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融百灵天天讲|青马之声奋楫行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人行绍兴宣传群工部

立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央经济工作会议</h3> 破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引导银行充分满足有效信贷需求,增强信贷增长稳定性。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会议</h3> 解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解读</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货币信贷政策管理科 陈佳楠</b></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11年起长期秉持的稳健货币政策基调迎来首次调整,释放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的积极信号,凸显了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稳住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b>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国内需求不足是主要困难。2024年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较年初分别下降0.9个、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弱,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仅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1%,持续处于负区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加大逆周期调节的体现,这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将更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改善社会预期的迫切需要。</b>2024年以来,社会预期总体仍然偏弱,将货币政策的基调调整为“适度宽松”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强化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市场对未来政策走向和经济增长形成稳定预期,有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防范外部风险的有效应对。</b>宏观调控基调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主要考虑是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全球经济增速持续疲软,地缘政治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加剧,我国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外贸出口动能减弱,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以此同时,欧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已集体转向宽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应对能力和空间,能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现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适时降准降息,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b>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有效满足了融资需求,从而促进了投资和消费,2024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同比增长7.1%、7.8%。2025年,预计继续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有力度的降准降息,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价格上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增量货币进入重点发展领域。</b>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大水漫灌“,在总量上加力的同时,也注重在结构上用力。我国结构性政策工具体系已基本完备,目前已有近20项工具,对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充分发挥撬动作用、实施精准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2025年,将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预计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会增加,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视情况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积极运用各项专项再贷款工具,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健全利率调控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b>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强化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推动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助力市场化的利率“形得成”“调得了”。2025年,预计将进一步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调控为主转变为价格调控为主,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明确央行主要政策利率,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好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存贷款市场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银行自主理性定价能力,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做好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b>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赤字规模与赤字率会较大提升。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2025年,预计将更加积极地介入金融市场,加强以国债为基础的流动性机制安排,增加国债买卖操作,配合政府发行债券,打好宏观政策协调配合“组合拳”,共同支持经济稳增长、调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稳住汇率、楼市和股市,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b>未来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可能会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预计2025年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对冲外部风险给人民币汇率造成的冲击的同时,也将更加强化汇率预期管理,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近两年来,房地产领域风险逐步凸显,引发股市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加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稳住楼市股市,2025年,预计针对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用好存量政策工具,并进一步创新政策工具,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基层央行履职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层央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末梢”,应致力于把货币政策传导到实处、落到细处。<b>总量上,</b>加强信贷调控管理,推动金融机构靠前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盘活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源,整治防范资金空转。<b>价格上,</b>加强利率管理,深化落实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指导绍兴利率自律协调机制主动作为,维护存贷款市场秩序,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b>结构上,</b>推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高效落地,促进相关领域贷款较快增长,实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探索特色化金融服务模式,加强地方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实现“1+1+1&gt;3”的效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