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镇百篇(71)陝州地坑院

小石头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地下的四合院是真的吗?我是半信,半疑。要释疑,最好的办法是能够亲眼所见并亲身经历一下。机会来了,决定去看一看,住一住,体验一下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视频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暮色蒙蒙,顺着高德地图提供的指示,来到了河南陝州的一处农家地坑院民宿,好奇心让我將进入地坑院的全程作了录像,手机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在寻找入口的时候,好奇心让我忍不住先站在地坑院地面的围墙边(后来知道这叫栏马墙又叫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地面上的人看不清楚院深跌落下去和防止雨水倒灌而建)向下俯看,红色灯笼在土黄色窑洞的映衬下,透出暖暖的灯光,笼罩着四方的院落,温韾的感觉溢满小院</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民宿入口的门楼,是用当地的树木板材搭建制成的,天然又环保,简朴且大方。门楼顶端刻写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匾牌引人注视,凭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顺着青砖铺就的下坡甬道,一步一步地从地面来到了地下</p> <p class="ql-block">院子呈四方形,四周都是窑洞式的建筑,酷似北方的四合院。院子中间支着灶台,摆放着餐桌。游客正三三两两地围坐在桌旁,享受着美食与美味,交流着旅游的体验与快感。院落里,餐桌旁,夾杂其间的绿色植物和红色花卉,让小院增添了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每个坑院仿佛进入一座与尘世隔绝的地下农家小院。黄土的窑洞墙体配上木制的门窗,显得十分古拙典骓,整体搭配得十分自然、素洁、严整。进入一间坐南朝北的窑洞式的住房,炕上的被褥干净白亮,伸手一摸,没有预想中的潮湿,靠近一闻,也没有担心的气味,让人顿觉舒畅</p> <p class="ql-block">清晨,阳光照进小院,从酣睡中醒来。一份早餐,放在蓝花土布铺就的餐桌上,金色的小米粥和含翠的葱花饼,香味四溢;自制的小咸菜和家养的土鸡蛋,营养丰富;蒸熟的玉米段和南瓜块点缀其间,赏心悦目。本色的农家早餐,不但满足了游客的味觉,也满足了游客的视觉。</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走出小院。从地面上回看,这种地坑院窑体为圆拱形,坚固耐压,防风抗震,安全可靠;居地下,院洞深,避噪隔音,冬暖夏凉,宜人居住。一大家子人分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共用一眼水井,合用一处灶台,同甘共苦,充满温情,自然有助于一个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大家庭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在阳光照燿下,地坑院披上了一片金色,和这片黄色的土地十分协调,格外美丽。想多了解些地坑院的事情,主人告诉我,有名的最大最全的陝州地坑院就在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走近陕州地坑院的大门,红色牌楼匾上书写着“陕州地坑院欢迎您”。浓厚的以黄红为底色的民俗风情,展示了这片古老土地对游客的热情邀请。</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门,各种介绍接蹱而来。历史向游人揭开:</p><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一书中描述“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记载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是对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看着各种宏伟壮美的建筑,感觉这里可能是地坑院博物馆吧。但想起是要买门票的,感觉这应该己成为一个收费的文旅项目,各种豪气的建筑,不收费,如何收回成本。只不过在这探寻千年古建筑的地方,让人很困惑,弄不清,这些是古建筑翻新,还是新建筑仿古</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开始真正进入了地坑院的区域,看到了历史上曾经的这些地坑院的大成者,确实让人赞叹!想起路途中看见过的一些破落的地坑院旧址,又让人感叹!同样的建筑形式,穷人要的是活命,富人要的是享受。</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坑院,已被布置成了各种老物件的陈列室,陈列着的众多的农具和计量工具,看着这些老物件,增加了人们对中原大地上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和商贸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是人类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进行下沉式地挖掘,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普遍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在黄土层中挖出的居住空间,是标准的“原生态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及融合共生。</p><p class="ql-block">地坑院建造史的图片展览室,对地坑院的成因,建造流程,使用工具以及地坑院的作用和特点都作了一个图文并茂的介绍。看了,会让人们深深地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叹服</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的地坑院,被利用变作了各种用途的地坑院,供游人学习与观赏</p> <p class="ql-block">陕州历史陈列院</p> <p class="ql-block">戏剧脸谱陈列院</p> <p class="ql-block">陕州剪纸陈列院</p> <p class="ql-block">灯具灯谜院</p> <p class="ql-block">营造技艺院</p> <p class="ql-block">农耕院</p> <p class="ql-block">民居院</p> <p class="ql-block">豪横的有着大炮护卫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一集中的大型的地坑院的景观以外,资料显示,现存的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河南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中保存较好的主要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有人居住。保存得最早且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住人巳超过六代人以上。其中庙上村是为数不多的保存得最好的村庄之一</p> <p class="ql-block">由此掘地建院谋生存的地坑院,我忽然想到了地道战。中国人的智瑟和能量真是无穷的!既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顺应和改造环境保生存,同样还可以用来抗御和消灭外敌保国土!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留住地坑院建筑,可以让我们通过实物看到我们的袓先,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存的?如果这些实物没有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就会慢慢地失去这些记忆。保存保护是第一位的。离开陜州之时,我们希望开发利用地坑院这一历史遗产,一定能坚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定要保持建筑土生土长的本色,不希望它也受到市场短期利益需求的引诱,在黄土高原的环境里,走上贵族化,富丽化,城市化的不正之路</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所有照片(除另有标注的)和文字之版权均归小石头(微信号)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