了重要作用。严复自豪地说:“(海)军中将校,大率非同砚席,即吾生徒”,言语间满是对自己教育成果的欣慰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05 年,严复应马相伯之邀,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为这所日后闻名遐迩的学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亲自制定“教授管理法”,即《复旦公学章程》,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为复旦公学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他的努力下,复旦公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06 年,严复担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他锐意改革,致力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然而,他的改革举措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严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改革信念,在困境中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12 年,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严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坚决反对教育部停办北京大学的决议,撰写了《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和《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详细阐述了北京大学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学思想。他提出的“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办学理念,为北京大学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众多优秀学者和学生汇聚于此,奠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崇高地位,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文化传承与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更是一位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者。他的一生,始终坚守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西方先进文化,努力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探寻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严复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他的译著语言优美典雅,富有韵味,常常引用中国古代经典中的名言警句来阐释西方思想,让读者在接受西方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晚年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愈发深刻,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客观。目睹一战后西方社会的满目疮痍和道德沦丧,他不禁发出“西国文明,自今番欧战,扫地遂尽”“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的感慨,转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审视,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在经历了西方文化洗礼后的深刻反思和升华,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根基的坚守和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一生交友广泛,与郭嵩焘、吴汝纶、吕增祥、陈宝琛、林纾、萨镇冰等众多仁人志士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些友谊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思想交流、学术探讨和精神传承的重要纽带。他们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相互扶持,共同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严复与吕增祥在翻译《天演论》时的密切合作,吕增祥深厚的国学修养为严复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两人日夜相守,早晚切磋,这种学术上的互助互进成为佳话;严复与林纾并称“严林”,两人在文学翻译领域各擅胜场,又常常一起品茗赋诗,交流心得,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严复与萨镇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谊,从船政学堂的青春岁月到晚年的人生暮年,两人在思想上互相倾慕,生活上互相关心,萨镇冰对严复的学术成就钦佩有加,严复则对萨镇冰的品德高尚赞赏不已,他们的友谊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高尚情操和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严复在 1921 年病重之际,写下了遗嘱,对子女和后人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对家族传承和民族未来的深切期望。他的遗嘱中既有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如“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需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孽”等,也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如“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些话语饱含着他一生的智慧和经验,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逝世后,葬于阳岐村敖鳌头山上,墓埕石横屏上刻着他亲笔题写的“惟适之安”四个字,这既是他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对后人的期许和祝福。陈宝琛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文章光气长垂虹”一句,高度评价了严复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如同璀璨的长虹,跨越时空,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历史回响与时代新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在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艰难探索、奋发图强的生动写照。他的思想和贡献,犹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铭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今天,当我们回顾严复的一生,依然能够感受到他那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他所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思想,“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以及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深刻思考,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像严复一样,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同时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在教育领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严复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复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先驱者,传承他的精神遗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值此严复诞辰 171 周年之际,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向这位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巨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他的思想之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