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里忆年味

点石人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农历腊八。</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今天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打扫家、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昨晚,爱人采购了一些做腊八粥的食材,和儿子一起做了腊八粥,浓浓的谷香味使得儿时的年味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老家村前有一条河,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我们县的母亲河——唐河。每年腊八头一天,一放学,我们哥几个就带着篮筐和凿冰的工具跑到河边上,开始凿冰,俗称“打腊八人儿”,每家都得带上十来块,回去后分别摆放到院门、家门口等地方,等到腊八节早上,老人们就会拿着刚出锅的腊八粥,很虔诚地分别往这些冰块上放一点,这也是一种祈福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腊八粥还是儿时的味道纯正,或许是那个年代的粮食绿色天然的原因吧,金黄的小米、火红的高粱、大小红豆、甜蜜的红枣等等,八种食材下锅,用蒸饭的大铁锅慢火煮上大半夜,到腊八节一早刚好煮熟,这是这个早晨的主食,每个人必须来上一大碗,再配点清炒黄豆芽,那真叫一个美味。记得那个时候,一般都要做一大锅,而后冻起来,一直要吃到开年……</p> <p class="ql-block">  打扫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选好日子是前提,这一天全家人都起的很早,大家先要把被褥等物品搬到院子里搭起来,我们家里住的是土炕,炕上铺的有毛毡,毡上面铺苇席,被褥每天晚上睡觉前铺开,早上是要叠起来的。这些都需要搬出去,而后老爸老妈会把泥炕刷洗一遍,再用石灰水把墙壁刷一遍,我和哥姐负责撕掉旧窗户纸,把窗栏上的灰尘打扫干净,而后再用妈妈熬好的浆糊,一点一点刷在窗弦上,这个时候就要用早已准备好的白麻纸,平整地粘贴在窗弦上,最后是点睛之笔——贴窗花,那个时候的窗花可都是村里的匠人们的手工艺,喜鹊登梅、年年有鱼等等五颜六色、种类繁多,既代表了匠人们精湛的技艺,也洋溢着浓浓的喜气。</p> <p class="ql-block">  做豆腐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妈妈的拿手好戏,一般要做两锅,一锅做成豆腐,切成大块儿,用浆水泡起来,一般能吃到初七八;另一锅则要做成豆腐干,这个过程很复杂,首先要用一个豆腐干模具,把做好的豆腐脑全部盛进去,而后再把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就把豆腐干倒出来,开始用刀逐一切成巴掌大小的薄块儿,接下来就需要烘干,庄户人家也没有什么烘干机,只能采取土办法,把土炕烧的热热的,把席子卷起来,在土炕上铺一层报纸,而后把切好的豆腐干摆上去,一面炕好了再翻一面,两面都炕得发黄,就开始下锅煮了,用纱布包好各种调味料,一起下锅,煮上大半天就算制作完成了,有时候为了增添喜气,还要加一点红色素,豆腐干就变成了红色,吃的时候切丝凉拌或者切片热炒,随你怎么吃都可以,那个味美啊真不能用语言形容…</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拜年”。我小时候住的小村子一共不到二十户人家,大部分是父辈们的叔伯亲戚,我的同龄人有七八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大早起来,我们都穿上爸妈给准备好的新衣服,大</span>家凑在一起,就开始挨家挨户的拜年啦。因为都是亲戚,每到一家,叔婶大娘们都要在灶王爷前面的地板上铺一块布子,我们这些个小孩子,都要对着灶王爷的方位,挨个跪下,一边磕头一边说道“给叔叔婶婶拜年”,而后叔叔婶婶就会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挨个递到我们的手上,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所以压岁钱只有五角或者一块钱,但那是我心头最难忘的幸福时刻。发完压岁钱,叔婶们还会端起炕上的瓜子、花生、大豆和水果糖,给每个人的衣兜里装上一大把,这一个早上下来,我们既挣到了“不少”的压岁钱,也收获了很多的干果和糖果,好不开心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放鞭炮是永远抹不去的快乐。每每春节前,父亲总要给我们买点鞭炮,那个时候也就是地花(放在地上向上喷的烟花)、两响(二踢脚)和小红炮(鞭炮),大的两响我们不敢玩,我的主要乐趣就是这个小红炮,都是一版一版(也就是一串一串)的,有的一版200个,有的一版500个,我们小孩子都舍不得一次点燃,就从整版的中间慢慢的解开,一个一个的拆下来,装在兜里一个一个地放,要么把小红炮埋在雪地里,点燃后看被小红炮炸的满天飞的雪花;要么把喂狗的小钢盆扣在点燃的小红炮上,看小钢盆被炸翻的样子;要把三四个小红炮的药捻拧在一起,听连续啪啪啪的响声;要么把点燃的小红炮扔到高空,看炸响后随风飘走的青烟;有时候还要搞个恶作剧,把点燃的小红炮悄悄扔到别人的脚下,随着“啪”的一声响,把对方吓一跳……,“顽皮”、“捣蛋”是我们的代名词,开心、幸福是珍藏内心永远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