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起名字》‍教学反思

姚成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班语言活动《起名字》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成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大班语言活动《起名字》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活动优点</p><p class="ql-block">1.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活动紧扣目标展开,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理解名字的意义,学习起名字,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通过播放家长介绍孩子名字的视频,幼儿能感受到名字背后蕴含的父母期望与祝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名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在“创作名字”环节,幼儿积极发挥想象,为各种物品起名字,并解释其意义,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2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活动采用了谈话引入、视频播放、故事讨论、游戏创作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如在“探索活动”中,通过讨论《小猪的烦恼》故事,引导幼儿思考爱称、昵称与绰号的区别,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尊重他人的道理;“激发想象力”环节的游戏设计,让幼儿在玩乐中开动脑筋,为不同物品起名字,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p><p class="ql-block">3.注重幼儿自主表达:在“创作名字”和“分享与展示”环节,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在创作名字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发挥,不受限制;在分享环节,每位幼儿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详细讲述取名字的过程和想法,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p><p class="ql-block">活动不足</p><p class="ql-block">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探索活动”中,讨论《小猪的烦恼》故事的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后续“创作名字”和“分享与展示”环节的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幼儿在创作名字时还没来得及充分思考,就被催促着展示作品,影响了他们的创作质量和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2.个别幼儿参与度有待提高:虽然活动形式多样,但仍有部分内向或胆小的幼儿在“分享与展示”环节不太愿意主动上台。他们可能因为紧张或害怕出错而选择沉默,这使得他们的想法和作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交流,也影响了他们表达能力的锻炼。</p><p class="ql-block">3.活动延伸拓展不够深入:虽然提出了活动延伸的想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延伸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和系统。例如,“名字故事会”只是简单地让幼儿讲述名字故事,没有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探讨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或与其他幼儿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交流;与家长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分享孩子名字的故事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家园互动活动设计,如共同为孩子创作名字故事绘本等。</p><p class="ql-block">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1.优化时间安排:在活动前,对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进行更精确的预估和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可以适当缩短“探索活动”中的讨论时间,给“创作名字”和“分享与展示”环节留出更多时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表达。</p><p class="ql-block">2.关注个别幼儿:对于内向或胆小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在活动前,可以与这些幼儿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顾虑,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分享与展示”环节,可以先让这些幼儿在小组内分享,再逐步引导他们上台展示,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克服紧张情绪,提高参与度。</p><p class="ql-block">3.深化活动延伸: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活动延伸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名字故事会”中,除了让幼儿讲述名字故事,还可以引导他们创作与名字相关的小故事或绘画作品,并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与家长合作时,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如“家庭名字创意大赛”,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为家庭成员或家庭中的物品起名字,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想法,增进家园互动,让活动延伸更加深入和有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