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汽车制造厂厂誌

陈建方

<p class="ql-block">序 言</p><p class="ql-block">《一汽厂志》第一卷在厂部、党委和历届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各方面的热情支持下,经过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在同广大读者见面了。</p><p class="ql-block">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建设、成长和发展凝结着一汽几代职工的智慧和汗水。《一汽厂志》的宗旨就是把一汽三十多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创业历程翔实地记述下来,以便鉴往知来,更好地为工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在三十多年的峥嵘岁月里,一汽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不会忘记,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欣然命笔,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老一代创业者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在日本帝国主义细菌工厂的废墟上开始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经过三年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使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总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在解放牌汽车投产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汽职工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主要依靠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相继建成了“红旗"牌轿车和越野车生产阵地,实现了解放牌汽车生产能力翻番,产品由单一品种发展到三个系列、四个基本车型,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各种内建和援外任务,为全国汽车行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术</p><p class="ql-block">和业务骨干。人们不会忘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摘掉“老解放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一汽人拉开了第二次创业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1983年以产品更新换代为中心的大规模工厂技术改造开始了。这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其工作之大不亚于建设一个新厂。1985年,正当换型改造进入新老产品交替的关键时刻,国外汽车的大量进口,国家银根的紧缩,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解放牌载重汽车骤然滞销,换型改造自筹资金失去了保证,现生产也无法维持。在严重的考验面前,全厂职工发出了“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求必胜’’的豪迈誓言。</p><p class="ql-block">把民族精神化为高度的爱厂热情和忘我的劳动态度,终于在1986年底完成换型改造任务,取得了垂直转产的成功,走出了一条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谱写了新车当年投产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达到一等品水平的新篇章。继而为实现国家汽车工业战略决策,把一汽建成全国三大轿车基地之一,又继往开来,奋勇拼搏,大踏步地走上了以上轿车为中心的第三次创业的征途。一汽大发展的光辉前景,已展示在世人面前。一汽三十多年的历史既有创业者的艰辛,又有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绩,《一汽厂志》展示了一汽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一汽人无私奉献的品格;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一汽历史发展的真面目。它是一个浓缩的资料库、数据库和信息库,是工厂宝贵的历史文献。它将为工厂的发展、技术改造、长远规划和职工队伍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人们可以循着一汽的历史,从一汽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现代化大企业的建设、改造和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到正确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为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一汽有关历史和现状的基础资料。《一汽厂志》的出版,一定会使励精图治、再创新业的全厂职工得到启迪和鼓舞,在一汽精神指引下,面对艰巨而光荣的第三次创业任务,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朝着规划目标奋勇前进。</p> <p class="ql-block">概 述</p><p class="ql-block">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问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工厂于1950年开始筹备,1953年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汽职工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一汽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汽车工业基地,拥有全民职工69243人.工业生产用建筑面积1514212平方米,设备13885台。固定资产(原值)167544万元,全厂设有28个专业厂,并按照生产经营的需要建立了产品开发、工厂设计、生产技术、质量保证、计划管理、物资供应、销售服务、职工教育等经营管理体系以及比较完备的生活文化福利设施。</p><p class="ql-block">30多年来,一汽累计生产汽车1425987辆,完成了以产品换型为中心的工</p><p class="ql-block">厂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原设计的年产3万辆提高到9万辆;产品由单一品种发展到3个系列、4个基本车型、30多个品种;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兄弟企业输送了领导干部和技术、生产骨干18000多人,累计实现利税和上缴折旧基金74.73亿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12.1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一、工厂建设</p><p class="ql-block">早在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即与苏联政府商定,由苏联全面援助我国建设一个中型卡车制造厂,年产3万辆。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了以郭力为主任,孟少农、胡云方为副主任的汽车工业筹备组,在以苏联斯大林汽车厂总设计师斯莫林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开始了厂址选择、勘探设计等紧张的筹备工作。1951年初,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根据年严3万辆综合汽车厂的生产要求,确定长春西南郊孟家屯车站西北侧作为厂址的第一选择对象。</p> <p class="ql-block">同年3月19日,政务院财委审查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地区兴建。</p><p class="ql-block">一汽厂区地处东经125度零2分,北纬.|3度47分。地势平坦,南部略高向北略微倾斜,海拔228米,内标高差12.5米。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多大雨,秋季雨少降温快,冬季干冷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4.6℃,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零下17.2"C,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7℃。年平均雨量为56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月至9月份。一汽所在地长春市从1800年(清嘉庆五年)设立长春厅开始,历经清朝、民国、伪满洲国等几个历史时期。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定长春为伪国都,并改名为“新京",遗有伪满皇宫旧址。长春市处于东北三省中心,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京哈铁路紧临一汽旧厂区,这些都为一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指示,汽车工业筹备组同苏方协商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为总订货人,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为总设计人,正式签定合同。由苏方负责设计、中方为设计提供资料。1951年4月政务院财委批准一汽生产吉斯150型4吨卡车(一汽编号为CAl0型),年产3万辆的设计任务书。1952年4月政务院财委批准一汽初步设计。 </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中央决定在长春成立“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六五二厂(一汽代号)’’。同年12月28日中央任命饶斌同志为厂长,郭力、孟少农等同志为副厂长,顾循同志为书记。在饶斌同志的主持下,一汽建设准备工作加快了进度。</p><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