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旅(二)

悄然一片叶

第四天 陈慈黉故居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车子载着我们去探访汕头小故宫——陈慈黉故居。陈慈黉故居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前美村,距汕头约20公里,由华侨实业家、金融家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历经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从祖居地“刘厝”建到新乡,堪称史诗式的家族工程,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p><p class="ql-block"> 形容“陈慈黉故居”之大,导游小李在车上给我们介绍,以前陈家有个专门开关窗门的佣人,每天清晨开窗,开完所有的窗,已是午饭时间,吃完午饭开始关窗,当所有的窗都关上了,天也就暗了。</p> <p class="ql-block">  故居包括“郎中第<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寿康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善居室”和“三庐书斋”四座宅院,宅第相连,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的建筑风格,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中式亭台楼阁,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居建筑群,分属于陈慈黉的三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目前开放区域——善居室,因为陈慈黉的三子陈立桐早亡,是由陈立桐的夫人,历经17年精心主持建造而成。善居室的建造使用了大量来自泰国和意大利的进口材料,甚至专门挖了一条运河来运输这些材料,其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此外的郎中第、寿康里和三庐,正陆续修缮逐步开放。</p> <p class="ql-block">  从南侧门的售票处进入,首先见到的是一个大埕,正门位于大埕西侧,坐西向东,正门对面是工人房、厨房等回廊,善居室有厅房202间,始建于1922年。</p><p class="ql-block"> 房屋前的庭院上,摆放着一辆人力车。王敏小妹优雅地坐在车上,身姿端庄,文静中多了些淡雅。昌梅姐带着墨镜架着车子,拽着霸气,飒爽英姿无人能比。</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座女性匠心独运的宅邸,瓷砖的色彩和图案无不透露出女性特有的可爱与自由气息,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一百年前女人的精细。</p><p class="ql-block"> 内部大院套小院,大居套小屋,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协调。同时融入大量的西方建筑艺术,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故居内的瓷砖以紫蓝色和咖啡色为主,全部从意大利进口,耗资规模巨大。历经百年风雨,仍精美鲜艳如新。</p><p class="ql-block">‌ 故居内的书法石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众多书法名家手笔的“活字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善居室的厅室叫“传叶堂”,正对面高悬一块刻有“传叶堂”三个字的匾。寓意深刻,是希望子孙繁衍,传宗接代,开枝散叶。匾的正下方悬挂着陈慈黉和他父亲的画像。左面墙上是陈慈黉幼子陈立桐的画像,右面墙上是陈立桐之子画像,一个厅堂里悬挂着四代男性,却独独没有建造者李修婉的画像。陈慈黉家族故事以男性为主,长子陈立勋的宅第“寿康室”有中药房,由他的夫人管理,然而,她的名字并未在史料中提及。次子陈立梅甚至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史料中也没有他夫人的记载。幼子陈立桐早逝,他的宅第“善居室”由其夫人主持建造,虽然提及了夫人的名字——李修婉,但关于她的信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资料中,她的名字只是陈慈黉的幼媳。</p> <p class="ql-block">  在故居的通廊门拱、厅堂檐下、厝角门窗等处,都能见到精美的潮州金漆木雕、石雕、砖雕和灰雕,具有浓郁岭南风格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故居内每个门的瓷砖花色图案各不相同,而且这些瓷砖是一百多年前由意大利进口的。虽历经沧桑风雨,如今依然熠熠生辉,其质量之优真让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  漫游于这处老宅,如历经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屋樑上巧致的荷花石雕,墩厚的冬瓜樑,设计巧妙的榫卯构件,无不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走进这座宅邸,瓷砖的色彩和图案无不透露出女性特有的可爱与自由气息,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一百年前少女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这处宅第在潮汕式平房上增加了南北书斋楼,以及亭台楼阁和双后包点缀,配以西式阳台、拱门、圆窗,是陈慈黉故居中最大型、最宏伟、最壮观,也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宅第。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精良,更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座,是故居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外墙原是白的,由于年岁久远,灰黑的苔藓把大部分的白都渲染成了各种灰黑的图案,有点像黄宾虹的画。墙身上开着小窗,极具防御性。</p> <p class="ql-block">  金漆镂空的木雕,点缀亭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  精雕细刻的花窗,其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欣赏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东南亚风情与中国传统宗亲观念、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融合,简直就是一处传奇家园。</p> <p class="ql-block">  回到庭院等待演出,不经意间发现了这间屋子,“潮乡人”三个字吸引了我们,入坐拍照,咱们也做一次“潮乡人”。</p><p class="ql-block"> 陈慈黉用传奇的一生,诠释和弘扬了“拓荒海外,反哺家乡”的潮人好家风。虽然都说“富不过三代”,陈慈黉家族却创造了历六代事业不衰的神话,其子孙目前涉及多个方面。陈慈黉后人现已把耗资900万银两(相当于现在的200个亿)建造的这个故居,上交给国家管理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到之处,无不被其宏伟壮观的规模以及精美绝伦的建筑工艺所震撼,游览结束,仍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等到全部开放,一定会再来,继续细细品味这座岭南第一豪宅的魅力。。</p> 道韵楼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驱车前往道韵楼。</p><p class="ql-block">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北部山区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竣工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5日,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道韵楼坐南朝北,楼体周长328米(不包括周围围屋),墙厚1.6米,墙高11.5米。</p> <p class="ql-block">  道韵楼是客家黄氏五世祖秉礼公与秉智公兄弟二人倡修主建的。黄氏家族从四世祖姐童公开始,人丁渐多,为了保护家族生命财产,也为了团结宗族力量,而且逢饶平初始建县,朝廷诏命设守筑城。饶平县望族大户形成了建造土寨圆楼的风气,黄氏完成筑城任务外,又组织宗族力量,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创建了道韵楼。经历四代人努力,用了百余年时间,道韵楼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才全部竣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道韵楼的楼体为八卦宇宙图式布局,以“古、大、奇、美”著称,卦与卦之间以巷隔开。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公用两眼,其他30眼在各家院内)</span>、112架梯。各户虽相朝而门不相对,楼的八棱角指向山缝不对山峰,阴阳沟数百年来保持通畅,久不堵塞。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 </p> <p class="ql-block">  中心以卵石铺边的土质广场,约1000平方米。前、中进为平房,后进是三层高楼。</p> <p class="ql-block">  道韵楼内部有雕梁画栋、倒吊莲花、壁画、雕塑等,十分精致。</p><p class="ql-block"> 道韵楼第三层楼前有廊,前有木栏屏,后为活动木雕隔扇(即木墙),皆油漆或彩绘,固桶用竹针不用铁钉,楼屋瓦顶一色,外观整齐古雅,又十分大气。</p> <p class="ql-block">  卦与卦之间的小巷子。</p> <p class="ql-block">  道韵楼内排水系统相当科学,明道、暗道俱通向大门甬道两侧排水沟。</p> <p class="ql-block">  车上导游小李给我们讲述了道韵楼名字的由来,据说道韵楼居民的祖辈请勘察师择地建楼,勘察师先到此地勘察,初觉此地地理位置佳,出于慎重考虑,又转了几十里路,察看了几个地方,还是觉得不如这个地方好,又倒回来,潮州话叫“倒运”。后来起名字时,借“倒运”的谐音,就叫“道韵楼”了。</p><p class="ql-block"> 顺治四年(1647年),原前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倒访,挥毫提书“道韵楼”三个字,嵌刻在门上。两旁对联为“道义为本根天下无双克念祖德,韵文光奕叶实华并茂昭厥孙谋”,原对联在文革中被砸毁,现按原拓片重刻于两旁。</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道韵楼,结束了潮汕之旅,离开广东省,前往福建省晋江。</p> 晋江 <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放下行装,我和艳玲姐、秀梅团长、刘红小妹四人一起打车出发去晋江阳光时代广场。这里是晋江城市综合体,坐落在晋江城市中心商业黄金地段。</p> <p class="ql-block">  来到泉州,夜晚的晋江阳光夜市是个不容错过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  阳光夜市,是晋江市最大最热闹的夜市,热闹非凡,是体验地道夜生活的好去处。看着各种地道小吃,多想让自己的味雷尽情享受一下,可惜吃不下了,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验一下晋江夜晚街头小巷的烟火气,也挺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  逛逛时尚步行街,</p> 第四天 开元寺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位于古城泉州的热闹繁华的西街。有一半香火,一半烟火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入口是紫云殿,紫云殿内供奉着哼哈二将,他们诙谐的面部表情似乎在欢迎信徒们的到来。进入寺内是一面照墙,墙上刻写着“紫云屏”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紫云屏,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照墙,建于1576年明万历四年。正面刻有隶书“紫云屏”三个字,笔力端庄,神韵绝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陈于王的手笔。据考证,最早“紫云”牌匾系元朝时天台僧人可中所书、主持崇会所立。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之瑞,遂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其屏于1624年重建,400年来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塌。</p><p class="ql-block"> 穿过“紫云屏”,便是“天王殿”,作为开元寺的正门,殿内四大天王手持法器,威武庄严,守护着这片圣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高僧弘一法师所写。</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里走,院内几颗古榕树映入眼帘,榕树枝叶茂盛,根系错杂,是历史的见证。这里便是大雄宝殿,门匾题写着四个字:“桑莲法界”。大殿作为寺庙的核心,殿内供奉着佛教三宝,五座佛像巍峨耸立,令人心生敬畏。“桑莲法界”中的莲花,据说开元寺内有一颗1300年的桑树开过莲花。</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雄宝殿,便是甘露戒坛,这里是古代佛教寺中弟子受戒之所。</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建筑风格独特。</p> <p class="ql-block">  逛完中轴线,我们去了东院。这是中院和东院的隔墙,这墙采用“出砖入石”的独特砌墙方式。</p> <p class="ql-block">  “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p> <p class="ql-block">  去往东塔的路上,经过了一大片榕树林。导游介绍说是一棵榕树靠其根部生长出来的,谁能说“独木难成林”呢。</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古朴而壮观。</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双塔建造于南宋时期,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双塔是中国从木塔向砖石塔转向的开端和尝试,突破了将石头当木头用的建造过程,既保留了石头的坚固性,又承接了木头的美观、受力体系,是一次伟大的创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到东西塔,它们真是奇迹般的建筑。在明代的八级地震中,泉州整个城市都被破坏,唯有东西塔仍然屹立。所以东西塔是泉州这座古城的象征,守护着泉州这一方水土。</p> <p class="ql-block">  从东塔返回,我们去了弘一法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在泉州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14年,游览遍泉州的各个有趣的地方,他是个旅游家呢!最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了。泉州是弘一法师的人生最后选择的栖息地,泉州有着令人留恋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的绝笔。</p> <p class="ql-block"> 《送别》</p><p class="ql-block">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诗词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敕勒歌》石碑刻字</p> <p class="ql-block">  西廊</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是回廊式佛寺,有东西两回廊,廊回角翘,拜亭埕院。</p><p class="ql-block"> 回廊从山门两侧开始,一直绕到大雄宝殿后方并连接着甘露戒坛。回廊院室布局,除了起到圈定核心空间引导礼拜的作用外,这种回廊也有非常好的景观效果,纵深的透视感让人十分喜欢,并营造出一种幽深古寺的感觉。这种布局在颐和园排云殿与佛香阁见过。</p> <p class="ql-block">  大殿最下方靠近地平面的地方留着的空间,据说是留给神兽来听经的。</p> <p class="ql-block">西塔</p> <p class="ql-block">  西塔旁有一石壁,即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一些重要建筑,如宫殿、寺庙等大门前的一道屏障,用以显示该建筑的威严庄重。这面石壁叫“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比泉州府城隍庙建的还早。</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的红墙光影太迷人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西塔旁,这面红墙不经意间成为了大众的打卡热点。红墙,简直就是“故宫同款”的红墙,绝对不能错过!</p> 西街 <p class="ql-block">  走出开元寺,便到了西街。西街,多少人慕名而来,我们却逛不一样的西街。比起人潮涌动的西街,我们更喜欢西街里的许多巷子,反而更有看点,更有趣。</p> <p class="ql-block">  读好书,交益友,我们一起从山川盛景,到巷陌烟火,姐是我难得的搭子。</p> <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保存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古朴的闽南红砖厝,又有精致的西式洋楼,展现了泉州多元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走出开元寺,打卡过西街,品一盏功夫茶,享受旅途惬意时光,病了两天的小妹,亲自给我们泡茶。</p><p class="ql-block"> 喝茶不能忘了吃饭,今天的午餐是姜母鸭。</p> 蟳浦村 <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我们前往最火的蟳埔村。</p><p class="ql-block"> 据说泉州走红是因为一个村子:蟳埔村。</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坐落在泉州丰泽区,这里的男人们世代以海为生,而女人则肩负起家庭和农田的重担。他们每天头戴着籫花围,身穿宽松的大裾衫和阔腿裤,忙碌于赶海和劳作。这种装束既实用又不失美观,逐渐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蟳埔女性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尤其是当赵丽颖等女星以蟳埔女头饰为灵感拍摄时尚大片后,籫花围被更多人所知,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女性前来蟳埔村体验这一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走红后,村子里的籫花店从几家增长到了160多家,每家店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籫花,色彩鲜艳,设计独特。而村里的年轻人,有的回来开咖啡店,有的成为了摄影师,提供跟拍服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扬着这一文化。</p><p class="ql-block"> 满巷子里都是盘头籫花的游客,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古代。我的室友张姐忍不住走进了一家籫花店,挑选了心仪的籫花,体验一下传统的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  本来就是美女一枚,精致如画的面庞,盘头籫花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发出迷人的魅力,</span>拍出来的照片更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个充满渔村特色的小村庄,村里的房屋多用生蠔壳建成,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蚵壳厝‌,是蟳埔村最具特色的建筑,墙体由白色的牡蛎壳和红砖共同砌成,这些用海蛎壳建造的房子,外形真很特别,大面积灰白色蚵壳与红色砖块相间,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角冲击。</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巷子错落有致,彰显渔村的特色。 小巷子曲曲折折,如进迷宫,让人瞬间迷失方向,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探险,超级有趣。</p> <p class="ql-block">  要是穿件鲜艳的或者白色的衣服,和蚵壳厝的颜色搭配起来,更出片。</p> <p class="ql-block">  村落内保存了大量的南洋风情建筑,红砖古厝、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等。行走在这些具有历史感和异域特色的建筑间,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浓浓南洋风情的番仔楼以及斑驳的墙面,还有榕树下的咖啡馆,这些都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今天正好冬至,村子里的人们进行一些祈福活动,梵香点烛,烧纸钱,放鞭炮梵香,这些活动被认为可以驱邪、祈福和增加新一年的好运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烟火里的小渔村,让人生爱,爱他的浪漫,爱他的惬意,爱他每个脚落藏着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坐在轿子里的刘红小妹,笑的如诗如画,笑容里藏着渔村里宁静的美。</p> <p class="ql-block">  坐如石山,稳如大地,静默不言,却能令人感受到内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妈祖庙宫,蟳埔村里的一座重要庙宇,是当地渔民祈求平安和丰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妈祖宫坐北朝南,起初是为了防御倭寇而建立的巡检司和枪城,后来由民间海商和渔民集资建造了顺济宫来供奉海神妈祖娘娘。</p><p class="ql-block"> 浓浓的历史氛围中,随处可见拍照中的籫花女,让这里失去了本应该的幽静。</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鲜种类很多,而且也很新鲜,品尝地道的海鲜大餐也是还容错过的哦。</p> <p class="ql-block">  沿海大道上拍一张照片,也很拉风</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子,我们来到村对面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天还没亮就会乘船赶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不是大枇渔民归港的时间,只拍到了个别渔民归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渔船停靠在码头,不远处是高低不一的城市建筑风景,感觉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望着海面,想象一下,夕阳下,忙碌了一天的渔民陆续归港,渔船上满是新鲜的海鲜,那场景该多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香水河畔,充满了它独特的魅力,海风轻拂,海浪拍岸,领略自然的壮美与宁静,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从码头回集合地的路上,正巧遇到一个蟳埔女挑着当地当季的水果,去路边卖,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蟳埔女独特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随着蟳埔女形象在网络上爆红,蟳埔村也火了起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蟳埔村籫花拍照。在丰海路上蟳埔村入口处,有一处蟳埔游客服务驿站,为八方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里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一边聊着天,一边等团里的籫花女拍照结束。</p> 洛阳桥 <p class="ql-block">  初次听到洛阳桥,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其实洛阳桥是在福建省泉州市,之所以叫洛阳桥是因为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也就是西晋末年,大批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安家落户,久而久之,思念自己的家乡,看着滔滔江水跟洛阳的洛水相似,为解思乡之情,取名洛阳江,后在江上建了一座石桥故名“洛阳桥”。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与赵州桥、广济桥、卢沟桥一起撑起了古代桥梁建筑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称“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经数年努力,至1059年太守蔡襄终成其事。造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现存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桥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及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它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民国1933年立,为两县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  桥柱上有很多类似的神兽,据说是狻猊,相传他是龙之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完了整条洛阳桥,青板石桥面,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走在上面,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日出有盼,日落有念,夕阳下的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桥上有许多有看点的文物古迹。比如:石塔、石将军、月光菩萨、石碑刻文、摩崖石刻等等。</p> <p class="ql-block">右碑刻文</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说建桥功臣——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宋天圣八年进士,出守福州、开封、泉州、杭州,所到之处皆有政绩,为官清正,爱国忠君。有《蔡忠惠公文集》、《荔枝谱》、《茶录》传世,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1998年,为纪念造桥创始者,在洛阳桥南立蔡襄立姿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体现了泉州人的精神气质。正如白岩松所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泉州,我来了!洛阳桥,我走了!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走完洛阳桥,我们又去了桥南街。 </p><p class="ql-block"> 桥南街是村中的主干道,历史上也是出泉州城过洛阳桥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曾经来过洛阳桥,写下了这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p><p class="ql-block">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p><p class="ql-block">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p><p class="ql-block">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p> <p class="ql-block">洛江区非遗展馆</p> <p class="ql-block">洛江桥枇馆。</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邮局变成了今日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洛阳桥的上游建一座闸桥,当地人称洛阳闸,位于洛阳江入海口,供机动车通行,保护老桥。洛阳桥闸,是山美水库惠安灌区的枢纽工程,又是福厦公路重要桥梁之一。该距洛阳古桥500米。</p> 第六天 返程 <p class="ql-block">  住了两晚的酒店旁,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人工湖,湖面平静无波,倒映着周围的树木、楼房、天空,美得令人窒息。这么美的地方,今天就要说再见了。</p> <p class="ql-block">  安检后进入候机大厅,泉州再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来数日,夜深人静之时,细数六天的行程,余香侵染着记忆的碎片,捡拾行程中的点滴,研香成墨,轻书行程。记忆在笔下起伏,行程中的苦累交织,现在回忆起来却也滋味醇厚。我们17人中,有夫妻,有兄妹,有姑嫂,亲情让这次寻常的行程,有了别样的回味。行程中一些温暖的故事,将一直留在记忆里,留在岁月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相遇在2024年的最后一月,感恩遇见,感谢秀梅团长全程陪伴。岁末寄愿,敬颂冬绥,愿2025你我平安喜乐,万事胜意,相约春秋一起共赴下一场山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