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十二景点初探 2025年1月6日游览 2025年1月8日记录

老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海中山公园是一所百年老公园,由英国商人霍格(兆丰)建于1914年,初为私人花园,名“兆丰公园”,位于现在的万航渡路边,1917年扩建至现在的长宁路,并对外开放。1944年更名为中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经过百年建设,中山公园既有英国花园风格,又有中国园林的风味,是老少皆宜的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海建设“北横通道”时垮十年,曾经借用中山公园东南角部分地域,随着“北横通道”西段的竣工,公园所借地域的景观恢复工程也于近年完成,一个完整又完美的公园又恢复了生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山公园我虽然在不同的年代进去过,但真正的游览也许是在最近几年,退休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游览,即便工作单位距离公园就三四站路,退休后赶着往国内外远处旅游。疫情后年龄大了,远游不再可能,就只能在市内游览,这样游览市内的各大公园成为重要内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昨天下午天气有点冷,游客不多,我从地铁站沿长宁路走,到南大门进公园,公园内兜了一圈,最后从东大门出沿万航渡路到地铁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次主要任务是寻觅网上所介绍的中山公园的十二主要景观,同时寻觅平时不太注意的特殊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山公园的南大门附近的绿化带及小广场也成了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银门叠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进入公园南门前行就能见到并走过该大石桥,建于1959年,因“北横通道”建设,重建并于2023年竣工。并成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称“虹桥蒸雪”,源于桥下有喷雾装置,白雾中的水中植物,湖水及岸上植物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石桥的左侧有这样一个石亭,古朴典雅,站在大石桥上观看石亭,石亭边的流水岸边植被,远处的凉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沿石亭往坡上走,有这样一棵即将枯死的大树,这是一棵木棉花树,原来树高十数米围经二米八,枯萎的原因是“北横通道”建设,破坏了其根系吸水功能。保留该树想目的是提醒如何做到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中山公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项目或景点—《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再往左侧前行,沿着草坪到达半月形的荷花池,池对面的土坡上有黄杨树构成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绿孔雀的造型栩栩如生。这里的睡莲盛开时,我来打卡的次数比较多。这里是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荷池清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往前走到牡丹园及牡丹亭,据说牡丹亭始建于1916年,1934年迁移到中山公园内,而牡丹园里的牡丹是法华镇最早从洛阳移栽来的品种,故牡丹园称“洛阳牡丹园”。这里也就成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花墅凝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牡丹亭左侧前行,通往北向的路两边有相继开放的腊梅 ,也许如网上介绍,中山公园内好像只有在此能看到腊梅,如稍不注意就会错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继续往北行走,就到月季园,中山公园的月季花园,始建于1916年,品种多达50余种,1600余株。不同花期的月季花相继开放,故一年四季皆能看到盛开的花朵,姹紫嫣红芳香馥我引人入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月季园中间有一个“四不像雕塑”,头像龙,两翼如鸟,身体如豹,很有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月季园也成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芳圃吟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月季园往左走是中山公园十二之一的《双湖环碧》景点,在1958年挖湖筑山形成的,挖土成鸳鸯湖(双湖),堆土成山(后山)。首先看到的是湖边的一个亭子,叫《春在亭》,站在亭子里观赏鸳鸯湖的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鸳鸯湖的南边往北看,湖水墨绿湖面如镜倒影清晰,湖边巨树参天绿荫连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鸳鸯湖西侧观湖,在阳光透射下色彩斑斓,又成另一番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沿着土坡上山到顶,巨树已成林,土山不高,顶上有一个羽网球场,两位小青年正在挥汗搏杀。山林不大但明显感到阴冷,便急急下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往南回走到山水园景区,这里是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林苑耸秀》,面积较大,今天有幸看到了《香花桥》,香花桥是法华寺前的小桥,跨于寺前的法华浜上,方便香客往来,始建于宋代,到1958年法华浜填埋,香花桥迁移到中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而法华寺在2018至2021年重建于淞虹路的新中泾公园内,称法华禅寺,我曾经游览过两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走着走着发现了这座旱桥,中山公园在1917年扩建时,从靠近现在的万航渡路,扩大到现在的长宁路,这“北园”与扩大的“南院”间有一条小路,从曹家渡通往苏家角,为方便百姓往来方便,又解决南北园的连通,便建筑了这座旱桥,一直保留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翻到旱桥的地面处,向南行回到大草坪附近,大草坪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绿茵绵延视野开阔,是中山公园最精华的地方,成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绿茵晨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草坪的北边有一个西洋式白色大理石凉亭,建于1935年,外面半圆形的卷廊,里面有西洋女神雕像,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成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石亭夕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山公园内比较著名的铜钟,可惜它是复制品,原件铜钟是救火钟,由英国制作于1881年,运至上海后挂于上海救火总会的瞭望塔上,发生火灾时敲钟传递信息,弃用后放置于中山公园。不知何因铜钟遗失不知去向,故复制现在的这口铜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看完这些景点后准备从万航渡路的东门离开公园,我曾经两次去参观圣约翰大学旧址及华政苏州河步道经过该东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东大门保留着原来“兆丰公园”时的英式建筑格局,建筑中间为通道入口,即便现在公园呈开放式格局,但许多游客仍然喜欢从建筑中间进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样一个保留着原来风格韵味的建筑被称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旧园遗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出了东门(确切的说应该是东门区),沿着万航渡路往凯旋路方向走,由于中山公园已经成为开放式公园,路边的绿化与园内的风景融为一体。这是公园里的铜亭,据说因为其顶是铜质材料制作的,没有见到说明标牌,故不知其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棵巨大的悬铃木已经有150年历史,高22米,胸围5米,树冠直径24米,有华东第一悬铃木的称号。因此也成为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独木傲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半天时间过去了,十二个景点所剩无几,因不是应时应景,留下遗憾多多 ,但走过了一遍,下次应景而游应时而游时,想必收获会更大 ,期盼着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游中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