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牛特旗读书协会十一月读书总结

似水流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给自己的心灵创造一次旅行,每一本书都是不同的风景。本月由孙英杰为大家分享德国黑塞的作品《悉达多》。</p><p class="ql-block"> “一切皆有定数,一切只需要我的赞美,顺从和爱的默许。”——《悉达多》</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被美国作家亨利米勒称为“比圣经新约更有效的一剂良药”它其实讲述的并不是佛陀的修行的故事,而是我们千千万万寻常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 年 7 月 2 日 - 1962 年 8 月 9 日)是瑞士籍德裔作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州小城卡尔夫,生长在一个传教士家庭,他从小排斥现实世界,幻想成为一个改变现实的诗人,1891 年,14 岁的黑塞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但因立志做诗人,在充满权威,纪律和审讯的神学校,他很压抑,因此患上抑郁症。呆了不到半年就辍学了,并以自杀要挟父母,让父母不在干涉。</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对每一种戒律始终顽抗不从,每当我听到“你应该”之时,我全身立即冒起火来,而变得桀骜不驯。</p><p class="ql-block"> 黑塞深受歌德古典人文主义教育观影响,同时反思其缺陷 。他还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一生研究中国文化长达六十年,写过四十多篇关于中国的文章,藏书室有大量中国书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简介:</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一本自我觉醒,或者说自我救赎的书。</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主人公悉达是一个高贵的婆罗门之子,他衣食无忧,是父亲眼里的伟大的儿子,被所有人追逐,重视,喜爱。但他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不是他要的。过分完美无瑕的人生,让他痛苦。</p><p class="ql-block"> 为了治愈自己精神上的渴求,和找寻一个真正的自己。他义无反顾放弃自己高贵的婆罗门身份,踏上孤身一人的求道之路。他一生经历了安逸到颠沛到爱情,到成功,从鄙视凡人的欲望到成为一个凡人,最终他从俗世里超越自己,回到过去,与最初的自己和解,体味到万事万物的统一,终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通过悉达多的成长过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个人的价值和智慧的本质。小说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真正的自我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当下。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体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王子阶段、修行阶段、入世阶段、觉悟阶段。咱们的分享也将围绕这几个阶段进行。‌</p><p class="ql-block"> 王子阶段:</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是古印度的一个高贵的婆罗门之子,在家族的庇荫下成长,谦逊且好学,机敏而坚韧。人人都爱悉达多。</p><p class="ql-block"> 但父母、朋友和他人之爱并不能使其安宁和充实。他的容器中注满了知识,却缺少实际的东西,他的精神并不满足,灵魂也不安宁。善美而精微的生活,并不能让他的心平静下来。反而让他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和迷茫的心境之中。他对世俗的,现有的生活充满 疑惑。</p><p class="ql-block"> 而这种自我探寻与认知正是东方文化的体现。东方文化注重自我认知和内心的觉醒,认为只有通过对自我的深入探寻,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 而悉达多也在不断的思索里烦恼。最终决定走进尘世里,做一个苦修的沙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念头,但对他的父亲来说却很煎熬。父亲面对倔强的儿子从愤怒到不安到惧怕和痛苦,最终不得不妥协,让他离开。他与父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很少,但他们父子整夜未眠。作者对内心的情感描述很精彩,我想这也是作者埋下的一条隐线。因为最后悉达多修成正果也是以他成为父亲,并与自己的父亲和解为终。</p><p class="ql-block"> 在悉达多的世界里,河流是生命的导师,教会我们放下与接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修行阶段‌:</p><p class="ql-block"> 为了寻找真理,他放弃了王室的荣华富贵,成为了一名沙门,修习克己、禅定。</p><p class="ql-block"> 作为沙门,悉达多第一时间在形式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沙门,他把自己的高贵漂亮的衣服送给穷苦的婆罗门,每天只进食一次,一次次斋戒,直到自己变得像其他沙门一样干瘪邋遢,冷漠。为什么这么理解呢?沙门就如同苦行僧。</p><p class="ql-block"> 苦行僧通过忍受极端的环境和身体上的痛苦,来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和离欲。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此外,苦行僧的修行方式也被视为一种内在力量和决心的象征,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包括长期断食、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等极端行为。他们的修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精神解脱,也是为了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崇拜。尽管现代社会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存在矛盾,但他们仍然是印度文化中重要的宗教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他认为世界一切都是假象,虚无,这里面就有黑塞对轮回与解脱的思考:印度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轮回,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断流转。所以一切都是不恒定的,都是表面的。</p><p class="ql-block"> 他觉得:世界的味道很苦涩,生活是痛苦的。</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我”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p><p class="ql-block"> 但事与愿违,尽管他整时整日停驻在无“我”中,这些修行均从“我”出发,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世阶段‌:</p><p class="ql-block"> 通过跟乔达摩的谈话,悉达多觉得照搬制式的经文并不是他要寻找的自我以及圆满,所以他决定踏上新的修行之路-入世。‘悉达多在自己新生的道路上每走一步就学习到许多新东西,周围的世界起了变化,世界的变化令他心醉神迷。</p><p class="ql-block"> 文中经典句子:只要人们不带着深究的目光,而是带着孩子般的单纯去观察世界,那么世界就是极其美丽的。</p><p class="ql-block"> 很多的时候人生的一些路也必须自己去走,才能得到让自己信服的结果,老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大概也有这样的寓意在里面。 </p><p class="ql-block">新的修行之路上,悉达多依然是不停的反思,以至于他又确定了新的方向: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对的。正如黑塞所说;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觉悟阶段:</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后,悉达多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实现了自我救赎。</p><p class="ql-block"> 当悉达多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贪婪自私的人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情人卡玛拉的小鸟已经莫名死掉,他把死鸟扔到街上,却感觉就像扔掉了自己一样恐惧,这时悉达多回首过去,发现自己活的毫无意义,悉达多拥有了金钱美女地位,但是这些外在的成就与享受并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与不安,他“热切地渴望忘记自己,渴望得到安静,也渴望死亡。”这样背离初衷的一生让他极度厌恶自己他决定用死亡解救自己。这时他的灵魂深处所追寻的阿特曼的咒语从他心灵中某些个偏僻的角落,从他疲倦的一生的某些个往昔,传来了一点儿声音。那是一个词、一个音节,他不假思索地将它喃喃地念了出来。它是所有婆罗门祈祷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的那个古字,那个神圣的“唵”,意思大致是“功德圆满”,或者“完美无瑕”。</p><p class="ql-block"> 这一瞬间他想起了已经忘却的他所追寻的东西,那个神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悉达多又一次觉醒了,他从物质世界的痛苦里再一次找到了自我和解脱,这一章节我们能看见悉达多从外在追求转向对内在的自我探索。再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和精神的升华。而这一章节实际上是升华了小说主题,也就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孙英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赤峰作协会员。一个喜欢读书的生意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