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班的七年级物理上

新宁

<p class="ql-block">  “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科学的核心,要诉诸于感受并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来呈现它,发展对于大自然真实姿态的观察能力,并且发展一种不断思考在人与世界之间处于变化中之联系的定性思维。” </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有真实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过程。最初必须唤醒孩子对于现象的情感联。”</p> <p class="ql-block">  宁远班的六年级物理板块就是我带的,彼此都比较熟悉,班级整体上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较强,男生比较活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女生比较安静,思考充分却不怎么表达,特别是当男生说话时,女生就更安静了。这学期班里有七个孩子,四男三女,人数有所减少,加上座位全部靠前,氛围一下子紧凑起来,整体感明显增强,也许是大了一岁,孩子们的专注力也提升很多,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在主课本的完成上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  第一周还是热学,首先回顾了六年级的热学内容,当时实验的感受还记忆犹新,从感受出发得到的结论也很容易唤醒。在此基础之上开启新内容。</p><p class="ql-block"> 在大烧杯中加入约半烧杯刚烧开的水。放入四把大小几乎相同但材质不同的勺子:银勺、铜勺、不锈钢勺、一木勺,瓷勺。用手触摸勺柄,感受到不同温度,银勺超级烫,木勺几乎没什么变化,发现不同材质导热性不同,联想到生活中的电暖气片,炒菜的锅,盛饭菜的餐具……</p> <p class="ql-block">  准备一大一小套叠在一起的金属饮料瓶一共四套,夹层分别是沙石、水、羊毛、空气。在四个小罐子里装上同样大小的冰块,将套罐浸没在开水里面持续加热。观察到小罐里冰块的融化速度不一祥,发现不同材料的隔热性不一样,羊毛和空气隔热效果较好,沙石和水最差,这有些出乎意料,特别是沙石,孩子们很兴奋。</p><p class="ql-block"> 那么隔热效果好的,保温效果如何呢?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于是让大家猜想,若是让实验中的沸水和冰块换一下位置,哪个里面的热水最快冷?这下很多人就明白了。原来保温和隔热是一回事,保温是保热也保冷的。于是明白为什么冬天要穿羽绒服,保温桶为什么有夹层,我小时候冰棍都是包在棉被里卖。</p> <p class="ql-block">  准备金属球和正好可以让球穿过的金属圆环。对于球和环,分别进行加热和冷却,观察球从环中穿过的情况。有时通过,有时不行。还可以加热直的双金属片(一面铜片一面锌片),加热后弯曲,放入冷水中冷又恢复原状。发现某些金属固体是会热胀冷缩的,并且程度不同。</p> <p class="ql-block">  在烧瓶中装满水,用装有玻璃管的单孔塞塞紧,能看到玻璃管中有一段水柱。加热烧瓶,观察水柱上升,冷却烧瓶却,液面又下降。发现液体水也会热胀冷缩。</p> <p class="ql-block">  将铝制饮料罐在酒精灯上充分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并在罐子口快速堵上一块面团,自然冷却。罐子发出咔咔的声音,同时开始收缩。发现气体也会热胀冷缩。</p> <p class="ql-block">  第二周是光学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到教学楼前的小水塘旁边周围走走,能观察到水面上的落叶,和水面上的倒影,能看到底部的水草和石头,还能观察到亮度和颜色的区别。发现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会反射出倒影,但会暗一些,颜色不明显,教学楼上的字在水中是上下颠倒。</p> <p class="ql-block">  除了水面,光滑的固体表面比如木头、玻璃,铜片,都可以反射影像,粗糙的固体表面不可以。顺便简单了解了镜子的历史:水镜、石镜、铜镜、水银玻璃镜。</p> <p class="ql-block">  准备一面大镜子横着靠墙垂直放在桌上,学生站在前面排成一排,从镜子中能看到所有人。镜子上与眼睛相平的位置中间贴一个标记,学生们看向标记,描述看到了谁。将一根细线的中间黏在标记上,让一个同学拿起一端,他从标记处看到的另一个同学拿起另一端,两人都看向标记,拉直细绳。镜子内外绳子成为直线的瞬间,镜子里的世界突然变得真实,孩子会“啊”“哇”“哦”感叹。</p> <p class="ql-block">  准备一面长方形镜子,横着垂直于桌面放置。镜子前放一根蜡烛,蜡烛和镜子中间放一个不透明的小物件,房间没有别的光亮点燃蜡烛。能观察到光与物体之间形成很多影子,影子有重叠,因此黑暗程度会有区别。阴影的形成都能追踪到光和物体的关系,只有一个诡异阴影无法解释,留待日后探索。</p> <p class="ql-block">  将实验室准备成一个小暗室,门上窗户用黑色纸板遮住,留一个圆形孔洞(直径约6毫米),小孔前竖着放一张硫酸纸,观察到纸上有外面景物倒过来的影像,硫酸纸离小空越远,孔径越大,像会越大越模糊越暗。<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人跑到外面在窗户前蹦蹦跳跳,透过小孔,暗室里的人看得清清楚楚,</span>像在看电影,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第三周进入电学。将干净的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在舌头上下,用手指将两金属片外端靠在一起,舌头会突然感觉到麻、涩或者咸,这就是触电的感觉。用导线将全班同学的舌头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电池!</p> <p class="ql-block">  在烧杯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放置铜片和锌片,准备4个类似的装置,将铜片锌片用导线交替连接,用一个二极管小灯泡放在通路里检验一下,二极管小灯泡亮了。</p> <p class="ql-block">  将与金属片尺寸相同的滤纸条浸在饱和盐水中,将材料按照铜片-锌片-滤纸-铜片-锌片滤纸的顺序交替叠在一起,共五层。用两根导线可以分别连接到底部铜板和顶部锌板上,再同时触碰一个小二极管灯泡,灯泡亮了。和昨天的实验有类似的现象,但电池装置的整体体积小了很多,耗材变少,使用方便。</p> <p class="ql-block">  回顾主课的基本节奏,早晨一来就是踢毽子,孩子们很多是初次接触,感觉难度很大,捡比踢的时间还长,一个个有些沮丧,但一个星期下来,动作逐渐熟练,有些孩子慢慢找到了技巧,踢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甚至踢到了13个,其余大部分人都踢到了5个,信心也就涨了起来,后面因为准备冬至竹竿舞,毽子就放下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教室颂词前会检查主课本,基本上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但也出现了几次个别同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被我批评。</p> <p class="ql-block">  主课正式开启会先回顾昨天的内容,从实验装置、过程和现象入手,孩子们一点点回忆起来昨天的所有内容,同时语言的表达要求必须简洁、清晰并且有逻辑性,也就是科学客观地表达,这个对孩子们的锻炼是非常明显的,他们说话之前就会思考一下,将口语化的表达先加工一下,会比较费脑,但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板块回顾当中都提到了回顾的重要性,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表达能力的增强。</p> <p class="ql-block">  另外回顾环节从现象到发现和结论的环节更加能看出孩子们的思考程度,这些现象可以告诉你什么?超越这些现象,甚至可以衍生拓展的观点是什么?孩子们逐渐感觉到七年级的发现不同于六年级,似乎没那么简单,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需要想一想,再想一想,思考就在这时候茁壮生长。似乎是有意识地停留,看看这里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关注到的。这个环节有时会比较安静,然后一个孩子就会冒出一句话,另一个孩子会接上去,然后就感觉思考之光在教室散开了,很美妙。那些以前我们在教科书上轻易看到的一句话的原理,经过孩子们两天的实验和烧脑回顾,真正的理解才会出炉,看起来挺慢,但是这样的慢带来的是对世界真实地认知,他们会带着因发现而产生的热情继续体验和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多么重要的啊。</p><p class="ql-block"> 回顾环节可以持续半小时或是四十分时间,很难想象孩子们能保持如此的专注,不过与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话,确实能做到。</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会是新实验,孩子们从回顾中的思考进入体验中的意志和情感部分,班级会突然升温。每个孩子都喜欢实验,即使非常简单的实验,也会带给他们巨大的满足,因为是真正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完成实验接着就要进行记录,尽可能仔细清晰得记下用品、过程和现象。然后会在主课本上画出实验装置图,尽可能大和准确。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画图,个别孩子会有困难。</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板块,感觉孩子明显长大成熟了,不仅仅是身高,课堂的专注度,思考地深入,以及倾听别人的能力都明显不同于上个板块,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和清晰,眼神中都流露着更多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  感谢感谢欧阳老师随时帮我解答疑问,宝龙和晓伟老师远程答疑,刘铮老师和我沟通孩子情况,以及全程听课,随时讨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