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伊斯兰建筑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信徒们在公元第7世纪至第18、19世纪(在有些地方甚至更晚些)之间,在先知所创宗教(它有着各种名称诸如伊斯兰教、穆斯林教、穆罕默德教等)流行的地方所建造的建筑物,我们就会发现一种异乎寻常的多样性。所用材料不尽相同,从石头、砖或土坯直至木材,建筑技术也是多种多样,从坚硬的方石到在像混凝土一样的芯板上镶嵌面板的各种形式的砖石建筑,从坚硬的砖块到镶嵌在土坯、砖坯或夯实土芯板上的面砖等。初看之下的这些设计,似乎是在一千二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有多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就遵循多少种形式。</b></p><p class="ql-block"><b> 伊斯兰建筑别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风格影响并带动了伊斯兰文化圈内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造。</b></p> <p class="ql-block"><b>五麦叶时期的建筑(661-747年)</b></p> <p class="ql-block">岩石圆顶寺(7世纪)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 岩石圆顶寺又称圣岩清真寺或萨赫莱清真寺,也称耶路撒冷的圣石庙( Dome of the Rock in Jerusalem )。公元63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691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一位哈里发主持建造这座可以充分展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优美杰作。其最外是一层八角形墙体,全用石块砌成,外墙用花瓷砖贴面,镶嵌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时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古兰经》文。顶部是半球形,外包金箔,显得灿烂辉煌。因为这块巨石的神奇传说,使它和穆斯林、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紧密联系。相传,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后来就是踩着这块巨石升天、去聆听安拉的启示的。据说这块石头还有穆罕默德升天时留下的脚印。围绕着这块巨石还有另一种传说。犹太人说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捆绑自己的儿子以撒,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做燔祭,献给耶和华。因此犹太人也把这块大石头看做圣石。</p> <p class="ql-block"> 岩石圆顶寺平面布局以一个正方形在另一个正方形上的45°旋转为基础。在由此而形成的角度很钝的正八角星的八个顶点,确定在三组结构体系中起支撑穹顶鼓座作用的四座扶壁和四根中柱的位置。在由两个原始正方形的各条边等距离延伸而形成的另一个八角星的顶点,确定另一道回廊的扶壁的位置,同时也构成了另一对较大的相互交错的正方形,环绕着这两个较大的正方形的顶点可以画出一个圆形,而这座建筑的八边形外墙尺寸也就在这个圆形里得以确定。在其室内马赛克装饰及铭文的处理上,我们也可看出圣石庙的设计隐约与当地著名的基督教圣殿有着特殊的联系。这一设计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纷繁复杂的装饰性网格,伊斯兰艺术成熟地展示于墙面、顶棚、金属制品和纺织品中。</p> <p class="ql-block">麦加大清真寺(7世纪)沙特阿拉伯•麦加</p><p class="ql-block"> 麦加大清真寺又名禁寺是世界著名的清真大寺,占地35.6万平方米,可容纳150万穆斯林同时作礼拜。禁寺有精雕细刻的25道大门和7座高92米的尖塔,有6道小门,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连接起来,6座塔耸立在3座主要大门的两侧,另一座塔则与直径为35米的圆顶毗邻。这7座塔环绕着圣寺,象征着一周的天数,巍峨高耸,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全寺围墙西北长166米,东南长近170米,东北近110米,西南约111 米。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地方和去麦加朝觐礼拜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禁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据《古兰经》经文启示,在此禁止凶杀、抢劫、械斗,故又称禁寺。</p><p class="ql-block"> 麦加城之所以名震寰宇,是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诞生在这里。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和传播伊斯兰教。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兵攻占麦加,控制了守护克尔白圣殿之权,并废弃多神教,把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麦加城中心的这座大清真寺是穆斯林最神圣的地方,伊斯兰教规规定信徒的“五功”(念、礼、斋、课、朝)之一是到麦加去朝觐,《古兰经》也载有到麦加天房去履行朝觐的义务。</p> <p class="ql-block">圣殿克儿白</p><p class="ql-block"> 禁寺广场中央稍南是圣殿克尔白。克尔白是世界穆斯林礼拜朝向和朝觐中心,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立方体房屋”,专指“真主的房屋”。中国穆斯林称“天房”。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禁寺中央。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来自全世界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时,都要围着天房游转。禁寺广场中央稍南,是巍峨的立方形圣殿。克尔白,意思是“方形房屋”。圣殿内 三根顶柱昂然挺立,其东北侧装有两扇金门,高3米,宽2米,离地约2米,用286公斤赤金精工铸成。圣殿又称天房,终年用从天降下的黑丝绸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门帘上用 金银线绣有经文,帷幔每年更换一次,这一传统已绵延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知清真寺(7世纪)沙特阿拉伯•麦地那</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622年9月,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率众从麦加迁往麦地那,修建了先知清真寺,先知清真寺是穆罕默德修建的第二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先知寺早期规模较小,建筑简陋,为一空旷大院,建筑材料基本都是用的干草、树枝和泥巴,用石块铺地,用土坯砌成围墙,规模也不是很大。礼拜殿用枣椰树干作梁柱,用椰枣树枝和泥巴盖顶。寺长约52.5米,宽45米,院墙还不到一人高。寺内无装饰,夜间礼拜时用秸秆点燃照明,后安装油灯。后经多次扩建,先知寺已成为一座庞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为1.6326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先知寺有5道门和5座宣礼塔,其中两座尖塔高达70米。豪华宽大的礼拜殿内,有精致的凹壁(米哈拉布)。殿内顶每隔3米有一盏水晶玻璃吊灯。在圣寺的东南角是圣陵——伟大安拉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之墓。</p> <p class="ql-block">阿克萨清真寺(8世纪)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同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圣地,主体建筑高88米,宽35米。阿拉伯语“阿克萨”,意为“极远”,故又称“远寺”。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罗门)所建,637年,耶路撒冷很快迎来新的占领者——阿拉伯穆斯林,欧麦尔在圣殿山的遗址上修建了清真寺。691-715年,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马利克和瓦利德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建,完成了萨赫莱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成为耶路撒冷的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阿克萨清真寺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清真寺,朝向穆斯林的第一圣地麦加。它的长条银色顶高20米,与圣岩清真寺的金色圆顶交相辉映,形成了圣殿山的独特情调和景观。阿克萨清真寺的内部,中央通道高19米,左右各连着3个通道,每个高12米。在中央通道的柱子上,是一个3层的连拱廊。在该寺的圆拱前,是11世纪的凯旋门建筑,用多色瓷片镶嵌,圆顶内是12世纪晚期的彩色瓷片镶嵌。</p><p class="ql-block"> 阿克萨清真寺,除了靠近"米海拉卜"的那一部分以外,都在747-748年的地震中受到了严重损坏,可能是在758-759年,由阿拔斯哈里发曼苏尔主持重修。曼苏尔的继任者麦海迪几乎完全重建和扩展了阿格萨清真寺,他在"米海拉卜"的上方增建了一个木构穹顶,并将建筑向北延展了大约59-65英尺。在宽得多的"米海拉卜"柱廊东西两面各设有七道柱廊,它们均垂直于"齐伯拉"墙。这座建筑在1033年的地震中又差不多完全损毁,并由埃及法帖梅哈里发扎希尔于1035年重建。在现存的这座由扎希尔重建的清真寺中,其"米海拉卜"柱廊东西两面的跨数很可能均不超过三个,它们是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玛目里达圣陵(9世纪)伊朗•马什哈德</span></p><p class="ql-block"> 伊玛目里达圣陵位于今伊朗的马什哈德,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建于公元818年。伊斯兰教什叶派主流派别十二伊玛目派尊奉的第八任伊玛目阿里·里达(伊朗称阿里·礼萨)即安葬于此。它是全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清真寺,而可容纳礼拜的人数则居世界第二。圣陵建筑群包括陵墓、寝宫、清真寺、经学院、博物馆、图书馆、祈祷大厅和食堂等,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作为伊朗第一圣城,马什哈德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前来朝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本图伦清真寺(9世纪)埃及•开罗</span></p><p class="ql-block"> 伊本图伦清真寺是埃及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位于开罗旧城南亚什卡尔山的高地上,占地面积26143平方米,为图伦王朝奠基人艾哈迈德·伊本·图伦于876~879年间建成。寺的建筑为碉堡形,占地面积26143平方米,是伊斯兰世界的古寺之一。也是埃及最老、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主要由灰泥、木材和砖建成,螺旋形的宣礼塔可能是13世纪末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遵照默罕默德最初的指示,将清真寺作为比较纯粹的礼拜场所,不追求建筑的规模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哈拉(乌兹别克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 布哈拉(Bukhara),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沙赫库德运河穿城而过,有2500多年历史,人口约25万,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9至10世纪时为萨曼王朝首都,1220年为成吉思汗所占,1370年被突厥人帖木尔征服。16世纪中叶,乌兹别克人建都于此,史称布哈拉汗国。中国古书中所说的不花剌、新唐书中的戊地国、唐代昭武九姓中的毕国、安国,都是指布哈拉。 布哈拉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曾在东西方贸易、文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保留着许多当时的集市贸易遗址。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开始在布哈拉传播和盛行,布哈拉兴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神学院和其它祭祠场所,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教学术重镇。布哈拉市保存了许多中世纪时期优秀的建筑,如夏宫、雅克城堡、萨曼皇陵、波伊卡扬广场、兀鲁别克神学院、米利-阿拉伯伊斯兰神学院等,无论从景观造型,或是内部陈设和装饰都保留着古风古貌。</p> <p class="ql-block">伊斯马尔•萨马尼陵墓(9-10世纪)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p><p class="ql-block"> 伊斯马尔•萨马尼陵墓坐落在布哈拉古城的西北部,是萨曼王朝统治者 Ismoil Samoniy 陵墓,建于公元900年前后。陵墓是个立方体,覆以大圆拱顶,四角有小圆顶。立方体象征着稳固,也代表地球;大圆顶象征着天空,也代表宇宙。它们的结合,象征着天地合一。屋檐用砖砌成圆形,象征着太阳和星星。外墙用砖砌成各种各样的镂空纹理,复杂的烧陶砖会随着光影的移动而变化。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布拉纳塔(10-11世纪)吉尔吉斯斯坦•巴拉沙衮城</p><p class="ql-block"> 布拉纳塔及宫殿遗址,是10世纪末11世纪初伊斯兰教开始传播于中亚国家时的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布拉纳塔为该遗址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布拉纳塔是座残塔,是建造在吉尔吉斯斯坦巴拉沙衮古城清真寺附近的宣礼塔。最初高度为45米。该塔经受了几个世纪地震的摧残,主体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5世纪的一次大地震摧毁了该塔的上半部,使得该塔的高度减低到现在的25米。</p><p class="ql-block"> 布拉纳塔的塔基呈正八边形,高约5米,每面都有一个装饰性拱门,门上镶嵌类似于中国古代织锦上万字不到头的砖砌图案。通过一架螺旋铁梯可以达到距离地面5米高的古塔入口。这螺旋铁梯明显是现代工业的产品,但不知当年古人如何进入到塔里去的。</p> <p class="ql-block">乌兹根(吉尔吉斯斯坦)</p><p class="ql-block"> 乌兹根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著名文物景点。乌兹根是位于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中国古籍称之为“大宛”,曾经出产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p> <p class="ql-block">乌兹根宣礼塔(11世纪)吉尔吉斯•乌兹根</p><p class="ql-block"> 乌兹根宣礼塔高24米,直径19米,与布拉纳的宣礼塔是仅存的两座喀喇汗汗国时期的宣礼塔,该塔的八面体塔基、塔的圆顶和塔身的砖雕十分繁复。</p> <p class="ql-block">乌兹根遗址陵墓(11世纪)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p><p class="ql-block"> 乌兹根遗址陵墓外墙有传统伊斯兰风格称为库菲(Kufi)、纳斯赫(Naskh)、苏斯(Suls)和植物枝条的装饰。这一组建筑在宣礼塔和三座陵墓的建筑和装饰被认为是喀喇汗汗国时期的“建筑装饰品百科全书”,前蒙古时期建筑风格演化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巴布清真寺(11世纪)土库曼斯坦•塔普哈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哈桑塔(12世纪)摩洛哥•拉巴特</p><p class="ql-block"> 哈桑塔清真寺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196年,其规模和壮丽程度在当时无与伦比。人们赞叹于其华丽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宗教氛围以及广场上周围繁忙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哈桑塔清真寺位于穆罕默德五世皇陵旁,整个建筑既典雅又雄伟。哈桑塔清真寺长183米、宽 139米,据说毁于一场灾难中,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哈桑塔保存较好,占地单边长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精美,具有传统艺术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特有的优美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巴沙尔陵墓圆顶正门(14世纪)塔吉克斯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完者都陵墓(14世纪)伊朗•赞詹</p><p class="ql-block"> 完者都(Oljaytu)陵墓是波斯建筑成就的良好典范,此陵墓以著名的圆顶建筑而闻名于世,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层圆顶建筑,它在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地位。被比喻为“伊朗的泰姬陵”。这种大胆的穆斯林式构造还被广泛应用于如: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和泰姬陵的建筑中。</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14世纪统治波斯的伊卡哈尼德王朝(伊儿汗国)的首都,由蒙古人所建,成吉思汗身后的第五个继承人——完者都在波斯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修建了这座都城,其名称的含义为“至高无上”。1302-1312年间,在该城修建了完者都陵墓。</p> <p class="ql-block"><b>突厥(帖木儿)建筑</b></p><p class="ql-block"><b> 帖木儿建筑使伊斯兰艺术在中亚达到顶峰。由帖木儿及其继任者在撒马尔罕和赫拉特建起了庄严壮观的建筑。帖木儿建筑始于现哈萨克斯坦的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并终于撒马尔罕的古尔·艾米尔陵。这种建筑样式源自波斯建筑。轴对称是所有主要帖木儿建筑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14-15世纪)哈萨克斯坦•<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厥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 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城市突厥斯坦,建于公元1389-1405年。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是贴木尔时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对伊斯兰宗教建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陵墓和其所在的位置提供了中亚地区文化和建筑技术发展的独特见证,是贴木尔时期蓬勃发展的重要建筑模式的最原始形式。</p><p class="ql-block"> 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是一个巨大,长方形的有入口和圆屋顶的建筑物。测量其地基465米宽,655米长,外墙的厚度为1.8到2米,中心寝室的墙厚达3米。陵墓拥有无数的入口和大量的圆屋顶,35多间房间围绕在中心寝室的周围,各有用途。建造陵墓大厅的材料是一种表面光洁如玻璃的炼砖,其纯度令人惊叹。陵墓的北面入口及其美丽,拱顶的门是雕刻所成,并镶嵌有精致的象牙。单从尺寸上来说,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的大小与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相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span></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首府,地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两河流域”。撒马尔罕建立于公元前650年左右, 距今有2600年的历史。撒马尔罕分新城与旧城,旧城古迹众多。11世纪时就筑有城墙,街道从市中心向六座城门辐射。俄国人占领后,城墙和城门被毁。迄今市内仍有14-17世纪的许多著名古建筑,包括清真寺、陵墓等。</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古称马拉干达(公元前329年有记载),为古代索格德王国和14-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1924-1930年曾为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首都。</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在古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夏伊辛达建筑群(14-15世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的夏伊辛达陵墓群,是帖木儿王朝众多贵族的休眠地,内部有多个腔室,外观建筑多为圆顶风格。</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家族墓(15世纪)</p><p class="ql-block"> 位于撒马尔罕市区内,是帖木尔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纪。陵墓造型壮观,色彩鲜艳,有球锥形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p><p class="ql-block"> 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为猝死的帖木尔之孙穆罕默德·苏丹之墓,后成为帖木尔家族墓。陵墓的灵堂中有9个象征性的石墓冢,真正盛放遗体的棺椁深深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尔、帖木尔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希尔万沙宫 (15世纪)阿塞拜疆•巴库</span></p><p class="ql-block"> 希尔万沙宫殿(Shirvanshah's Palace)建筑群位于阿塞拜疆巴库老城,依据地势的起伏变化,优雅地散布在内城最高的山丘上,被誉为“流淌在石头上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希尔万沙宫殿建筑群分为三个层次布局,最高层是希尔万沙王宫、基万汗那宫,中层是赛义德陵,第三层为皇家陵寝、清真寺。巨大的圆顶、宣礼塔、无与伦比的精细浮雕以及宏伟的砌石结构使得希尔万沙宫殿建筑群成为阿塞拜疆建筑阿普歇伦流派中最杰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卡扬清真寺(16世纪)乌兹别克•布哈拉</p><p class="ql-block"> 卡扬清真寺(Kalayan Mosque)。这座建筑与卡扬塔同建于喀喇汗王朝时代,不过16世纪的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对这座清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因此与土黄色烧砖的卡扬塔不同,该建筑有不少地方是后来才有的琉璃瓦与彩釉瓷砖。 清真寺用蓝砖建砌,十分精美。清真寺于1514年建成,它属开放风格。清真寺基本为砖制,装饰面由磨光并涂釉的砖制成,类似马赛克。在宽阔的直角院子里有一个悠长的回廊,回廊旁边是由288个双层顶壳的楼顶组成的主体建筑。清真寺长127米,宽78米。院里中间有四个传统的平顶凉台,装有凉台。</p> <p class="ql-block"> 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广场,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建于公元15-17世纪。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列吉斯坦神学院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为“沙地”)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正面为兀鲁伯神学院(兀鲁伯为乌中世纪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建于1417-1420年,两侧为舍尔·多尔(间为藏狮的)神学院和吉利亚·科里(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分别建于1619-1636和1646-1660年。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宏伟,内有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兀鲁伯神学院的正门和彩色的穹顶是用各种色彩的陶瓷装饰的,后遭地震破坏,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径13米的新穹顶,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属结构。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其中兀鲁伯神学院是15世纪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列吉斯坦广场古建筑群(15-17世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希巴姆古城(16世纪)也门•哈德拉毛</span></p><p class="ql-block"> 城墙环绕的希巴姆古城位于也门中部的哈德拉毛省,建立于公元3世纪。十六世纪的希巴姆城堡被军事防御墙环绕,是基于垂直建筑规则建造的最古老,最杰出的都市规划典范之一。虽然希巴姆已经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大部分建筑物都是在16世纪所建。许多建筑物在过去几个世纪经过多次重建。希巴姆的建筑,大部分可以追溯到16世纪。居住其间的7000居民享有5座清真寺,其中一座建于8世纪。希巴姆东部城堡围墙中的房屋布局借鉴了穆斯林的城市风格。无论是相邻住户还是街区之间,街道极尽蜿蜒曲折,因此尽管市区方圆不过1公里,却无法取得通览全城的视角。希巴姆的建筑皆由泥砖所造,其中有500栋左右为塔楼,楼层有5至11层不等,每层楼有一或两个房间。这种建筑风格原是为了保护居民不受贝都因人的攻击。</p> <p class="ql-block"><b>波斯风格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 波斯风格的建筑深受伊斯兰艺术的影响,强调“秩序即美”的理念。波斯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对称与和谐的几何布局、精美的马赛克瓷砖装饰、巨大的穹顶和尖拱形门廊。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波斯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和崇拜。</b></p><p class="ql-block"><b> 波斯风格的建筑主要风格有锥形的砖柱、大的拱廊以及大量砖头堆成的拱门,现存多数分布于伊朗。代表性的有伊朗伊斯法罕伊玛目清真寺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斯法罕清真寺(17世纪)伊朗•伊斯法罕</span></p><p class="ql-block"> 伊斯法罕清真寺座落在伊朗伊斯法罕市中心皇家广场南侧,是一座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辉煌之作。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鼎盛时期做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成为“丝绸之路”南路途经之要站。那时,这里商贾云集,宾客汇聚,再加上市内200多座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号称“伊斯法罕半天下”,足见其繁荣景象。伊斯法罕清真寺是由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的。该清真寺又名卢图福教长清真寺,该教长是一位深得阿巴斯一世信赖的宗教领袖,因此便以其名之。该寺的造型是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它虽然没有庭院和尖塔,只有一个拱形顶的诵经堂,但却无比雄伟巍峨。清真寺的内部和外部全用最精美的马赛克瓷砖装饰,并配以奶油色的背景,这使它与其它清真寺有明显的区别。它的大门是镀银的,上面留有许多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纳斯塔利格体书写的诗文,它们是世界上最为出色的书法作品之一。该寺入口处的门廊建于1603年,而清真寺的其它部分则于1621年完成,高54米,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当地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拱顶上的塔尖正对着圣地麦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玛目清真寺(17世纪)伊朗•伊斯法罕</span></p><p class="ql-block">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马斯吉迪·贾米伊·阿巴斯”或“国王清真寺”,位于伊朗伊斯法罕。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其外形为壁竞式的正门面向正北。清真寺的大门是镀银的,正门高达30米,门上写有许多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美丽的波斯文纳斯塔利克体书写。</p><p class="ql-block"> 伊玛目清真寺始建于1612年阿巴斯一世时期,1638年完成。它的两个门侧面的宣礼塔,高达42米;而圣殿边上的宣礼塔则更高达48米。在正门内类似壁龛处的两个镶板上有精美的图案。其前厅辉煌,呈八角形。它有四个“伊旺”,西边那个“伊旺”有一个宽阔的前廊,廊顶建有—座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伊玛目清真寺是世上最精美的建筑物,是伊朗在建筑、木雕刻釉砖工程上的一个壮丽雄伟的典型,由于建筑的庄严和华丽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该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层距15米)拱顶清真寺。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孔桥(17世纪)伊朗•伊斯法罕</p><p class="ql-block"> 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是伊朗伊斯法罕11座桥梁之一。1602年,阿拔斯一世的大臣格鲁吉亚族阿拉威尔迪汗负责建造,它是双层结构,共有33个拱,故名33孔桥,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一座桥,石桥本身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既是桥梁又起水坝的作用。它分上下两层。下层由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构成,整齐地依次排列,横跨扎因达鲁德河两岸。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桥洞本身形成三十三个整齐划一、浑然闭合的圆孔。而桥上的构造更有讲究:中间的桥面被侧面两排三米高的墙面所夹裹,墙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外侧还有一米左右的空间,可供行人走动,桥的两侧各有一条这样的走廊,贯通两岸。</p><p class="ql-block"> 伊朗三十三孔桥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伊斯兰风格和萨法维王朝的设计特点。这座桥以其双层结构和33个拱门而闻名,上层为道路,下层为水道,这种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每个拱门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展示了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桥的陶形拱门设计使其成为伊斯兰建筑中的一件精美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里·卡普宫</span>(17 世纪初)伊朗•伊斯法汗</p><p class="ql-block"> 阿里·卡普宫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建于 17 世纪初。阿里·卡普宫是一个土耳其名字,意即高门,是进入旁边宫廷建筑的地方。它亦是君主接见、招待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共有六层,其中由 18 条木柱支撑的观景阳台是最受青睐的地方,古代君主和客人们会在阳台上观赏重要的仪式和运动竞赛。</p><p class="ql-block"> 王宫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正面看整个建筑是三层,从侧面看是四层,从背后看是五层,而实际上原来是六层,让人产生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卡普王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波斯复兴风格和土耳其风格,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十柱宫(17世纪)伊朗•伊斯法罕</span></p><p class="ql-block"> 四十柱宫是伊斯法罕有名的建筑。这座宫殿位于一个占地67000平方米的大花园中。花园是阿巴斯大帝修建,而花园中央的宫殿则是其后的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专为接见和宴请外宾之用。宫殿的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门廊,门廊由20根柏木做的独木巨柱支撑。门廊前面有一个长110米、宽16米的水塘,水从安放在塘底的四头狮子的口中喷出。塘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木柱倒映在水中,又有20根同样的柱子浮现。人们根据这一独特的景观将宫殿称为“四十柱宫”。</p><p class="ql-block"> 四十柱宫内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有镜子、彩色玻璃和壁画,有的展现波斯人同乌兹别克人、莫卧儿人、土耳其人交战的历史场景,有的反映国王接见外国使臣的隆重场面,有的描绘男伴女舞的社会图景,还有的是动物和植物的装饰图案。大多数壁画都采用工笔细画技法,线条清晰柔美。这种外设廊柱、内有壁画的宫殿,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有。那时的首都波斯波利斯,曾建有国王接见宾客使用的“七十二柱宫”和举行重大典仪的“百柱大厅”。只不过,那些宫殿中的柱子都是实实在在的石制品,不像“四十柱宫”那样,一半是木制的,而另一半则是虚幻的水中倒影。这一实一虚,人间水底,两重世界,催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库尔谢里夫清真寺(17世纪)俄罗斯•喀山</p><p class="ql-block"> 库尔谢里夫清真寺,被称为“喀山王冠”,坐落在喀山克里姆林宫内。甚至有人认为,库尔谢里夫清真寺是世界上25座最美的清真寺和教堂建筑之一。16世纪中叶,俄国军队在伊凡雷帝的率领下,三次举兵攻打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山汗国,并成功占领了都城喀山。传说,伊凡雷帝的部队把喀山可汗的王冠带回了莫斯科。而正是这个“喀山王冠”的造型给库尔谢里夫清真寺的主建筑师带来了设计灵感。库尔谢里夫清真寺就建在毁于伊凡雷帝的攻城战役中的尖塔寺庙原址上。</p><p class="ql-block"> 喀山克里姆林宫,是鞑靼斯坦的主要城堡,坐落于首府喀山。依伊凡雷帝旨意,在喀山汗国原城堡遗址上修建。该遗址是俄罗斯境内唯一的一座幸存下来的鞑靼城堡。</p> <p class="ql-block"><b>奥斯曼土耳其建筑</b></p><p class="ql-block"><b> 最多最大的清真寺都在土耳其,这些清真寺包含了来自拜占庭、波斯和叙利亚-阿拉伯的设计。土耳其建筑实现了自己的圆顶样式。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将近500年里,拜占庭建筑如圣索非亚大教堂成为了很多奥斯曼清真寺的典范,如Shehzade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和鲁斯坦帕夏清真寺。奥斯曼是此后伊斯兰地区的建筑最高成就。他们精通建筑大量的圆顶的巨大内部空间,并在内外部空间、光暗之间达到很好的和谐。</b></p> <p class="ql-block">蓝色清真寺(17世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17世纪初由伊斯兰世界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因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蓝色清真寺属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以希腊文化为主体文化)风格的圆顶建筑,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b>印度伊斯兰(莫卧儿)建筑</b></p><p class="ql-block"><b> 印度16世纪的莫卧儿帝国的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建筑元素。</b></p><p class="ql-block"><b> 莫卧儿建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648年完成的泰姬陵。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印度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死于第14次分娩的妻子姬蔓·芭奴。陵墓镶嵌了大量的贵重玉石并使用了大量的白色大理石。主结构西面是面向麦加的用红色砂石建成的清真寺,清真寺的完全对称也对整个建筑的对称进行了延伸和补充。</b></p> <p class="ql-block">阿格拉红堡(16世纪)印度•阿格拉</p><p class="ql-block"> 阿格拉红堡坐落在亚穆纳河畔,占地38万平方米,外围由高十二米的红色砂石城墙围成,总体呈半圆形。曾经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城所在地,现在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之作,著名世界遗产和印度著名的旅游之地。从16世纪到18世纪初,阿格拉一直是印度首都。这里是统治全印度几百年的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阿格拉堡位于亚穆纳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约1.5公里,全部采用红砂岩建造而成,故又称红堡。这座方圆38万平方米的宫堡,外形非常雄伟壮观,城内的宫殿,虽经历漫长的岁月,多已失修,但画梁和墙壁上精巧的雕刻与设计,仍隐约保存着昔日富丽堂皇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阿格拉古堡建筑是印度--伊斯兰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古堡内的建筑物曾多达500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经很少。贾汗基尔宫是城堡中的重要建筑物,宫内大院四周有二层小楼环绕,宫墙金碧辉煌,彩画似锦。阿格拉堡有一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楼,登临塔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前面就是亚穆纳河,与阿格拉堡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泰姬陵(17世纪)印度•阿格拉</span></p><p class="ql-block"> 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拉”,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妃子于1631年至1653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泰姬陵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巴德夏希清真寺(17世纪)巴基斯坦•拉合尔</p><p class="ql-block"> 巴德夏希清真寺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清真寺。寺院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基本上为波斯建筑风格。巴德夏希清真寺寺前是宽阔的草坪,右侧为大理石结构的巴基斯坦著名诗人和思想家伊克巴尔的陵墓。寺院位于高陡地势,外观宏伟壮丽,整个建筑由门楼、广场、礼拜殿3部分组成。门楼高大,围墙由红砂岩砌成。登上22级红色台阶,进入寺院内,为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59米的方形大理石广场,可供5万人同时作礼拜。广场正中有一见方的水池,供穆斯林做净礼用。“巴德夏希”是波斯语“皇帝”的音译,故又称“皇家清真寺”。该寺位于拉合尔古城北部。为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穆哈伊·丁·穆罕默德·阿迈提尔于1673年~1674年主持建成,1961年巴基斯坦政府进行整修。</p><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位于广场西侧,呈长方形,殿顶中央和两侧建有3个圆顶,正中大圆顶高约18米。圆顶上有3只银球在阳光下光芒四射,同围墙四周的4座高57米的宣礼尖塔形成一体。礼拜殿的圆顶上,镌刻着各种美丽的花纹和涂金粉的《古兰经》文,光彩夺目。殿内大理石铺地,凹壁由红色砖石砌成,别具匠心。墙壁的瓷嵌饰带,具有浓厚的波斯和莫卧儿风格。大殿中间正门高阔,两侧各有5个旁门,内有走廊相通。</p> <p class="ql-block">艾哈迈德·加扎尔清真寺(18世纪)以色列•阿科</p><p class="ql-block"> 建于1781年艾哈迈德·加扎尔清真寺是阿科最大和最有特色的清真寺。清真寺的庭院呈长方形,四周的房间从前是为朝觐者和伊斯兰教士提供住宿用的。穿过东侧的拱门,走下狭窄的石阶,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它修建于十字军时期。</p> <p class="ql-block">艾哈迈迪清真寺(18世纪)伊拉克•巴格达</p><p class="ql-block"> 艾哈迈迪清真寺 ,又名马伊丹清真寺,坐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1796年由巴格达总督艾哈迈德帕夏主持建成,并以其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 该寺礼拜大殿建有高耸的穹顶,用雕有花卉图案的彩砖铺砌墙面,清新雅致,并镶有刻着《古兰经》文的饰带。穹顶旁另有两个较小穹顶,并有彩砖铺砌的尖塔突兀而立,壮观秀丽。</p> <p class="ql-block">伊特察思·卡拉 (乌兹别克斯坦)</p><p class="ql-block"> 伊特察思·卡拉又称为希瓦的伊钦内城,是古希瓦城的一部分。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的希瓦绿洲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边界。建立于公元4世纪,历史上是旅行商队的必经驿站。16世纪时为希瓦汗国都城。据传其名由突厥语“干燥的”一词演变而来,此城仅次于中亚卡拉库姆沙漠附近,气候异常干燥。世界遗产只包括伊钦内城部分。希瓦的伊钦内城是独特的伊斯兰城区和文化博览城,所有的历史古迹都得以完好地在内。这里有宫殿、清真寺、礼拜殿、宣礼尖塔、经学院、浴室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19世纪)伊特察思·卡拉</p><p class="ql-block"> 宣礼塔位于内城西门附近,最醒目雄伟的建筑就是这座KALTA MINOR宣礼塔。它于王宫以南,雄伟粗大的宣礼塔贴着青绿色的瓷砖。但这是一座未完成的宣礼塔,1851年,当时的Mohammed Amin可汗想修建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宣礼塔,希望在宣礼塔上能看到"布哈拉",但1855年可汗离世,他的宏愿也没能完成。</p> <p class="ql-block">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19世纪)乌兹别克•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 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hazret hizir mosque),据说该寺是以伊斯兰圣贤Hazret Hizr命名的。最初建于公元8世纪。传说他曾帮助撒马尔罕的保护者Kusam Ibn Abbas逃离追杀,因而备受当地人尊重。该寺是阿拉伯人占领撒马尔罕后兴建的第一座清真寺。当时撒马尔罕还叫“马拉坎达”,那时居住的是栗特人。因为是阿拉伯人建造的清真寺,自然有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p><p class="ql-block"> 后来,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被成吉思汗夷为平地。直到1854年,才在原有的中世纪基座上重新复原了该寺。据说在1897年中亚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至今都没能完全修复结构上的缺陷。不过作为清真寺仍在继续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塔清真寺(19世纪)乌兹别克•布哈拉</span></p><p class="ql-block"> 四塔清真寺。它的名字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四个尖塔”,这四个尖塔的圆顶有着独特的蒂芙尼蓝,显得格外迷人。 四塔清真寺的装饰图案各具特色, 这座宏伟的门楼建于1807年,坐落在19世纪伊斯兰宗教学校的遗址前。它不仅是一处宗教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卜杜勒-萨马德苏丹大厦(19世纪)马来西亚•吉隆坡</span></p><p class="ql-block"> 阿卜杜勒-萨马德苏丹大厦建于 1894 年至 1897 年英国殖民时期。 这座建筑以当时在位的雪兰莪苏丹的名字命名,这座建筑最具标志性的特点之一是其雄伟的钟楼,高达 41 米。</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摩尔人、伊斯兰人和英国人的影响,是殖民时期建筑的真正瑰宝。 建筑外墙以独特的红砖、拱门和铜圆顶为特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其郁郁葱葱的环境,包括维护良好的花园和喷泉,为这一历史遗迹增添了不少魅力。</p> <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清真寺(20世纪)摩洛哥•卡萨布兰卡</p><p class="ql-block">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王国的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高200米的宣礼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宗教建筑。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全部占地面积9公顷,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穆罕默德五世陵墓(20世纪)摩洛哥•拉巴特</span></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是穆罕默德五世国王的陵墓,他于1956年领导摩洛哥走向了独立,这个国王墓是在他1961年去世后,1962年开始修建,历时9年建成的,是摩洛哥历史上建筑的杰出代表,包括穆罕默德五世和他的两个儿子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为现代阿拉维王朝建筑风格,整体为白色轮廓,但屋顶为典型的绿色瓦片屋顶,建筑庄严雄伟,风格典雅,内部由大理石装饰,地板为花岗岩,壮观的吊灯将室内装扮的更加金碧辉煌,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洛哥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 紧邻陵寝的北侧是一片有着绿色屋顶的建筑。它是一座清真寺。它面对东侧的哈桑塔。哈桑塔是一座44米高的方形砖塔。四周都雕刻着各异的美丽图案。一看就是典型的摩洛哥风格。其实它就是清真寺的宣礼塔。如今成为了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的周边还可见大量的石柱,参差不齐。原来这些石柱都是老哈桑清真寺遗址上的古代杰作。据说老哈桑清真寺建于12世纪。曾是北非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但毁于1775年那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强烈地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伊朗博物馆(20世纪)伊朗•德黑兰</span></p><p class="ql-block"> 伊朗古代博物馆又名伊朗·巴斯坦博物馆,是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一部分,位于首都德黑兰,兴建于巴列维王朝时期。古伊朗博物馆,建于1937年。博物馆展厅共分两层:一层为史前时期,阿契美尼德时期和萨珊时期的出土物品;二层是伊斯兰时期的展品。其门廊拱形大门很有特点,是典型的萨珊风格,入口处的建筑为萨珊王朝首都迪斯福里著名王宫的建筑风格,砖的颜色为深红色,也是萨珊王朝时期的建筑特色,也是萨珊王朝时期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巴哈瓦尔普尔中央图书馆(20世纪)巴基斯坦•伊斯兰堡</p> <p class="ql-block"><b>现代伊斯兰建筑</b></p><p class="ql-block"><b> 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既融合了传统伊斯兰建筑的设计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功能性、实用性和美感。以下是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b></p><p class="ql-block"><b>1、融合传统与现代: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b></p><p class="ql-block"><b>2、尊重环境: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尊重自然环境,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加符合人类的生态环境。</b></p><p class="ql-block"><b>3、强调简约与现代感: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是简洁明快、流畅优美。</b></p><p class="ql-block"><b>4、体现文化和历史: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在保留伊斯兰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展现当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b>5、强调功能和实用性:现代伊斯兰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在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强调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b></p><p class="ql-block"><b> 现代伊斯兰建筑是传统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既传承了伊斯兰建筑的传统特点,又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材料,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罗歌剧院(20世纪)埃及•开罗</span></p><p class="ql-block"> 开罗歌剧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风格和现代建筑元素,体现了埃及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其设计借鉴了伊斯兰建筑的元素,如拱门、穹顶和精美的装饰图案,这些元素赋予了歌剧院独特的外观和文化特色。同时,开罗歌剧院也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线条简洁流畅,外观造型独特,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美感。</p><p class="ql-block"> 开罗歌剧院始建于1869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马里奥·罗西设计,是埃及最古老的歌剧院之一。由于一场大火,歌剧院被烧毁,后在1988年重建完成。重建后的歌剧院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还进一步融合了伊斯兰和欧洲的元素,外观宏伟壮观,内部装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阿尔及尔大邮局(20世纪)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p><p class="ql-block"> 阿尔及尔大邮局的建筑风格是新摩尔风格,融合了伊斯兰和欧洲建筑元素。建于1910年,作为阿尔及利亚首都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近现代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阿尔及尔邮局外观通体白色,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特点,内部则有高大的穹顶和彩绘玻璃,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又称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卡塔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卡塔尔文化,同时也借鉴了传统伊斯兰建筑的设计风格。博物馆内展示了卡塔尔的历史和文化,是当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1世纪)卡塔尔•多哈</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于2008年12月1日建成正式开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它们来自三大洲,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博物馆内部还有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p> <p class="ql-block"><b> 伊斯兰建筑的主要元素包括拱门、邦克楼、礼拜大殿和穹顶等。这些元素在伊斯兰教建筑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b></p> <p class="ql-block"> 拱门和拱窗:一般是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亦有正半圆拱、圆弧拱等。其往往伴随着复杂精美的装饰,呈多样化并极具艺术表现力。伊斯兰建筑广泛使用拱门和拱窗,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这些设计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还通过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穹顶:</span>穹顶是伊斯兰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常用于清真寺、宫殿和陵墓等建筑中。穹顶是一种拱形的屋顶,呈半圆形或圆形,通常用于覆盖建筑的中央空间。它不仅为建筑物提供了支撑结构,而且在内部营造出宽敞、光明的氛围,使建筑显得更为庄重和宏伟。</p><p class="ql-block"> 穹顶是伊斯兰建筑中独特的创造,通常没有任何先行文明的范例。穹顶的设计独特且富有装饰性,内部装饰常以向心的构图展示阿拉伯书法、几何纹样和蔓藤图案,象征着对真主的敬仰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就是常看到的细细高高的尖塔,通常是清真寺最高的建筑。它的作用是宣礼者每天5次从塔上用以召唤教徒前来礼拜,其为伊斯兰建筑代表的清真寺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早期的穆罕默德及四大哈里发时期所建的清真寺并没有宣礼塔,最早的宣礼塔始于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的四方形塔。</p> <p class="ql-block">拱廊与庭院:庭院在许多伊斯兰建筑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住宅和一些公共建筑中,中心庭院不仅适应炎热的气候,还创造了阴凉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装饰纹样:这应该是伊斯兰建筑里最为精华、最令人叹为观止的部分,是世界建筑装饰艺术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伊斯兰建筑的装饰纹样其精美繁复、匠心独到堪称世界之最,其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独特韵味。而《古兰经》则是伊斯兰图案纹样的根基,在形式上没有动物和人物的内容,这也是与其它文化最大的差别。其建筑最主要的图案纹样由植物纹、几何纹和古兰经纹三种类型构成。</p> <p class="ql-block">Kubah Terbalik倒置圆顶</p> <p class="ql-block"><b> 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欧洲古典式建筑虽端庄方正但缺少变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筑虽峻峭雄健,但韵味不足。而伊斯兰建筑则奇想纵横,庄重而富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b></p>