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江仙·锦屏山园林水库赏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雁叫东篱霜重,书传南浦枫红。残阳西下履匆匆。一峰垂倒影,栈道似蛟龙。 正是初冬碧落,欣逢佳境澄空。似曾相识菊芳丛。原乡频入梦,何必借秋风。</span></p> <p class="ql-block">诗作者 穆燕翎</p> <p class="ql-block"> 《临江仙·锦屏山园林水库赏景》是连云港诗人穆燕翎近期创作的一首新词。记录了作者在秋末冬初时节游览锦屏山园林水库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上阕写景,是整首词的铺垫;下阕言志,是整首词的升华。在创作上运用了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方法;在修辞上运用对偶、隐喻、拟人等手法。整首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立意深刻。要真正读懂一首词,光看字面似乎远远不够,须要走近作者,走近她笔下与心中的“原乡”。</p><p class="ql-block"> 初识穆燕翎,是两年前阅读她的诗集《燕翎集》。那时,我羁身于琐事,想亲近文字只能利用碎片时间。在碎片与碎片的拼接处,想写点稍长一点的文字连无缝对接都难,更不用说写得丝滑了。于是开始尝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写作“短、平、快”的格律诗,因而有幸认识了县内外一批德高望重的诗词界老师,穆燕翎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作者 顾舟</p> <p class="ql-block"> 《燕翎集》是穆燕翎的第一本诗集,起步即巅峰。这当然缘于她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在这些因素的支撑下,她的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像是张开羽翼的飞鸟,驮着她的思想和才情在辽阔高远的天空翱翔。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到穆燕翎是在2024年6月4日。我跟随响水几位诗词老师应邀走进连云港,参加郁州诗社的端午诗会。时任郁州诗社副社长的穆燕翎担任以“楚江千古怀屈子,郁苑同声颂忠魂”为主题的诗会主持人,娇小玲珑的她着一袭绿色旗袍,知性、优雅、干练。我当时得知,她还兼任《郁州诗词》发行主编,连云港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老师等职,所有这一切都是不拿一分钱工资的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见到穆燕翎是2024年11月17日,我和广芹老师赴连云港参加新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颁证仪式。在整个会务过程中,穆燕翎依然是那个最忙碌的人。午饭后,她和梁立新秘书长不顾劳累和倦怠,带领我们几名新会员参观游览了位于锦屏山北麓的园林水库。临出发前,她将自己前几天游览园林水库后创作的这首临江仙词发给了我。午饭时,我并没有喝酒,但是读了这首词,却有了一种微熏的感觉。驾车前往园林水库的途中,我不由得深踩了几脚油门,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穆燕翎词中所描绘的园林水库风景。</p><p class="ql-block"> 秋末冬初的园林水库像玲珑清秀的小家碧玉,静静地卧在锦屏山脚下,白云、奇峰、枫树、栈桥竞相将倒影投入水库的怀抱。我们穿过栈桥,走向锦屏山。两位副社长忙着给我们拍照,尤其是穆燕翎,时而摆拍,时而抓拍,一路乐此不疲地跟随着我们的脚步,拍下了好多照片视频。她不仅诗词写得好,照片和视频也拍得精彩。据说,一个人如果达到一定境界,审美能力便可以融会贯通、相互作用,穆燕翎无疑是在这样的境界中。</p> <p class="ql-block"> “雁叫东篱霜重,书传南浦枫红。残阳西下履匆匆。一峰垂倒影,栈道似蛟龙。”我在蜿蜒如蛟龙的栈桥上行走,欣赏着诗中的景,体味着景中的诗,感受着一份执着情怀。诗词创作之余,穆燕翎还默默地甘为人梯,积极协助黄梁兴社长,在连云港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诗词爱好者和初学者,带领大家一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如此,她还鼓励邻县、邻市的诗词爱好者多写诗、写好诗,为郁州诗社和中华诗词学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这里既有锦屏山如画的秋景,也有作者心中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是初冬碧落,欣逢佳境澄空。似曾相识菊芳丛。原乡频入梦,何必借秋风。”天气渐凉,绿叶渐枯,碧空如洗,秋菊年年在秋风中绽放,秋末冬初的景致似曾相识,年年归来。那份萦绕在心头、倾注于笔端的情感常常走进梦里,何必需要借助秋风的力量。这里的“原乡”,是她历尽千帆仍要奔赴的故乡,是她的创作之源、情感之源,是她心中的根。被秋意与诗意包围的园林水库没有一丝寒意,那天走在这里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仿佛置身于阳春三月,每个人的心情好像被春风抚摸了一遍。尽管都知道一本小小的证书不会带来任何实惠,更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心中却有一种被认可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更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也是我们心中的“原乡”。</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穆燕翎的原乡,又何尝不是走近自己的原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