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课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优点,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也许优点很难借鉴,但是缺点可以轻易改掉,只是一念之差而已。下面是一些老师讲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老师亲自纠正错误,而不让其他学生纠正。有的老师做得很棒,让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最后再问一问出错的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基本功不扎实。例如:不能当堂解释“蜂拥而至”,直接搪塞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新型照本宣科。整节课老师一直看着课件往下讲,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内容。搞科研的和教师都必须有创新意识,不然我们今天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过度依赖课件。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粉笔不讲课(用毛笔事先写在彩纸上,上课时贴到黑板上也算动了粉笔)。有的老师一直用课件演示,不动手板书,也不让学生动手写。课件虽好,但只是练习了学生动眼、动口的和动耳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动手,就无法动脑,一旦上了考场该怎么办?仅用眼、口和耳能做白纸黑字试卷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样是讲古文,连老师的课就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让男女生PK、小组PK大声朗读课文,直到熟读成诵;把要学的古文抄在黑板上,以便彩笔标注,而不过度依赖课件;找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在下愚钝,望不吝赐教。”老师放低姿态、语气亲和、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如此古香古色的课堂用语有很强的代入感,学生想回答错都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老师板书时的站姿不对,遮挡了学生视线。不论教师书写的笔顺有多么正确,也不论老师写的算式多么规范,如果学生看不见,一切都是枉然。老师板书时有三种站姿:一是“直立举手式”,用来书写较高的内容,如课题等;二是“下蹲式”,用来书写较低的板书内容,书写的内容要高出老师头顶30~40厘米(如果老师不下蹲,就会遮挡学生视线);三是“壁虎式”,用来书写较低的板书内容(如果老师不方便下蹲,可以像壁虎一样趴在黑板上,伸出右手写,教师的身体也不会遮挡学生的视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出示题目后,老师直接讲解,而不让学生先探究。这样“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老师讲的很多,却收效甚微,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不能做到适时复习旧知。复习旧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如:教“看”时,没有复习已经学过的“目”,错失了最佳教育良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板书字体太小。如果是标题内容,字体不应当小于田字格。字体太小,再加上老师的站姿不对,学生只能看到老师的背影,无奈只能“开小车”了,于是就形成了低效课堂。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教古文时,白话文的时间占比太大。一节课除了导入和留作业,基本上只剩下三十几分钟了,有的老师讲古文时,师生说白话文的时间占据了十几分钟,几乎要把古文上成了白话文,根本就分不清主次矛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来十来岁的学生已经适应了白话文,古文课上老师应当尽量把学生带入古文语境,绝对不能再设计过多的白话文环节。如:让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古文中的主人公小时候可能玩什么?假如你是古文中的主人公,你应该怎么做?课件中设计这样的环节可能是为了加强“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但是这是古文课堂,要培养“语言运用素养”,也应该培养文言文的“语言运用素养”。例如:汝等习作尽未(你们的家庭作业写完了吗)?君饭否(你吃饭了吗)?愚以为,把英语课上成语文课,或者把古文课上成了白话文课的老师更适合到医院当变性手术的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颠倒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当堂背诵古文应当是课堂作业,用自己的理解(白话)讲古文里面的故事应当是家庭作业,因为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也能听明白这个故事,但是他们却不能指导孩子背古文。切记,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来自于驿城区,而非来自于北京海淀区。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家长的辅导能力都不能与大城市的同日而语。如果古文太长,学生不能当堂全部会背,但是至少也要背一部分最难背的段落,因为家长不是神仙,不可能像老师那样很专业地指导孩子背书。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都应当向数学老师学习,教学生知识要做到“当堂学会”,家庭作业只是为了温故知新或者适当拓展视野。如果把课堂上应该掌握的知识都留作家庭作业,那么学生就无法海量阅读课外书,也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等于毁了孩子的前程。如果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试想我们去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台上医生却没有缝合刀口,让我们回家自己穿针引线缝合刀口,我们会乐意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和家长的诉求是少留作业,多考几分。作为老师,既要教教材,也要顾及《课标》,还得考虑学生的成绩和家长的诉求,讲台上可谓“戴着镣铐跳舞”。所幸总有老师能翩翩起舞,还能舞动课堂,有少数精英甚至可以舞动乾坤。比如:李校长讲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交流课。点评她的这节课最少需要30分钟,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再细说了,只说一下这节课最后的点睛之笔。一般的老师讲《中国神话故事》交流课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很棒了,但她能以“古有炎帝尝百草,今有钟南山屠呦呦医者仁心;古有神农种五谷,今有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古有嫦娥飞天,今有嫦娥探月工程”寥寥数语概括了从古至今泱泱中华的文化和科技,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很多老师的课都讲得精妙绝伦、出神入化,堪称教坛标杆,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逐一表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创新无处不在,诗情画意充满着整个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世间,最难统一的就是思想,古今中外时时刻刻都是纷争不断。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就是其中之一,核心就是“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再激烈的纷争也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现在第三方的华为给出了结论——那就是“技工贸”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也不例外,到底是唯专家理论马首是瞻,还是实事求是强调实战?一直以来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清风可以随意拂山岗,课我们不能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因为虽然高考试卷是每人一张,但是高考题的内容是统一的。因此,教师不必统一服装,但是要统一思想,即统一讲课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争议较大的内容我就不再多说了,再赘述一次下面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古文的时候,应当先翻译再背诵,还是先背诵再翻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先翻译再背诵,优点是学生会背诵得更快一些,缺点是因为借助了白话文的理解,却没有完全用古汉语思维,到高中时就很难达到用古汉语写请假条的高度;如果先背诵再翻译,缺点是学生背诵得会较慢一些,优点是完全是运用古汉语思维,为将来的古文学习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古文和学英语是一样的道理,背英语课文的最高境界也是先背诵再翻译,继而分析句子和篇章结构。有的英语老师给学生出快速背诵英语课文的“高招”:先翻译课文,然后根据汉语意思背诵英语课文。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在背诵英语文章,而是在背诵汉语文章,再加上翻译。这样背诵再多的英语文章,最多也只不过是提高了“汉译英”能力而已,根本就没有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如果考生不用英语思维去读文章、理解文章,而是逐句地翻译成汉语,再用汉语思维理解、分析、推理、归纳文章,而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等考生把这么大的一个弯子绕完,他(她)已经没时间做题了,因为交卷的铃声已经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已不再生活在古文的环境了,不可能把学生穿越到千年之前,数十百千遍地大声朗读古文,就是让学生沉浸在古汉语环境之中得到熏陶,尽量不要投机取巧,只顾眼前利益,而浪费了学生在小学时代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期。古代的私塾先生都是先让学生背诵文章,然后再讲解,所以培养了很多语言大师;现在大多老师为了眼前利益,都是先讲解古文,然后再背诵,所以只能培养出“考试机器”。不信的话,尽管学生背了那么多的诗词和古文,看看有多少学生能写诗词,并用古文写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活在象牙塔里的所谓教育专家提出的教育理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且随意拔高教材难度,再加上一线教师的盲目跟风,直接导致学生和家长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下面的视频只说出了冰山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管之见,不妥之处,还望海涵。希望广大同仁从我做起,从每一节课开始,实事求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