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日路过老街,看到许多店铺挂满圆圆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缤纷的门神年画、大大小小的红利是等等物品,一下子将年味拉出来了。怎么这么快就春节了呢?然,今天就是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还是古人懂得会生活,留下二十来天来备年货、写对联等等共迎“新年”“新春”的到来。古人将生活过得有诗意,首先留有时间给大家充分的准备,这就如中国画一样,有留白之地给大家思考一下这个世界。生活本该如此,何来忧长愁短呢?</p><p class="ql-block">写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春节里,家家户户贴对联己经是再简单不过的仪式。虽然现在印刷的春联是满大街,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坚守用毛笔书写春联来张贴。我从小到大都是接受这样的熏陶,所以更接近张贴用毛笔字书写的春联。</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印刷的对联相对来讲更是少,更多靠人工手书。每过腊八奶奶就是叮嘱父亲,传话给她的八弟(即我的老舅公、父亲的舅公、奶奶的弟弟)准备过来写对联。过腊二十还不见老舅公上门,奶奶就会伴怒责问父亲,为什么还不传话。真得过了腊二十三还不见老舅公,奶奶会真得动怒责怪父亲。老舅公一上门,人还不进到门,刚撩看到“三姐”(奶奶家中排三)身影,就会爽朗大声开口:“三姐,今朝来迟一点啦”。奶奶从心而生的满脸笑容都装不住。这样的情景感觉每年春节前都上演,所以印象深刻,血浓于水的亲情,总有它代替不了的情感。老舅公是一名教师,弄文舞墨是他的特长。写对联更擅长,往往在我家呆上一天,磨墨调汁,咬文嚼字写上十来首对联,我是小小书童,帮忙打下手的裁剪纸,拉纸,递茶等工作。近下午,奶奶依依不舍,老舅公心满意足带着大包小包在一句句的““三姐,三姐”,过不久我又过来。”跨车而去。这样的浓情味,己是春节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后来,老舅公年老身体不方便,从教的姑爷接手写春联工作,姑爷写的速度快,往往一个下午就办妥,姑爷的字是半路出家,平铺地上还可以点点头,张贴高挂上来总觉得欠缺一点又会摇摇头。自古一句话“字怕挂”。</p><p class="ql-block">后来叔叔们交友广泛,写字的朋友又助力,经常写好备好,春节之时,大家还会有雅兴评头论足。又后来近几年,我与叔叔们经常交替准备春联的内容。但不管怎么样,都是书写为主。</p> <p class="ql-block">有空我都喜欢去到处转转,看看同时也会有一点小留心,看到好的对联都会拍照下来,有空的话就会细品,有时候许多过不了的节骨眼,在它的提示之下会“一笑而过”。灵山有一个中国历史名村,广西楹联第一村,大芦村,其有三百多副的楹联,虽然不记得去了多少次,但是常读常新是一贯的主题,有时候不同时间与不同的人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如: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兼惜福;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忍而和齐家上策,勤与俭处世良规等等楹联。我最独喜这一首:书田无税子孙耕,荆树有花兄弟乐。</p> <p class="ql-block">父亲有一次到桂林“研学”,给我们兄弟带回一首“萬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十年,现在还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