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昌华,一位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厂(现中车资阳公司)工人,从初中文化起步,自学成才,成长为数控专家,荣获一连串职称和荣誉。</p><p class="ql-block"> 先看看他的简历:</p><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下乡当知青。1971年招工到资阳内燃机车厂。</p><p class="ql-block"> 1987年7—9月,1998年12月到德国、公司验收设备,并接受数控编程和操作培训。1990年考试合格被工厂评聘为工人技师。</p><p class="ql-block"> 199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1991年被评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199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p><p class="ql-block"> 1994年被工厂评聘为工人高级技师。1995年被评为铁道部优秀科技工作者。1996年获全国铁路自学成才奖。</p><p class="ql-block"> 2002年被工厂聘为工人专家。2004年被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组委会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2004年8月1日至7日,作为四川省高技能人才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央在北戴河组织的休假活动。</p><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26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p><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30日10时,人民大会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工人专家陈昌华坐在一楼前六区4排48号座位,和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2969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欢聚一堂,接受党和政府授予的崇高荣誉。</p> <p class="ql-block">2024年参加中央组织的高技能人才北戴河休假时,分别与航天英雄杨利伟、“人民工匠”徐振超合影。</p> <p class="ql-block"> <b>书到用时方恨少 且把木箱当书桌 </b> </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20岁的陈昌华结束知青生活,被分配到资阳机车厂柴油机分厂。当时,工厂建厂5年,厂房修建、设备安装已初具规模,正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7月,陈昌华等100余学工被送往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培训。 </p><p class="ql-block"> 陈昌华是车工,学习的是50车床操作。看到师傅在加工零件前往往要进行计算,便问: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些尺寸?师傅说,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几天后,陈昌华发现一同培训的学员中有个高中生带了一本《三角》,他如获至宝,借到手中,便一头扎进了《三角》的奇妙世界。学习通常在晚间进行。宿舍的床挨着床,床头间搭着各人的箱子。陈昌华的箱子便成了他的书桌,看例题、学定理、做练习全在上面进行。 </p><p class="ql-block"> 师傅的操作步骤和指点,他不但记在心中,还要反复地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使他的技术水平长足进步。培训结束综合考试时,陈昌华在当期车工学员中名列第一。 </p><p class="ql-block"> 回到工厂,他逐步成为生产骨干。一次,车间要加工一个1.2米长的大锥度零件,只能在50车床上加工。这活,谁也没有干过。车间领导和众多的老师傅正在犯难时,陈昌华却在一边静静地计算。最后,他说:“能干出来,要这样干。”陈昌华一边说一边开动车床。车床边顿时围过来一大圈人,很多人半信半疑。零件加工完毕,一测量,准确无误。大伙惊呆了,纷纷问他是怎样干出来的?陈昌华给大家边画边讲解,把几何原理、计算方式、机床性能说了个透,大家恍然大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那一刻,有一种成就感从陈昌华心中油然而升,他感到了知识的价值,享受到了攻克难关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b>地震难惊痴心人 日久天长羽翼丰</b></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的中期,车间有一个老师傅,特别喜欢小改小革、设计制作工装。陈昌华便给他当助手,构思、画图、找料、加工,忙得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国内闹地震那段时间,正是陈昌华设计制作工装正忙的时候。每天晚上,他都在孙家湾单身宿舍里绞尽脑汁搞设计。那些日子,在陈昌华苦思冥想时,常常听到有人大喊:地震啦!他才从沉思中惊醒,和大家一起跑到操场里躲地震……但一回到房间,又迫不急待地拿起纸笔继续构思、设计。</p><p class="ql-block"> 当时,小改小革通常是师傅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确定方案,自己动手干。一个工装要亲手干出来,就要经历好几种机床。按工厂制度,每周六下午他本可以提前半天跑通勤,回内江老家,但他抓住这半天空档做工装,车、铣、铆、焊、钻,不会干的工种他就学,学了就用。那些年里,他和同事一起设计制作了不少工装,也学会了多种机床操作。 在曲轴车间,曲轴磨床平衡装置至今还在使用。以前加工一根曲轴要做3至4次平衡,每次少则10多分钟,多则半小时。采用这个装置后,同类曲轴只需做一次平衡,不需重新找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工厂在购买相关机床时,就将这一装置作为技术条件,要求厂家提供。这种找平衡的方式不仅在厂内采用,而且被兄弟厂家借鉴。 </p><p class="ql-block"> 制作工装,给车间解了难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更多的收获:学会了设计工装的思路和技巧,学会了多种机床的操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p><p class="ql-block"> 1981年,工厂从德国进口了一台RK9磨床。验收完毕后,分厂领导决定让陈昌华和另一名同志去操作。陈昌华从未见过这类磨床,本想和搭档一起商量着干,可是同事家中有急事,还没开动床子就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回家去了,把陈昌华一个人甩在了床子上。时任分厂厂长程文新对他寄予厚望:“昌华,这台磨床能不能发挥作用,就看你的了。”同时,帮他找资料,鼓励他学习钻研,尽快将磨床投入使用。 </p><p class="ql-block"> 他抱着《说明书》走近了机床,边看边干。那些日子里,他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怕损坏了床子,也怕干废了产品。每点一个按钮,反复看几遍书;每找一次平衡,也要反复看几遍书。他小心翼翼地干了一个星期,产品加工出来了,经过测量,完全符合要求!有人问他怎么干出来的,他说:关键是要弄懂机床运行原理、操作要领,其次就是要不怕把骨头累散架……在技术上越是前进一步,陈昌华就越觉得知识贫乏。为了补充“营养”,他先后参加了原工厂业余高中补习班、四川省高级工技术理论函授班,又考上四川省党校函授大专班。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他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广阔。</p> <p class="ql-block"> <b>刨根问底惹人恼 异国编程红旗飘</b> </p><p class="ql-block"> 1986年,工厂转产东风4型内燃机车进入上能力关键时期,进口数控机体加工中心已提上工厂议事日程,急需培养一批数控机床操作人员,陈昌华被列为培训对象。工厂派技术人员曾英俊到机体车间讲解编程理论。这是陈昌华第一次进入数控编程的领域,不懂的东西太多,但他渴求知识、刻苦钻研。课堂上,陈昌华全面记录,下课后他又反复请教。他的笔记资料不仅自己学了很长时间,后来还被选为车间技术人员和操作者的学习资料。 </p><p class="ql-block"> 1987年,作为设备验收团中唯一的操作工人,陈昌华被派往德国验收设备并学习编程和机床操作。他以“独立操作”为目标,要弄懂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要学通程序的每一条指令。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彻底弄懂,绝不善罢甘休。有时,德国培训师也被问得不耐烦。德国人哪里知道,编程,对于陈昌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陈昌华本身就有很多问题不懂;同时,翻译人员对于一些专业术语也很难准确翻译,又提高了陈昌华理解的难度。但陈昌华不管这些,他说:“如果我现在不弄懂,回去后不能操作机床怎么办?”但时间长了,验收团内也出现了埋怨声,有人说:“就你问题多,哪有那么多问题!”这时,团长站了出来:“谁能把陈昌华的问题解释清楚,你就给他解释,解释不清楚那就让他问。”陈昌华的“问题”得以继续…… </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时,进行编程练习。德国老师要求编制程序绘制一面美国国旗。陈昌华一看,这样做太简单,不能真正检验出自己是否学懂了编程。于是,他运用系统的计算、比例缩放等功能,采用“程序调用”的方法绘制了一面五星红旗。负责培训的老师看完陈昌华的程序后说:“你是真正掌握了编程理论,能够灵活运用了。” </p><p class="ql-block"> 学成回国时,亲戚朋友打开他带回的大皮箱,一看,除了换洗衣服就是书籍、资料。原来,他在培训中尽自己的所能做笔记,发现资料就偷偷复印,各种资料超过乘客限重。</p> <p class="ql-block"> <b>去粗取精闯禁区 新老配套上能力 </b> 1988年,陈昌华全程参与了德国专家的安装调试过程,全面了解机体加工中心的结构、性能,再次巩固编程知识。在德国专家培训其他操作人员时,他依然详细地作笔记,协助老师向学员们解答问题。德国专家走后,他又承担起了培训操作者的责任…… </p><p class="ql-block"> 当时,最缺乏的就是权威的翻译资料。对方提供的资料都是外文,经过翻译,问题重重。为了找到权威的翻译本,他向全国各地的同行不断打听,终于在太原某厂借到了一套翻译得很好的机体加工中心《说明书》。他利用工余、业余时间,硬是逐字逐句地把《说明书》整本抄写了下来!他说,“抄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学习下来,还怕学不会?” </p><p class="ql-block"> 设备交验后6个月,6名操作者已能独立操作,机体加工中心投入了紧张生产。机体加工中心具有强大的加工功能,车、钻、铣、刨从粗加工到精加工无所不能,一台机体毛坯上去,下来的就是一台机体成品。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分厂、车间领导和技术人员看到了它的优势,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老生产线和机体加工中心无法配套——老生产线的数十台机床依然效率低下;加工中心虽然精良,但不堪重负。有人建议:如果老生产线进行粗加工,加工中心进行精加工,那么,车间新老生产线就能充分整合,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延长加工中心的使用寿命。 </p><p class="ql-block"> 这一设想的关键就是对加工中心程序进行“去粗取精”式的修改。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工厂数控机床很少,懂编程的人在整个工厂是屈指可数。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昌华。 </p><p class="ql-block"> 陈昌华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和风险,在德国他曾亲眼看见,德国专家在调试加工程序时,因一个指令错误,造成机床误动作,损坏了价值100多万元的附件角铣头。但是工厂有需要,自己又是工厂编程的骨干,他果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闪失。他调出程序,研究每一个指令的用途,然后再进行修改、测试……“老外编的程序,他也敢改?”有人对他投去了怀疑、诧异的目光。陈昌华思想压力很大,他怕损坏设备,也怕报废产品,更怕有些人的目光。但分厂长程文新等领导和技术人员支持他、鼓励他。陈昌华一边修改,一边测试,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自己的目标,在“禁区”中展示身手。 </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程序修改成功,整个分厂的设备相互配套,形成了更为强大的生产能力;价值连城的加工中心从此也只吃“细粮”、不吃“粗粮”,大大延长寿命——这对工厂是何等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陈昌华修改进口设备程序的消息在厂内传开,也在行业内不胫而走。1996年,行业内某大型骨干企业购买了一台数控加工设备,老外调试完走后,几个月时间无法运行,有关人员对这台设备失去了信心,特邀他去解决。他到厂一周后,设备就投入正常运行了,令该厂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十分吃惊,该厂领导感激不尽。</p> <p class="ql-block"> <b>崇尚科学讲真理 敢与专家论是非</b> </p><p class="ql-block"> 2001年,工厂从德国进口曲轴车铣中心,德国专家来厂安装、调试。陈昌华被工厂指定为设备验收组成员。此时,陈昌华对编程的原理、工艺的熟悉程度已是今非昔比。 </p><p class="ql-block"> 德国专家调试时,陈昌华仔细研读了他们编制的程序和操作步骤。在试加工一种柔性较大的曲轴时,陈昌华知道,最大的问题在于补偿“柔性”形成的椭圆。陈昌华调出德国专家的程序,发现这种方式无法补偿,便善意地提了出来。但是,德国专家坚信自己的程序是正确的。陈昌华不可能眼看着别人出错。他站在一旁,看到机床加工到极限时,冲了上去。他连吼带叫,比划着说:立刻停下,否则产品就要报废了!专家听不懂他说什么,但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停下机床,问他想干什么。陈昌华看到机床停下,心中的石头落地了。 </p><p class="ql-block"> 他说:“再铣一刀,曲轴肯定就报废了,你们要承担责任!”德国专家说,曲轴报废,是你们曲轴的弯曲太大,不符合技术要求,我们的加工程序绝对没问题! </p><p class="ql-block"> 资产管理部部长于涛和翻译闻讯赶到现场。双方针尖对麦芒,争执不下。于涛说:“吃完晚饭,继续讨论。” 从 晚上7点争论到9点,还是没有结论。陈昌华火了:“这样,明天你按照我说的方法加工,如果曲轴报废,我负全责,还请你喝酒;如果按你的方法加工,把曲轴干报废了,你们照价赔偿曲轴,还要请我喝酒!”</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陈昌华盯着德国专家采用了自己说的方法加工,便转身走开了。一刀又一刀,机床按照正确的路线前进。加工完毕,测量后德国专家服输了,因为事实证明陈昌华的方法是正确的。他满车间找陈昌华,但只找到了陈昌华的徒弟。德国专家掏出钱:“我输了,请你师傅喝酒。” </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次经历,德国朋友在试加工第二种曲轴时,便主动前来征求陈昌华的意见。安装调试快结束了。在双方签字认可前夕,陈昌华说,你们提供的一组刀片加工寿命没有达到要求,应当赔偿!德国人大吃一惊,所有的刀片完全符合技术标准,怎么会不行?陈昌华掏出作日记递到德国朋友面前:“你看,这组刀片的加工时间记录全部在这里。”德国朋友一看,在不知不觉中,陈昌华已记录下安装调试的全部过程,哪年哪月哪天哪时干了什么一目了然,德国朋友的工作记录也没有如此详细!经过协商,德方同意赔偿380块刀片,价值10万余元。 </p><p class="ql-block"> 此后,陈昌华再次研究了对方的程序,半精加工达199页,精加工达99页,他认为程序太烦琐,对曲轴加工程序进行优化,把大部分子程序都参数化,程序的字符大大减少,原来精加工曲轴程序由99页减少到20来页,不仅方便了操作,也给今后编程的技术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p><p class="ql-block"> 2008年公司研制开发广柴G32发动机,陈昌华在试制过程中做完工艺分析后,指导两名年轻的助工做工艺卡片和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一起跟踪服务,创造了机体车间45天完成新机型试制的最快纪录。2009年公司新产品开发任务繁重,在曼机、三菱发动机机体试制过程中,他编制了初步工艺方案、刀具方案,并指导身边的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 已经退休的陈昌华谢绝了不少单位高薪聘请的承诺,返聘公司生产一线,成为数显设备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带头人,为公司的技术进步发挥余热。</p><p class="ql-block"> 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如今,陈昌华的数显技术后继有人,他退休了,安享天伦之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